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推动公车改革,遏制公车腐败,是一项能够消减腐败土壤,提升党的形象,获取公众支持,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工作。公车改革探索已走过18个年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距离节约、高效、廉洁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深刻认识公车改革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系,积极推进公车改革,有效遏制公车腐败,仍然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各地积极尝试公车改革,侧重点各异。 一、货币化改革 办法:取消机关一般公务用车,按月按人发放交通费用补贴。车改后因公用车时,可通过公交车、出租车或公车服务中心车辆等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3.
<正>从"取消公车"的呼声,"特权赎买"的追问,到"变相补贴"的质疑,再到GPS定位的监控,部分省份的部分县市先后试水公车改革,重拳整治公车腐败,但透过各省改革成效可以看出,我国公车改革仍有空间。广东"科技盯梢"还需"群众盯梢"广州利用科技手段,给全市党政机关8491台公车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和用车人  相似文献   

4.
关于公车改革,大多数学者都是从管理学角度展开论述,鲜有从法学角度展开研究的,而国外实践经验表明,法治之路是公车改革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5.
国家发改委目前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促进此项工作加快推进。在2010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提案主要涉及4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公车改革攻坚:三种改革方案的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车制度改革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多年,然而迄今为止,这项改革依旧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目前,我国各地推行的公车改革有货币化改革、公车租用、加强管理型等多种模式;国外公车管理也有严格公车采购和配备、严格控制公车私用等经验。本文从我国公车改革历史背景入手,对当前各地进行的公车改革模式进行比较和剖析,指出各种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建议和对策,期望对当前的公车制度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治理公车使用中存在的腐败现象,这是一个老话题。从现实情况来看,公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一、公车改革要驶离"特权车道",让内部监管与社会监督形成合力 (一)树立正确的公车观 树立正确的公车观,需要切实扭转把公车与待遇,特别是与特权联系起来的陈腐观念。一要真正认识到公务车就是代步的工具,公务车只能用于公务。  相似文献   

9.
学竹  听竹 《廉政瞭望》2005,(12):4-7
公车改革,破冰之旅十多载,披荆斩棘。肯定的少,非议颇多,车改之难在哪里?虽然至今尚无一套为各方所公认的,有较高权威的,尽善尽美的方案和模式,但坚冰已经打破,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王春 《廉政瞭望》2010,(11):10-13
一年消耗4000亿元,三分之二被私用,“车轮上的腐败”备受诟病。取消公车,公务交通货币化,让公务车真正姓“公”……各地各部门在争议中试水公车改革。如何破解公车改革的阻力,走出公车改革、受挫,再改革、再受挫的怪圈,这已经成为公车改革中一道绕不过去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廉政瞭望》2014,(15):60-60
廉政嘹望:公车改革方案公布以后.很多官员尤其是基层官员比较有意见,您怎么看待他们的反应呢?叶青:一个县里的官员,如果不是县委书记、县长,在这次车改中确实比较麻烦。  相似文献   

12.
公车问题由来已久,公车改革试点多年,相关方案层出不穷,实施效果不如人意,社会各界议论纷纷。症结究竟何在?未来何去何从?已经不容回避,必须予以回答。  相似文献   

13.
公车是国家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用公款购买、用于公务活动的车辆。公车制度的设立,是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提高政府机关办事效率。然而,公车在运行中逐步演变为政府工作人员的特殊福利,其弊端日渐凸显,成为滋生腐败的“黑洞”,严重地损害了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政府公务用车已成为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4.
7月29日,随着最后一批公车统一驶向位于钱江新城的市级机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自2009年5月启动的杭州市级机关公车改革终于完成。除公检法系统和市政府3个驻外办事处暂不实施车改外,杭州全市87家市级机关共有800辆公车参加改革,这意味着杭州所有的市管干部不论级别高低、官职大小都不再配备公车。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当代》2009,(10):55-55
竹立家在8月10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公车必须改革,这是全社会多年来的共识。但公车改革既是一个“经济命题”,也是一个“制度和价值命题”。改革的意义不仅要算经济账,而且要算政治账,要从反特权腐败、反“官本位”意识、树立人民公仆形象、凝聚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信任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公车改革的参照系不是假定以前的公车消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公车使用和管理的现状 (一)公车使用消费过度 众所周知,有公车的部门或单位,就要发生公车消费。从1986年到2005年,我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增长了23倍,而同期GDP增长了14.6倍。据统计,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  相似文献   

17.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北京市公车数量的数据终于公布,但6.2万辆,被大家一致质疑为犹抱琵琶半遮面。北京400多万辆车当中居然只有这么点儿公车,当然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这点儿公车按说不会堵成这样啊?  相似文献   

18.
公车改革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公车问题也并非是现在才呈现于公众面前的,如果从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我国公车改革已走过了17个年头,但时至今日,  相似文献   

19.
<正>一年消耗4000亿元,三分之二被私用,"车轮上的腐败"备受诟病。取消公车,公务交通货币化,让公务车真正姓"公"……各地各部门在争议中试水公车改革。如何破解公车改革的阻力,走出公车改革、受挫,再改革、再受挫的怪圈,这已经成为公车  相似文献   

20.
正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近日,两办印发了关于公车改革的《意见》和《方案》,揭开了公车改革的大幕。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项重大举措,表明了党和政府锐意改革、厉行节约的坚定决心。从治理"车轮上的铺张",到深化"车轮上的改革",从创新提供方式,到有效保障公务出行,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措施,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公共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