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荣伟 《世纪桥》2012,(9):45-46
生产服务业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快的部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还存在如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对外开放的力度不够且水平不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不够、改革滞后、缺乏专业人才等不足。因此,应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自主创新、加强政府的监管作用等方面进一步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已经引起了国际上众多学者的关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理论问题在我国开始引起关注,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互动机制以及实证研究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融合化。尤其是在后工业化社会中,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支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发达工业国都已经实现了高服务化社会。辽宁省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能够对辽宁产业发展有益。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服务业对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起着重要的渗透、粘合、倍增和促进作用。要以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工业制造服务化、网络化、绿色化,推动产城融合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推进浙江四化同步发展。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为导向,完善政策、提升要素为重点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相似文献   

5.
李雯 《世纪桥》2014,(2):95-96
文章首先对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内在动力及外部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装备制造业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从技术、市场、政策、资金四个因素分析了装备制造业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影响因素,最后给出本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虽然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之一,但仍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工业化程度不高、市场化程度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化发展。因此,哈尔滨市应以前瞻研究夯实发展基础,以政策突破促进生产服务业转型发展;深化改革,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驱动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快发展;优化布局,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聚集约发展;积极构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要素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于支撑制造业创新升级起着决定性作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惠州是以工业立市的制造业大市,本文重点对惠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短板"进行一次全面梳理,找出惠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六个方面共性问题并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建设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林 《当代党员》2012,(11):40-41
在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的过程中,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重庆正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更需要利用现代服务业整合资源,推动制造业实现升级。但目前,重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度还不高,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制造业的外包业务少,直接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庆的制造产业发达,产业竞争力2010年在全国排名第七位,但由于大多数工业企业自我服务的情况比较普遍,运输、仓储、  相似文献   

9.
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的实际出发,主动贴近各主体对象的特点与诉求,从妥善处置劳资矛盾入手,大力推进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发展转型、维护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成效明显,启迪深刻。  相似文献   

10.
<正>构建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产业体系,推进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催生一批增量服务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企业,丰富新业态,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加快推动企业服务化转变,是贵州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促工业全面转型升级目标之一。贵州将构建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产业体系,推进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催生一批增量服务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企业,丰富新业态,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引导企业开发服务型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供应链效率。  相似文献   

11.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现阶段因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加快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快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紧密融合;高度重视绿色制造,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互联网+制造业”为切入点,改造提升我国制造业,促进制造业竞争力提高.  相似文献   

12.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意义重大.香港和澳门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优势明显,福建与港澳生产性服务业合作有很大潜力.文章着重分析了加强福建与港澳生产性服务业合作的对策建议,包括:政府要树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理念;强化"港澳的资金、台湾的技术、福建的资源"三角合作网络;吸引港澳金融保险证券机构来闽开拓业务;加强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合作;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制定并完善CEPA开放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四化同步,本质上也是要求城镇化与产业变迁的规律相协调。从历史视角看,第一产业制度变革为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了条件;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促进了沿海制造业的崛起,各类开发区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当前来看,三次产业就业占比相对接近,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容纳就业的第一大产业;省级数据显示,城镇化率与产业间就业结构之间初步呈现现代经济特征。实现有就业的城镇化其有利条件是,中国经济创造就业的能力持续提升,城镇化发展对城市就业压力相对减轻,服务业容纳就业人口的潜力巨大。面临的挑战是,农业对劳动力转移的推力显露疲态,第二产业中的重工业比重偏高、制造业升级不足,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非正式就业问题突出。为此,要大力推动产业价值链的提升,促进产业高级化;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城镇就业岗位;加快产城融合,促进产业发展和城市繁荣。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制造业在新常态下面临着严峻挑战,涉及企业、市场、政府、区域等大量新情况,亟待升级,但绝大部分问题尽可放手由企业自行解决,而少数事关长远发展和战略性判断的,则需要宏观决策层的关注。根据国外经验,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市场竞争力将更多开始依赖生产性服务业。而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之一,其提供给制造业专业服务的同时,也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了制造业价值链  相似文献   

15.
天津滨海新区目前进入服务业高速发展时期.天津滨海新区应积极承接全球现代服务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利用大型工业项目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通过地区、城市之间的产业联动走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的路径.天津滨海新区的服务业需充分利用内生的动力因素,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演化,实现天津滨海新区服务业走向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6.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生产效率的提高,还能够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地区竞争优势。目前,山东半岛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性还比较弱,为了促进两者协同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优化生产组织方式,提升制造业层次,延伸制造业产业链;加快服务业市场化改革,优化服务业发展软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规范竞争秩序,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京津沪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三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就业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揭示了天津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有待提升,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有待加快发展的现状,并据此提出了推进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面对当前全球经济服务化的浪潮,辽宁也在努力调整发展方式,向更高级更科学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转变。这一过程最关键的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或者说其中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问题,转型升级的助力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因此关于制造业企业如何剥离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主辅分离就成为我们要思考的首要问题。本文就辽宁老工业基地制造业主辅分离情况进行探讨,力求提出一些可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受全球经济危机、国内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多重压力,产业转型升级如箭在弦,迫在眉睫。而产业间交融互动的产际关系,意蕴着化危为机、促进结构优化的出路在于科学发展,在于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本文以温岭为样本,剖析转型升级过程中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融合的依据、机理,在借鉴先进城市的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20.
生产性服务业因其在改变城市产业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在经济结构转型时期重点发展的行业。本文认为,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成都市应在生产性服务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下,从促进产业融合、鼓励创新、推进集聚区建设等方面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从而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