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标淡化是一种严重侵害驰名商标权利人权利的侵权行为,现行立法没有就驰名商标的淡化问题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这与我们积极倡导的尊重知识产权、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背道而驰。要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鼓励企业更多的创名牌,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驰名商标反淡化法》乃当务之急。应给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企业予以多一层的保护,使他们更自信的走向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2.
王玉琢 《世纪桥》2014,(2):43-44,46
驰名商标是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部分,也是商品和服务高信誉度、高知名度的本质体现。驰名商标淡化作为一种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性特征的侵权形式,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实际上商标淡化理论虽然早已提出,但迄今为止尚谈不上成熟,对淡化行为的认定也没有形成公认的标准。当前,在商标反淡化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践,美国都是最丰富最先进的国家。美国商标反淡化法在全世界的影响也最大,修法频率也最快。美国在1995年制定《联邦反淡化法》后,又分别于1999年和2006年对其进行了修正,使得该法日趋完善。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和研究美国联邦反淡化法的由来及演进,为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驰名商标认定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等方面存在很大缺陷,与世界存在一定的差距,应大力完善我国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体制,实现驰名商标的认定司法化,不断变革与完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以便与世界接轨。  相似文献   

4.
王玉琢 《世纪桥》2014,(6):85-88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商标的商业价值体现得比以往更加明显,也得到了企业的广泛关注。商标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功能也不仅仅停留在区别商品来源的层面上,这点在驰名商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它已经逐渐发展为一种可以与商品或服务分离的独立的存在。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却是商标侵权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商标淡化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其理论基础是将商标看作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主张扩大商标保护范围。商标淡化理论以维护商标所有人权益为出发点,打破混淆理论的束缚,将重点放在保护驰名商标的商业价值不受他人非法共享之上,与混淆理论一起对商标权进行更高程度的保护。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以商标淡化理论为基础的法律法规,而实际上在我国成为各国际公约组织成员国之前,其他国家就已经以不同的方式将商标淡化理论引入到了立法当中。以商标淡化理论对驰名商标进行扩大保护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国商标立法也应及时迎头赶上。  相似文献   

5.
王丽 《学习月刊》2013,(12):26-27
反致是国际私法领域颇有争议的问题,各国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待它的态度也相去甚远。鉴于此,本文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反致问题在理论上的分歧入手,剖析其本质和存在价值,深入分析其现实状况,并对该制度的发展前景作一展望。一、反致问题在理论上的分歧关于反致制度的设置与否,国际私法理论界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赞成派和反对派。总体而  相似文献   

6.
商标反淡化保护是当前国际法律趋势,我国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也对商标淡化理论有所涉及。但由于我国商标淡化理论发展较晚,目前仍未建立起完整体系,现有规定在适用中也存在如保护范围过小,认定标准不合理,例外情形缺失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闻媒介要注意保护知识产权的宣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近期内应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一是建立涉外音像制品合同登记制度和涉外版权许可认证制度;二是对激光唱盘实行片源识别码(SID码)制度;三是完善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制度泅是加强和完善海关对知识产权的边境保护...  相似文献   

8.
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机制的完善是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尤其是解决群体性劳动争议的重要途径。我国现行的2007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针对我国原有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在实践中暴露出的诸多弊端,对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制度作了较大修改,但仍存在亟待完善之处。劳动争议的解决应区分争议类型建立不同的处理机制,赋予当事人一定的程序选择权,进一步规范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制度,构建法院附设调解制度,加强与劳动争议诉讼制度之间的衔接,平衡保护争议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拾得遗失物是一个事实行为,物权法对其的制度设计使其制度在理论上存在法律争议,如何界定遗失物,如何认定拾得人等争议如果不能加以分析明确,在实践中极容易损害所有者、占有者的权利,也无法全面地保护所有权、完善其理论体系,文章就拾得遗失物制度当中的几个比较突出的法律问题争议进行了梳理,期望以此推动所有权取得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驰名商标一词来源于英语的“well- knowntrade- mark”,其含义是指特定的商品生产经营者 ,在其商品上使用的用于区别商品来源的标志 ,在该商品行销区域内 ,已为广大交易者、消费者所熟知和信赖 ,并经权威机构认定具有较高信誉 ,有一定知名度。一国或一地区驰名商标的有无、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该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 ,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近年来 ,我国的驰名商标保护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996年 8月颁布的《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使驰名商标的认定规范化。其它相关的法律规范如《商标法》、…  相似文献   

11.
行政诉讼作为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以及行政监督的重要手段,其受案范围一直受到学界和司法界的普遍关注。现行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范围上的狭窄和司法审查权受到制约,并结合其存在的问题,对我国这方面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但由于就业市场长期处于买方市场状态,用人单位一直处于强势地位,导致就业歧视现象长期存在且表现形式日益增多,极大地损害了劳动者的权益。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立法不完善。为此,我国有必要完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构建起完善的反就业歧视制度"防火墙"。  相似文献   

13.
驰名商标的滥用导致市场歧视,欺骗了相关公众,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市场环境和相关公众的利益。驰名商标有所出,无所止,不符合法治的精神。有必要建立驰名商标废止制度,监管和抑制驰名商标的滥用,这不仅与相关国际公约是一致的,而且也符合我国商标立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歧视问题的法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艾滋病(A ID S)歧视现象较为严重,主要包括艾滋病医疗歧视、就业歧视、教育歧视等歧视类型。目前,我国反艾滋病歧视法律制度还存在诸如立法理念落后、立法体系不完善,缺乏对艾滋病歧视的界定和法律责任的规定,司法救济力度不足等问题,加强我国反艾滋病歧视法律制度建设,应更新立法理念,完善立法体系,加强宪法监督,规定歧视者的法律责任,不断加大司法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5.
程杨梅 《湘潮》2007,(9X):23-24
在反歧视法律制度较完善的国家早已有反对性骚扰方面的立法。一些国际公约中早已将性骚扰归纳为对妇女歧视的一种现象。我国至今没有出台专门的反歧视法,而将反歧视条款分散在不同的法律条文中。反性骚扰问题在2005年修改的《妇女权利保障法》中对做了原则性规定,以及在个别地方立法中有所体现。"性骚扰"在职业场所不少见,但作为法律概念,还属于新生事物,具有很大的立法以待完善的空间。作为法律移植的概念,在我国建立反性骚扰法律制度之前,有必要系统地了解国外反性骚扰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鲁伟 《世纪桥》2013,(5):151-154
时效取得制度是指无权占有人以行使所有权或其他物权的意思,公然、和平和持续占有他人的物达到一定期间,从而取得所占有物的所有权或其他权利的制度。很多大陆法系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瑞士等都有关于时效取得的相关规定。其价值在于保证交易安全,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有利于发挥物尽其用的功能,有利于证据收集和判断以及时解决纠纷。对完善民法制度也有重要意义。但到目前为止该制度在我国立法上仍处于空白状态,学界对该制度的争议很多,研究得也比较深入,本文将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时效取得制度概述、设立的必要性以及我国时效取得制度的构建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论《劳动合同法》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劳动法律制度存在适用范围偏窄、规定过于简单等缺陷,致使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新近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对上述问题做出了一系列规定,是我国劳动法律在保护农民工权益问题上的进步。但该部法律在保护农民工问题上仍有需要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8.
设置举报人制度以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社会保险反欺诈,能够及时发现欺诈行为从而有效推进社会保险反欺诈的进程,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有序。在我国当下立法对举报人制度设计并不周延的状况下,可借鉴美国医疗保险反欺诈举报人制度的立法经验来完备我国这一制度:明晰社会保险反欺诈举报人的主体资格、调整举报奖励机制并固化对举报人的保护,唯此才能更好地发挥举报人制度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9.
张华 《党史博采》2006,(12):70-71
行政诉讼作为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以及行政监督的重要手段,其受案范围一直受到学界和司法界的普遍关注.现行我国行政诉公案范围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范围上的狭窄和司法审查权受到制约,并结合其存在的问题,对我图这方面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劳动仲裁申诉时效期间,关系到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和社会安定和谐问题。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仲裁的申诉时效在实践中和理论上尚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问题,为此,文章提出延长仲裁时效,引入时效中止、中断制度,加强司法解释等建议,以期更好地保护劳动者权益,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