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学问题的核心是个人观。马克思历史观变革的实质是个人观的创新 ,即“现实的个人”的确立。马克思的科学的个人观的确立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是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前提 ;二是走出了个人观探讨的两大困境 ,即异质多元性和同质单一性的两难选择问题、感性实在性和普遍超越性的对立统一问题 ;三是为市场化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类发展的永恒目标的自由在马克思视域中不仅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展现,同时也是人的社会活动的能动表现,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再现。而自由之于发展是人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人的物质与精神发展的平衡杆;也是人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结合。从马克思的视域看自由之于人的发展不仅对当代的人的发展境遇具有深远意义,而且为我国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研究成果多,质量高.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有人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人"是个体人,也有人认为是群体类人;对于人的发展的内容大致从劳动、能力、关系、需要、潜能、个性、道德、素质等方面进行阐述;对于发展的类型有学者从和谐、自由、平等、充分等角度进行界定.作者力图从"人"、"全面"、"发展"三个角度对20多年来的主要观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德国古典哲学为直接理论来源,受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影响,是在批判的继承前人关于这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确立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指的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其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又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人的需要的任意点出发,解说人的价值,难免不出错。人的价值须建立在人的需要的哲学架构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提供了这一初步架构,其中"匮乏性需要"与"成长性需要"的二层级建构与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有相通之处。马克思更加深刻地揭露了"匮乏性需要"的社会根源。成长性需要是人的价值的发源地。马克思提出的"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个未来人,更是一个有"自由个性"历史人,这更是值得我们挖掘的价值原点。  相似文献   

6.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和实现条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和谐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的和谐关键是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从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个性发展出发,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从理性主义国家观层面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最初显现、到人的类本质全面复归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再到社会实践基础上的"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这一思想本身也经历了从抽象到科学的两次转变过程。这两次转变与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是一致的,这样的转变也凸显了马克思哲学内含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8.
实现制度公正,是马克思思想的首要价值和目标。不论马克思是对资产阶级抽象的公正观进行批判,还是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的雇佣劳动进行揭露,抑或对未来理想社会加以描述,每一部分都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权利观与制度公正思想,形成了“劳动正义”理论。马克思毕生致力于建设一个合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环境,这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其最终落脚点还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个性是个人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觉性相统一的整体自由状况.考察人的个性必须同个人生活的现实时代的具体矛盾运动结合起来.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对人的个性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全球化内蕴着复杂矛盾,对人的个性发展的作用也是双方面的,因此必须辩证分析,趋利避害,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在教学管理上重视个性的自由发展.本文首先对"个性"进行了界定,提出了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要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管理观;接着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必须改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设置和课程编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指出教学管理制度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永恒的,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理想人格思想可以理解为:在理想社会的基础上,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以个性的全面展示为基本内容,并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全新的理想人格模式。其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层次:(一)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主张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本质;(二)尊重人作为个体即独一无二的独特性存在,倡导自由个性的全面展示;(三)迈向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对主体进行美学改造和审美提升,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自己。马克思理想人格思想的当代价值:(一)把人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了发展观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价值转换,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的视角;(二)遵循真、善、美价值原则、实现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相统一的自由个性塑造,对社会主义新人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三)创造实现理想人格的社会条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新的启迪;(四)为美好理想而奋斗,为实现人的自身完美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和谐社会思想基础上,马克思以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为指导,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向和未来理想社会的本质要求的角度来理解和阐明和谐社会,提出了共产主义这一和谐社会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构想。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扬弃了人的自我异化的基础上的实现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一种后政治的社会形态。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目标和根本指导思想,进一步发掘、总结和阐释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它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马克思深刻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问题.  相似文献   

14.
"社会分工"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阐述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同时,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是社会主义中国"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要求。因此,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分工"理论,对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同时人本身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谐社会促进人的个性、能力的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使人的发展成为自主、自觉、自由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创造力,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伦理观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必须途径。  相似文献   

16.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人的本质观 ?是高校“两课”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要结合马克思思想变化发展的历程系统地理解人的本质观 ,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的本质的基本特点和科学内涵 ,深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7.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当前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将对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要正确地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个性问题,必须突破具体科学的局限性,运用哲学的综合方法。马克思认为:科学分析人的个性,必须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前提;个人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个人个性是以个人为主体的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来的特异性;人的个性自由的实现要经历“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三个历史阶段,而人的自由个性的实现是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关系体系为依托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个人的自由个性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导向,即要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又要认识到,现阶段的个人还不可能是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过程是与社会主义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正义是法哲学中的一个古老的伦理道德范畴。马克思的正义观是对西方法哲学的正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内容包括价值正义和制度正义两部分,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和革命性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义观的理论建构,必须以马克思的正义观为指导,马克思的正义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当前,马克思的正义理论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齐敏 《工会论坛》2007,13(1):38-3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模式的构建目标,它是对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进一步发展。在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弱势群体问题,他们的存在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