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金福 《学习论坛》2008,24(8):24-27
自解释学被引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学术界以来,学者们就开始思考马克思主义与解释学的关系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释学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意义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是否包括解释学的问题,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是解释学的问题;三是马克思主义对解释学的重建的意义问题.解释学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提出和解决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解释学问题.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包括解释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解释学,不能把哲学解释学化和解释学哲学化.发挥解释学的积极作用,必须对已有的解释学进行马克思主义的重建.  相似文献   

2.
春秋大量的“赋诗”、“引诗”活动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粗糙的解释学现象.从这一视角考察不难发现,它的解释学方法是断章取义,解释学原则是歌诗必类,解释学特征是诗以合意,性质是公共性理解,动机是交往性应用,最终目的则还是政治利益.毫无疑问,春秋时期“赋诗”、“引诗”的解释学价值和效果就是推动了以“诗无达诂”为代表的中国历代多元解释思想及其话语的渐次出场和成熟.  相似文献   

3.
王金福 《理论学刊》2007,1(10):41-45
在现代西方解释学和哲学合流的学术背景下,我国有些学者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诠释学"理解,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学化。现代思想史上解释学的哲学化和哲学的解释学化不是解释学和哲学的进步而是退步,解释学的哲学化是解释学的越界,哲学的解释学化是哲学的退缩和唯心主义化。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解释学的哲学化和哲学的解释学化没有逻辑通道,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学化会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化。  相似文献   

4.
论现代哲学解释学的非相对主义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宝信 《唯实》2001,(11):3-7
现代解释学为了克服传统解释学片面强调统一性、绝对性和确定性的缺陷,基于所发现的解释学的五个原理,提出了文本解释中新意义不断生成的观点,由此显露出主张多样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的鲜明特征.但现代解释学并未完全排斥文本解释中的统一性、绝对性和确定性,而是碍于与传统解释学的对抗,以未明确论证的潜在形式将其蕴含于自身.强调相对性并不是非辩证的,因为相对性并不就是相对主义.因此,现代解释学不是相对主义的解释学.  相似文献   

5.
支钰如 《世纪桥》2011,(3):48-49
解释学作为一门理解和解释的学问,自古有之,源远流长。在西方解释学史上,第一次具有方向性的转向即是从“特殊解释学”向“普遍(一般)解释学”的转换,是由19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实现的。他首先把解释学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原理引进哲学,把解释学从对《圣经》或古代典籍的诠释和阐发发展到人类的一切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6.
张健 《理论学刊》2012,(9):24-27
"经"和"权"是我国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一对组合命题,强调既要遵守原则性,也要注意灵活性。对于既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精通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来说,传统文化"有经有权"的处世原则和政治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政策策略原理之间,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都强调要把原则问题上的坚定性和策略问题上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正因如此,毛泽东不仅对"凡事有经有权"这句话大为赞赏,而且将其融汇到马克思主义的政策策略原理之中,多次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把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反复强调并大力倡导。  相似文献   

7.
<正>将科学理论与群众需要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将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从事的事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解释、给予指导,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现实需要结合起来的重要机制,是贯通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时代性、人民性的内在统一。中国化是前提,它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时代化是灵魂,它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随着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历程;大众化是目的,它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武装群众、改造世界、改变人民命运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主要包括:第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引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第二,强调在党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三,把在知识分子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放在全国各阶层的首位;第四,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统一.  相似文献   

10.
现代解释学认为人文精神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前者属理解的范畴,理解要求心灵的沟通;后者属认知的范畴,认知要求心物的同一性。马克思主义内含人文精神和行为科学,对前者是理解问题,因而不必也不可能完全达到"本真的马克思";对后者是认知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接受马克思的科学真理,但也有具体情况具体运用和与时俱进地发展真理认识的问题。解释学中的"客观论"追求不可能的"客观性",从而把理解当成了与社会实践没有任何关系的纯注经活动。而解释学的"主观论"反对"客观性"虽有合理性,但存在理解的"合法性"问题,即不能把与马克思无关甚至相反的东西强加给马克思。文本的意义已经固化在文字中,解释者的理解才使文本的意义复活在当代并发生历史作用,而且生成经典的新意义但又没有改变经典的原精神。  相似文献   

11.
姜喜咏 《学习论坛》2009,25(8):53-55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已经呈现方法多元化的倾向,其中以解释学为甚,其他如现象学、存在主义、后现代解构主义方法也在介入之中.这种局面对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和思想进程的理解是有益和必要的,但也带来了许多"似是而非"的混乱,还存在着表象化、弱化、边缘化甚至去主导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学术倾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命题,坚持科学地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有学术深度的"内在性"比较和融合性研究,深刻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意义和价值,特别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范式的基本内涵、结构功能和理论意义,科学地审视解释学等多元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影响,汲取其合理因素,批判其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异质性.这不仅始终是一种基于理论立场的理论本能,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方法论层面应有的自觉的合理的理论意识,更是当前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2.
赵岩 《世纪桥》2010,(1):38-39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笔者认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明确和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二,为什么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三,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文在厘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因,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命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借鉴历史经验又要创新理念与方式。  相似文献   

14.
张晓明  王家芬 《求实》2012,(5):20-2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可分割的一个过程集合体;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方向来坚持,作为过程来建设,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方法和正确态度;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建设;在整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在边疆民族地区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及各民族友好相处,还可以提升党在民族地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进而筑牢党的执政地位。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做到:一是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任务及内容要求;二是正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进的困境;三是积极探索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一种理论诉求,也是一种现实需要和历史使命。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更是强调要“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实践是传播理念和方法的统一。通俗化、实践性、群众主体性和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理念。在传播理念的指导下创新传播方法,要注重传播语言的转化,传播媒介的运用以及言传身教相结合,避免出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庸俗化和灌输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三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涉及两个层面:一是"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是马克思主义"三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就第一个层面而言,"中国化"内在地包含了"时代化"和"大众化",而"时代化"和"大众化"本身亦是"中国化"的题中之义,尽管三者各有侧重,却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应当整体推进。就第二个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三化"之间亦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具体而生动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大时代、放眼大视野,再次强调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或放弃都是对党的建设、国家命运和人民事业的动摇与失责,要坚定不移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统一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内涵丰富、领域宽广的知识体系;是为民爱民、入心入情的理论来源;是指导实践、人类进步的思想武器;是与时俱进、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要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充分把握三个重要原则:在出处中求真态度,在理论中下真功夫,在实践中用真本领。  相似文献   

20.
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一种理论诉求,也是一种现实需要和历史使命。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更是强调要“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