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书是最好的学习。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读书习惯,无论对人对己,还是对国家、对社会,都是大有益处。读书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好的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以书为友,就好比与学识渊博的人进行心与心的直接交流,无形之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渐渐养成追  相似文献   

2.
我的书签     
读书人总有许多书签,也大都喜爱书签,书签标记着读书进程。我自幼喜爱阅读,那时家中虽无藏书,可我一直拥有强烈的读书欲,常常想些办法使自己阅览群书。首先,便是从同学、亲戚那里借阅,借来的书籍往往阅读速度很快,为了不失信,此时最需要书签来记录已经读完或需要暂缓的页码。其次,就是将学生时代每天省出的饭钱用来买书,自  相似文献   

3.
法院新闻     
《中国审判》2011,(1):6-6
汉江中院读书学习促审判质量提升近日,湖北省汉江中级人民法院开展了以"持之以恒读书、精益求精审判"为主题的"大读书"活动。通过院长荐文(书)的形式,将好书籍、好文章向全院干警推荐阅读,每篇文章、每本书籍推荐给干警阅读之前,都附有"院长阅读提示",通过读书学习提高了法官素质、提升了审判质量。  相似文献   

4.
管荣保 《政府法制》2011,(26):47-47
温家宝总理说:“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5.
刘锴 《政府法制》2012,(23):29-29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这是到过德国的人,对这个国家的共同印象。在德国,读书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国民日常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一种生活习惯或日内容,整个国家都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因此,有人评价说:“德国,是一个阅读的民族!”  相似文献   

6.
亦明 《政府法制》2014,(23):8-9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谈到了自己的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习近平坦言,“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并列举出多项读书的好处,“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读书,可以养浩然之气,塑造高尚人格.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是热爱读书的典范,他们将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7.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使人处于自由超脱的生命状态,是一种大智慧,也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书籍,传承着人类的文明,承载着丰富的信息,更是思想和知识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读书的快乐     
古人云,“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读书是快乐的源泉。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把读书作为自己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一环,无论何时何地,我从没有忘记读书。出差在外,我总会在行李中放上一两本书籍,既可解除舟车劳顿之苦,又可把平时无暇阅读的书读一读;工作之余,我也总会拿起书本,既让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也给自己充一下电。尽管在年龄增长、职务变迁中感受到生活的诸多变化,但我对读书的嗜好却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9.
林亚佳 《法制与社会》2010,(18):237-237,240
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为我们所熟知,尤其是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林则徐在为官四十年中,"经世自励",廉洁奉公,重视水利,救灾赈民。他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一生好读书,博览群籍,收藏了大量书籍,世人少知,本论文则主要论述林则徐的藏书。  相似文献   

10.
今年初,市院开展了读书活动。我带着如何做好本职工作、体现自身价值的问题,阅读了《政府精细化管理》、《小事成就大事》等管理、培训类的书籍。通过读书思考,有了一些感受和体会。我把这些感受和体会总结为两句话:“把小事做大”、“把大事做小”。  相似文献   

11.
读书会使人心存畏惧。基于当今中国法学出版空前繁荣之表象与阅读缺失悲哀之实在,基于阅读对写作者思想训练之重要,基于笔记形式可以消解阅读与写作之隔膜,我刊经过筹划,从2006年第2期始开设“读书札记”栏目。本栏目的定位,与基于“学术的有限性”而必须严肃地评价或批判已有知识为基本手段的学术书评栏目不同,“读书札记”栏目是书写者对问题探讨的基础性工作,是对已有知识的深化,是对特定学术传统下学思的梳理,是严肃性学术批评和学术写作的准备,它体现的是阅读者对知识与书写的双重欲求。作为固定栏目,我们需要的读书札记应当符合:(1)阅读的文本是和“法”相关的书籍或文章。(2)读书札记自然不能脱离原书,否则便是自发议论。清晰理解文本并厘清作者的表达意思,这是本刊所要求的。(3)读书札记应能够反映阅读者本人的知识背景以及其自身的学术素养和知识积累,并非完全对阅读文本的摘录。(4)机智优美的文风,清新明确的文字是我们希求的表达风格。既为读书札记,当是心灵的漫游,其文字可以生动一些,感性一些。本栏首篇读书札记刊登羽戈“平等与自由的冲撞———有关德沃金与麦金农的论争”,以求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2.
左崇年 《江淮法治》2010,(18):56-56
为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热爱阅读、追求创新、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倡导“让书籍走进生活,让阅读成为习惯”的文明风尚.本刊自即日起开展“全民阅读报刊行”征文活动。广大读者可就读书心得、新书介绍、好书推荐、书评等方面积极撰稿、提供图片。征文要求中心突出,立意新颖,语言流畅,有真情实感,体裁不限,标题自拟。  相似文献   

13.
史飞翔 《政府法制》2012,(29):28-28
胡适很小就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他少时就喜欢买书、读书,后来又藏书、写书、校书、编书,可谓一生以书为伍、以书为友。胡适自称“用书家”,视读书为毕生之最大乐趣,他几乎是天天读书,一天不读就难受,晚年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4.
洪巧俊 《政府法制》2009,(14):13-13
当前,一些官员不愿读书的理由是工作太忙——某杂志社近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62.7%的受访者表示因工作太忙、应酬太多抽不出时间读书,33.4%的受访干部每周的读书时间为0-3小时。  相似文献   

15.
阿珍 《政府法制》2014,(27):60-61
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读书的一生.在战争激烈的岁月,他也没有间断过读书,而且还多次组织读书会,让多个人一起读书,并且让这种优良的读书作风在党内及全国发扬光大. 毛泽东第一次举办读书会,是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期.那时在师范学校求学的学生多是穷人子弟,没有多少钱买课外书籍,毛泽东就指导一些同学创办了读书会.他们组合几个人,每人买一部书,集中在一起,互相交换阅读.每年寒暑假,他还邀合几个同学住在一起,终日勤奋地阅读书报,有时集中讨论.  相似文献   

16.
读书学习,是个人提升能力,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但是,作为"精神食粮"的书籍,却是良莠不齐。因此,领导干部读书要有所选择。"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读好书可以使人提升素质、陶冶情操、增长才干;读错了书,也可以使人变得庸俗低级、腐化堕落、能力低下。事实正是如此,书籍从来有精华,也有糟粕。读书既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当今社会纷繁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党员干部也就不断提出新考验和新要求。党员干部唯有多读  相似文献   

17.
泰文军 《检察风云》2012,(21):92-93
在文人书斋中,你经常能看到藏书印和藏书票的倩影,这两者产生的意义在于,能无言地表达爱书之人和图书主人对书籍的灵犀赞美。藏书印是主人用以表示图书所有者,或表达其个性爱好而钤于古籍上的一种藏书印章,也作印鉴标记,印章形状各异,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藏书票则以微形绘画,大都为木刻画的形式,贴在书籍的扉页上,这样既可以作为收藏者的标鉴,还可作为书籍的装饰品。两者都表示对图书的归属,表达个  相似文献   

18.
常有些人,阅读书籍时,嫌阅读注释麻烦,就跳过不看。其实,一本好书,正文与注释是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不看注释,就可能把一些极为重要的信息漏过,影响了对书籍内容的准确把握。更何况,古今中外都有一些书籍,其注释的价值超过了正文。阅读这些书,若不看注释,简直就是买椟还珠。  相似文献   

19.
河西 《检察风云》2014,(12):4-5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每到这个时候,中国人就有些纠结。2014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  相似文献   

20.
近日,山西省阳城县人民检察院举办该院第三届检察文化节读书交流活动,共享干警读书成果,掀起新的读书热潮。此次读书交流活动以建党88周年和建国60周年为背景,以“感悟经典书目、感怀和谐社会、感恩党和祖国”为主题。由来自全院读书交流兴趣小组的10名干警,先后向大家汇报了近两年来的阅读成果和读书心得,推荐了自己反复研读的经典书目。让读书由一个人的享受变成了一家人的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