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雷颐 《瞭望》1992,(14)
1928年夏,“中央研究院”甫告成立,年仅32岁的傅斯年因中西学俱佳而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一职。史语所草创之初,百端待举,但傅斯年却立即着手组织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这一宏大工程。 之所以如此重视考古发掘,是与他的历史观分不开的。傅斯年从小受旧学训练,后入北大中文系,深得刘师培、黄侃、陈汉章等人赏识。新文化运动开始后,他又深受胡适的“科学”方法影响,并于1919年赴欧洲留学七年,先入英国伦敦  相似文献   

2.
胡适的一生,哲言妙语无以计数。闲读《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受益良多。书中有一段谈及他"不带人"的大实话,堪称高论,而且对于时下的中国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个主管、首长调动,许多扈从随之进退,胡适就此说道:"我到任何机关都是不带人的。我不带人,什么人都是我的人;如果带了几个人,人家就有分别了,说这个是我的人,这是什么人的人了。"  相似文献   

3.
伍娟娟 《学理论》2009,(8):100-101
脱胎于西方保守主义的中国学衡派,即与西方保守主义有着一脉相承,又有着自己文化保守主义的特征。坚守着传统,又用西学诠释着中国文化,但却未能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对理论的不信任和对除了经验已经证明的东西之外的一切缺乏想象力,它使自己失去了在思想斗争中不可或缺的武器。  相似文献   

4.
读书不读画,不仅可能让人感到枯燥,而且还可能使人与书之间产生深深的隔膜。特别是在读一些介绍西方文化的书时,更是如此。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对西方社会和文化没有什么直接的感性经验。没有适当的插图,书中的知识形不成一个完整的场景。活生生的历史,一下子变成了个木乃伊。 但是,读画不读书,也容易糊涂。近来世界名画流行起来,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知道那些画里所讲的故事呢?如不了解这些,也就看不懂画的意义。有些人假‘高  相似文献   

5.
所谓大家,一是自己博大精深,有俯瞰古今中外的文化视野,能在多学科领域自由出入,整合自如,学问超过同辈。二是开一代风气,学术与思想打通,文品与人品一致,影响力辐射到各个年龄段。当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文环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大家风范,不能用一个模子去套。具体到90年代的中国学界,我们以为,“南王北李”值得注意。南王,上海王元化;北李,北京李慎之。两位教授,一个曾是“胡风分子”,一个曾是“右派分子”,一个精于国学,一个擅长西学;都是半生坎坷,一腔豪情犹在。尤其最近几年,关注的问题颇为相近。观其…  相似文献   

6.
说打点     
“打点”是个老词儿,近年又时兴起来。重音在前一个字上,北京话正音如此。不知南方怎么读,又不知南方有此一说否。 旧时代小吏登门拜见大官,向回事的先生、家人、马弁递门包,就叫“打点”,打点不到,难得给你通报。这是这个词儿的旧义。新义相差无几,适用的范围却大大拓宽了。 例如你要动手术,先得打点医院住院处,住进病房,希望手术  相似文献   

7.
顾思敏 《学理论》2013,(23):52-53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这部哲学史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和历史演进的眼光,也处处体现出作者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时代精神。不过同时,由于该书的一些疏漏,引起了学术界尤其是梁启超的一些批评与争论。时隔近一个世纪重读这本著作,应该能引起我们对当下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作为自由主义者,胡适一生在守成与激进的两非境遇中奋斗与挣扎,作为一名学者,胡适先生勤勉不惰,著作等身,将其一生都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不仅记录了胡适先生晚年的言谈,更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代学者对于做学问与做人的理解。而对《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的再次品读,更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可以为自己微薄的阅历、浅薄的知识增加厚重感的某种较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续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江 《瞭望》1991,(30)
大概是去年前半年吧,我在《珍珠滩》上发过一篇谈传统文化的文章。以后又有几次接触到这个问题,包括最近读了王元化同志写的《传统与反传统》一书,又有一些想法,因此,再写一篇续谈。 《传统与反传统》这本书中说:“我不否认儒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不同意文化传统只能定儒学为一尊。”这可算得是中肯之言,堂堂的有5000年文朋史的中华民族,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灿烂文化,如果要说古代的传统文化的话,我以为至少应该举出以下三大项,即古代思想(世界观、人生观、政治法律观点、伦理道德观念等)、古代艺术(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建筑、雕塑等)、古代科技(医学、天文学、农学等在内)。这也仅是举其大者。我的意思是,传统文化不能单举古代学术思想一项,即以古代学术思想而论,也不止儒学一家,除儒家外,还有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都有独立研究和批判继承的价值。毛泽东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  相似文献   

10.
时常浩 《侨园》2014,(11):35-35
《红楼梦》一问世,就以它特有的文学价值和惊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成为"红学"迷。至嘉庆年间就出现"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社会文风。到20世纪前后,一大批名人、学者对《红楼梦》都做出了特殊评价。王国维称《红楼梦》为"宇宙一大著述";鲁迅称《红楼梦》写出了"真的人";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预言《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可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周汝昌等人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崛起后,中美两国是保持合作还是会走向对抗?美国能否从“中国威胁论”的梦魇中解脱出来,寻求一项既能避免冲突又能寻求双赢的现实的对华政策,就成为其政界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学政两栖的中国问题专家谢淑丽(SusanSkirk)的新作《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一书,可以说是一个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12.
漫谈读书     
我很羡慕那些一目十行的读者。英国有位教授,据说他在火车上看书,车窗外每掠过一根电线杆,他就能翻一页。国内也有学者,据说一家大旧书店的书,你随便指哪一本,他都能道出内容梗概。我人很笨,读书慢,近年又有随读随忘的毛病,这最要命! 我读的书,大致分这么几类:甲类是业务上需要的,必得有目的有系统地去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全部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仅仅读马克思主义的书,还要大量吸取人类文明中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还要熟悉和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优秀文化传统.本期《领导与科技》栏内发表罗以迪的《党政干部不妨学点易学》一文,就意在如此.  相似文献   

14.
从1897年到现在,商务印书馆已经经历了90个年头。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现今仍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作用。商务之所以具有较大的活力,主要是由于它从创办之日起就以积累文化、介绍西学、开发民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为己任,虽然各个时期出书的重点有所不同,强调的方面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宗旨始终如一。 商务编译所的第一任所长蔡孑民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治学思想可以归结为二句话,即“讲学自由”和“陶冶人格”。“讲学自由”  相似文献   

15.
夏夜无事,断断续续地翻读《胡绳文集》。所谓“翻读”,就是打开目录,认为哪一篇应该读一下,就翻开来阅读,而不是从头到尾通读全书。过了一段时间,居然翻读过半。读着作者这些早年(1935—1948)的文章,时时引起一些感想,好象总是有些话要说,可是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 首先,我感到这是一本有很好的思想政治内容和文化学术价值的书,是很值得思想文化和理论工作者读一读的好书。然而,它又显然不是一本“有趣味”的  相似文献   

16.
力促胡适出使美国 韦莲司出生于富裕的大学教授家庭,在耶鲁大学念过1年美术,又到欧洲游学近1年.她酷爱美术,兼修雕塑和摄影.与胡适相识时,己在纽约现代派画坛初露锋芒,许多艺术史上都有着她的名字. 胡适原来认为妇女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贤妻良母,作为日后家庭教育的预备,仍将妇女囿于家庭的狭小圈子中,而在与韦莲司的交流中,胡适观点“大变”为:“乃在造一种能自由独立之女子”,“可以化民为俗”,振兴国家.  相似文献   

17.
何华顺 《学理论》2010,(15):133-135
作为舶来文化,马克思主义要融入中国文化,并且内化于广大群众,在客观上必然要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碰撞,直至融合,乃至产生合力。儒道佛在其产生或传入时就注重与民本相结合,化大众于无形之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儒道佛,都是实践的产物,都具有大众实践的逻辑。着重探讨儒道佛大众化和三教合流的历史经验,阐释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最近,有两位青年朋友(以下简称甲、乙)和我聊天,话题就是“自由”。交谈中得知,他们读过一些萨特的书,谈起来有根有据,这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下面就将我们交谈的主要内容整理出来,或许能给青年同志一些启发。魏:从谈话中,看得出你们都读过萨特的书。能全读得懂吗? 甲、乙:说实话,萨特的书是不太好懂。象《存在与虚无》,很难读下去。但其中他论述“自由”的  相似文献   

19.
目前企业转轨,有的迅速,有的却缓慢,处于困境而不能摆脱。都是同样的企业,又处于大体相同的环境,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差距?主要原因不在经济方面,是其文化落后即人的精神状态和文化境界落后,包括理想、道德、自律、责任感、事业心、敬业精神的严重匾乏造成的。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说:“生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个文化是什么,像水中的鱼似的,它不能跳出水外去看看清楚那是什么水。假如他自己不能完全客观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哪能够客观地观察别人呢?又因为生活在这种文化之外,就极难咂么到它的滋味。”用这话来看自己…  相似文献   

20.
他只凑凑合合读了5年书,自幼“克星”紧随,后又蒙受无端之辱而历尽坎坷,却由一名“地球修理工”腾跃为“托拉斯总裁”。现在的齐鲁大地上,没人不知道他的名字——陈仕禄。 他的观点不同凡响:我们共产党人搞改革开放,只有金钱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美、共产党人的本色也越来越鲜明,那才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果只是富足了日子而丢了本色,那就无异于背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