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李登辉公然抛出“两国论”后,台湾的某些媒体以及某些追随“台湾”主张的文人政客纷纷出面为“两国论”粉饰,称“两国论”是有充分的政治、历史及法律依据的,甚至有人撰文称“两国论禁得起国际法的检验”。然而,事实和法律都证明,他们所谓法律依据不过是对某些国际法原则和规则的曲解或断章取义,根本就站不住脚。一、“独立的政治实体”不等于主权独立的国家“两国论”者的所谓论据之一是,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隔海分治,互不隶属,台湾当局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这一事实就足以说明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在…  相似文献   

2.
《律师世界》2002,(8):1-1
陈水扁终于剥下了伪装。8月3日,他在向极端“台独”组织“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年会发表的讲话中,再次鼓吹“台湾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首次正式、公开和明确地将海峡两岸说成是“一边一国”,并声称要加强所谓“公民投票立法”,以备“有需要的时候”决定“台湾的前途、命运和现状”。这些严重的“台独”分裂言论,与早已声名狼藉的李登辉的“两国论”一脉相承,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对两岸同胞的肆意挑衅。陈水扁曾一再表示,信守上台时作出的保证不会宣布“台独”、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等“四不…  相似文献   

3.
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长久以来的共同心愿 ,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政府为此作了大量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实现祖国的统一存在着一个解决的途径和方式问题。中国政府在充分考虑历史因素和现实情形下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模式用以解决大陆与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关系并最终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随着中英联合声明和中葡联合声明的签订以及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 ,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自李登辉上台以后 ,相继推出“两个政府”、“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台湾已经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等背离一个中国原则的论调 ,1999年 7月 9日更是推出“两国论” ,公然将两岸关系歪曲为“国家与国家 ,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两国论”背弃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严重损害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和一切爱国人民的感情 ,危害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两国论”在国际法上违背了国家主权原则。  相似文献   

4.
1999年 7月 9日 ,李登辉抛出“两国论” ,严重影响两岸关系逐步缓和的格局。“台湾法律地位”也再次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一、关于“台湾的法律地位”2 0 0 0年 5月民进党执政以来 ,陈水扁政权实际上仍坚持着“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这一自李登辉时期业已形成的立场 ,仅仅是因大陆和国际压力 ,较为收敛而已。其应付大陆统一谈判呼吁的四张牌是“对等、民主、和平、人权” ,后三张牌都是为谋取其“对等”地位服务的。唱“黑脸”的吕秀莲则又一次跳出来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不能简单的将之看成早已驳倒批臭的陈词老调 ,吕秀莲的这一手可…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由于台湾官场腐败,“金元政治”的弊病一直未能解决从而不断引起朝野的抨击。广大民众强烈要求反贪肃腐,端正政风,实行“阳光政治”。顺应这种要求,今年6月15日,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了《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并于9月1日开始实行。该法被舆论界称之为“阳光法案”、  相似文献   

6.
<正> 1986年3月,台湾国民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国民党主席蒋经国迫于岛内民众及各种政治势力的“政治诉求”、大陆和平统一政策和改革开放形势的冲击,以及国际“民主潮流”的压力,为谋求其身后台湾政局和国民党政权的稳定,提出了包括“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充实中央民意机构”、“地方自治法治化”、“党务革  相似文献   

7.
今年3月以来,台湾岛内“检察部门”正紧锣密鼓的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反贿选”侦办行动,台湾各大报纸几乎每天都长篇累牍地追踪侦办贿选案的进展情况,一时间,侦办行动成为岛内民众及各种传媒关注的热点。 侦办行动,是针对岛内今年2月份各县市正、副“议长”换届选举所出现的种种贿选丑闻所采取的。然而,岛内选风的败坏不是今  相似文献   

8.
“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好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12月20日,江泽民同志在首都各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大会上再次明确指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我们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唯一正确方针。……我们希望台湾当局不要再背逆历史潮流,不要再为两岸关系的发展设置障碍,不要再做损害台湾同胞和整个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事。”然而仅过两天,李登辉就迫不及待地跳出来重弹臭名昭著的“两国论”滥调。他在接受日本《周刊新潮》专访时竟然胡说:“中华民国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这是最明白不过的事。台湾海峡的两岸关系就是国与国的关系。”这就赤…  相似文献   

9.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公然发表“两国论”之分裂言论后,受到了海峡两岸人民、全世界华人社团组织以及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一致反对。7月23日,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发表严正声明,表示坚决拥护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国人民阐明的严正立场,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图谋。7月23日上午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召开的座谈会上,与会律师认为,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是十万中国律师神圣职责。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领土和主权不容分割,中国律师决不允许把台湾从我们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会议表示,中国律师有义务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法律》2014,(5):41-41
2014年9月17日,台湾“行政院长”江宜桦召开记者会,针对近日来台湾地区发生的馊油事件对当地食品安全、民众心理、台湾声誉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出“行政院”将五度翻修食品安全法,采取八顼措施维护食安。八项措施分别是:加重刑责罚款、提高检举奖金、设检举专线、油品分流管制、废油回收管理、落实三级品管、食品追溯追踪、食品GMP改革。  相似文献   

11.
李登辉今年7月9日藉“德国之声”的采访,抛出了“海峡两岸关系为国与国的关系,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的“两国论”。李登辉此番既是有备而来,而他指使幕僚炮制“两国论”以及选择其出台契机,据港台报刊称,已足足筹划了一年多。李登辉同样也是有感而发,面对德国媒体,使他顿时忘却了作为一个政界人士应有的起码的法制素养,油然而生了借助两德模式、否定一个中国原则的歹念,从而彻底暴露了他挑战国际法基本准则、分裂中国这一主权国家的险恶用心。一、对两德模式不能予以曲解和滥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处置法西斯德国而产生的两德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妍 《法制与社会》2011,(14):41-43
闽南话讲,“第一当医生,第二去卖冰,红利赚不清。”在台湾民众心目中,这两种职业是最赚钱的。现在,恐怕没有人再想卖冰了。这起台湾地区近三十年来最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已发展成为“全岛灾难”。  相似文献   

13.
一、1999年社会治安的主要举措1999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年初所指出的:“今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大事、喜事多,难点、热点也多,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后来的事实证明,江总书记的这一判断是非常准确的,除了迎来建国50周年、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等意料之中的大事、喜事外,还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法轮功”以及台湾李登辉抛出的“两国论”等棘手的难点、热点问题。因此,从年初开始,中央就把稳定作为压…  相似文献   

14.
最近,李登辉公然提出两国论,说什么两岸关系是“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国与国的关系”。李登辉的言论不仅激起了海内外中国人的强烈批评与指责,国际社会亦为之哗然。“两国论”的要害是彻底否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分割中国领土主权,破坏两岸的和平统一,从而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李登辉多次声称:他的“特殊国与国关系”主张,只是在陈述一个历史与法律的事实,让两岸关系的实质回复历史真貌。①李登辉的缪论与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原理根本相悖,必须予以批判,以正视听。应当指出,在两岸关系50年的演变中,无论是两岸军事对峙时期,或是两岸对峙下的交…  相似文献   

15.
国际组织供资料 台湾童妓有七万 台湾有红灯区,世人皆知,台湾有童妓,不足为怪,但当一国际组织提供资料称台湾“至少有7万名童妓”时,则吓人一跳。 最近,一个简称为“终止童妓运动协会”的国际组织提供资料称:童妓,印度有30到40万,菲律宾有10万,斯里兰卡有3万,泰国则高达200到300万,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是“至少有7万”。无独有偶,以17种语言,42种  相似文献   

16.
1994年4月,李登辉与日本右翼作家司马辽太郎有一次“剖白心迹”的谈话。两人“推心置腹”地谈了台湾的历史、台湾与日本的关系以及李登辉当政后的台湾政局等问题。谈话内容重点之一是,司马辽太郎讲“台湾自17世纪以来是由海上难民成立的无主之地。”对此,李登辉不仅不予驳斥,而且还附和说,当时清政府视台湾为“可有可无的化外之地”。  相似文献   

17.
《政府法制》2012,(6):14-14
2011年12月20日《南方日报》刊登的《“微博问政”不是终点》一文指出:“一些地方的官方微博内容空洞,用语官腔,对于民众提问多以事不关己敷衍塞责,对于民众建议也常没了下文。”笔者认为这句话说明了“微博问政”要有恤民味道,不能仅停留于“说学逗唱”,只有恤民不倦,善政不止,为民众排忧解难不怠,才能消除“微博问政”过程中的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18.
海峡两岸交往日增,“一国两制”梁入人心。随着交往不断扩大,所涉及和衍生的法律问题有增无减。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法学界和律师界、台湾工商业界及台湾当局的有识之士,日益强烈要求允许自由来往,实现两岸关系正常化、在交流、统一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台湾的刑事辩护制度,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时值我国大陆修改、完善刑事诉讼法之际,对台湾的刑事诉讼法及其刑事辩护制度作一探讨,并对两岸律师辨护制度作一比较,以期借鉴其合理进步成份,有着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律师辩护制度的渊源台湾现行刑事辩护制度滥觞于旧中国…  相似文献   

19.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知何时被转换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二者其实有所不同。在以国为家的君主眼里,“国事”是君主家的私事儿,不关老百姓;而“天下”亡不亡。才是老百姓的事儿。清朝末年,英军和清兵在广东珠江口为了鸦片大打出手。两岸有众多民众瞧热闹。每有官船被火炮击中,民众即鼓噪取乐。  相似文献   

20.
论“一个中国”的法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选举及其结果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事实。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美国应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三不”承诺 ,即不支持“台湾独立” ,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 ,不支持台湾加入必须是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