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跨国并购战略目标的区位与产业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宝 《理论探讨》2007,(2):87-89
在全球性跨国并购的浪潮中,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出发点是获取产业领导地位和科技竞争优势,继而在全球范围内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地区与产业进行跨国并购。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跨国并购已成为“走出去”的主要路径。面对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唯有深刻认识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目标及在此基础上的区位与产业选择,才能提高跨国并购的成功率,以达到优势互补、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据中国产业安全中心发布的2006/2007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指出,最近几年,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外资不但在某些行业形成垄断态势,并且进入我国钢铁、金融、水泥等支柱企业进行并购,重点转向并购大中型企业或整体并购同一行业的骨干企业。外资并购迅猛增长背后,外资技术溢出效应未如预期,而我国产业对外依存度迅速攀升,相当一部分市场和原创品牌被外资掌控或取代,国内企业对产业的控制力受到削弱。外资并购对我国产业控制力的削弱在于:首先,外资可利用其优势产品和垄断地位操纵市场,左右价格,获取高额利润,从而将大量财富转移至国外。  相似文献   

3.
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发展模式面临重大调整,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产业升级开始启动,全球产业发展出现新的增长点。中国产业发展要以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为目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此一过程,需要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成长与政府发挥产业政策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两拓购并"背景下的中铝入股力拓,使很多人开始反思并购中的"全球范围内产业垄断"和"弱势一方如何反垄断"问题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0,(4)
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加速融合,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也得到快速发展。在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指导、协助、保护,导致并购遭遇来自东道国在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劳工保护等各方面的法律风险。为有效防范上述风险,我国亟须通过完善国内立法以应对并购审查、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降低法律风险、建立海外并购法律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等,进行多措并举的应对,提高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李晓蒙 《学理论》2010,(25):31-31,34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并没有阻碍企业的并购重组步伐,却为有实力的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并购机会。文化整合难度大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首要原因。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和教训表明,被并购企业对并购方的能力认同、经营理念尊重与愿景沟通共同决定了文化整合的难度。中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有待加深。面对重重障碍,我们要并购前了解收购方与被收购方潜在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冲突、风险的大小,尽可能包容文化差异,强调双方文化的共性,把提高被并购企业对其的风格认同作为其文化整合的重点,确立目标管理变革体系,步步为营,注重过渡阶段的培训,取得海外战役的胜利。  相似文献   

7.
伍康鸿 《学理论》2012,(25):65-67
并购基金作为一种私募股权基金,是推动产业整合及产业升级的重要的资本运作方式。在经济改革与产业重组的背景下,并购基金开辟了企业并购重组中资金来源的新渠道,并逐步成为主导我国并购市场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我国并购基金不仅规模较小、运作不规范,而且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相对较少。因此,研究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并购基金并确保其运作规范,对实现对目标企业的保值增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全球正在经历的金融危机时我国商品出口、利用外资、国际融资和外汇储备保值等方面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金融危机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一些正面响,包括促使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和全球布局提供了良好机遇,促使我国政府、银行和企业更加注意风险管理,以及提高了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等.对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化解,包括加强金融危机预警、扩大内需、加强监管和转变发展策略等.  相似文献   

9.
温特制从狭义角度指的是美国微软和英特尔这两家公司在个人电脑产业的垄断地位,从广义角度指的是信息时代的产业组织模式。它围绕产品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按照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形成标准控制下的产品零部件、模块生产与最终组合。温特制是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产物,是对福特制等缺陷的克服和超越。温特制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中国一方面要利用温特制发展信息产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与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动荡掀起了全球企业的并购浪潮,中国企业在这一背景下面临新的机遇,同样也面临较大的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规避和防范财务风险,实现企业的成功并购是金融动荡背景下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并购是公司成熟的助推剂,在企业把握机会开始创立、规模化发展、产业聚集竞争和平衡与联盟的四个阶段中,并购贯穿始终。并购能够促进企业规模扩张、聚集优势、实现快速发展,同时可以促进产业的成熟和发展、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购成为公司发展壮大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公司收购并不必然对被收购公司有利,从而出现反收购现象。收购与反收购、控制与反控制一直是资本市场的主题之一。在这场游戏中,受到伤害最大的莫过于被收购公司的少数股东,因而需要完善法律和制度设计来保护少数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外资并购“来者不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并购已从一般的商业并购转向战略并购一是具有明显的产业垄断倾向。跨国公司最初的并购是以企业为对象的,跨行业选择比较普遍。就是说,并购是基于经营规模和赢利目标最大化。现在,跨国公司的并购表现为对行业的关注,特别是对那些竞争力比较强、对产业结构影响深远的行业,往往是跨国公司选择并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信息博览     
《侨园》2004,(1)
中国正成为全球新兴跨国并购市场随着外资并购的触角伸向中国的国有企业、证券市场、金融保险和银行等诸多领域,中国正成为全球新兴的跨国并购市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说,去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世界各国之最,表明中国正成为世界投资热点,但中国目前以并购方式引进的外资只占5%。因此,中国通过并购方式吸引外资的潜力十分巨大,跨国并购将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周俊鹏  叶敏 《团结》2007,(3):34-36
在世界各国的反垄断法中,对企业并购为代表的经营者集中行为的控制都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不管是采用企业并购还是其他提法,经营者形成集中状态的行为都是与限制竞争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同样重要的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不断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需要进一步法律化。在目前条件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法律化首先是宪法化。要通过宪法,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中共所提出的实施这一制度的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和参政地位进行确认,明确规定各党派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的权利,对人民政协的组织、活动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基本职能进行原则规定。  相似文献   

16.
石易 《各界》2009,18(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逐渐成为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形式.但是据调查,在所发生的并购活动中,有60%~80%的并购活动至少在财务上是失败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是缺乏对不同企业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本文重点探讨了跨文化整合的模式及模式的选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跨国公司的并购投资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跨国并购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的主要方式。随着我国加入WTO ,并购将成为国际投资进入我国市场的主要方式。跨国并购一方面对我国利用外资 ,弥补国企改革的资金缺口 ,带来先进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 ,也会给我国的经济带来冲击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企业并购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从并购企业与 目标企业的差异性,两个企业文化的容忍度分析企业的文化风险,选取适当的文化整合方式来规 避和控制文化风险,从而进行企业文化的重塑。  相似文献   

19.
赵洪韵 《求知》2001,(11):35-37
“入世”以后,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将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国际高科技领域的竞争,接受全球范围内高科技成果的挑战。显然,入世将给中国高科技产业带来一个阵痛的时期。  相似文献   

20.
《反垄断法》对外资并购予以规制,不仅体现了对市场竞争机制的维护,而且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转移,发生在中国境内的外资并购份额日益扩大。能源生产、机械制造、食品消费品生产、商业、金融服务业成为外资并购的重要领域。一些跨国公司对中国一些重点企业实施并购,激起了业界关于外资并购是否会危及国家安全的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