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哲学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政党执政行为、凝聚广泛执政共识、引领政党稳健发展的具有科学性和发展性的思想体系。坚持执政为民、科学发展的根本理念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律支配的唯一途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实践执政理念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四个全面"的重要思想,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是新时期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指引,宣示了新时期新阶段中共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和纲领主张,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再升华和新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走向更加稳健成熟的光辉写照。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原则、顶层设计原则、与时俱进原则、全面系统原则、以人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杨光红 《湘潮》2013,(1):11+13
执政意识形态是执政党组织和引导民众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执政党"凝聚党心、赢得民心"和实现社会整合的强大理论工具,对提高执政党的政治权威和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毛泽东执政意识形态创新思想及其实践的分析、探讨,总结了毛泽东执政意识形态创新的成功经验以及挫折失误,并从中获得重要启示。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进行执政意识形态创新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孕育的民主思想充分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与"民主"原则的执政实践之中。新时代,延安精神依然具有历久弥新的永恒魅力,与时俱进地把延安精神的民主意蕴根植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中,对于推进党的民主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执政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晓珍 《唯实》2004,(4):57-60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应当树立执政的人民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自律意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5.
刘金祥 《唯实》2007,(10):32-33
科学发展观用一系列创新思想和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如何执政"这三个基本问题,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中国黎明的前夜,面对取得革命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深刻阐述了怎样执政、为谁执政的问题。"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久执政、能不能为人民执好政"的历史性课题作出的科学回答。历史实践证明,坚持"两个务必"是我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思想保证,是我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是我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名副其实的执政党,在执政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理念的中国化,党的执政理念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这一重要转变首先是从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发展执政理念开始的,从邓小平"领导就是服务"的论断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对执政理念进行丰富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合法性的直接应答,政治合法性意蕴是"三个代表"的应有之义.从政治合法性的层面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利于完整地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消除"三个代表"研究的盲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政治合法性的绩效性基础、意识形态基础、群众基础、法理型基础等方面论证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合法性.  相似文献   

9.
党的执政理念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在执政理念的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执政理念的发展与政府服务精神培育关系紧密,尤其是当前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要求政府重视培育服务精神,研究执政理念的演进及其对政府服务精神的影响,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执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这一时期的执政思想对于当前执政方式的构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执政要避免直接向政府下命令的方式,党员和党团是党执政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强调人民在执政监督中的作用等。挖掘、提炼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思想对于完善党的领导,促进依法执政的深入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宏观执政是执政的总体思路,间接执政是执政的重要方式之一。上述执政思想也是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执政党的执政意识是执政党建设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攸关执政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政权的兴衰。中国共产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不断发展和更新党的执政意识和执政理念,增强党执政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本文论述了从十六大到十八大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党执政意识内涵、创新机制与理论路径的分析,进一步推进党的执政意识的创新与发展,提高党治国理政的整体水平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执政角色的转变、执政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执政文化与西方文化思想价值思潮的交锋、交流与交融,在主客观方面都急切地需求推动执政文化的理论创新。而要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理论创新,必须选择一定的创新路径,即:遵循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剔除与传承;辨析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党的先进性,是党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也是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为人民服务的执政思想,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如何执政、为谁执政,如何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宣言书.它非常明确地告诉人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要的执政资源,一切有利于执政地位和提升执政水平的观念、思想和文化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资源。从结构上看,意识形态资源有"内核"和"外围"之分,外围是为内核服务的,确保意识形态资源内核的价值体系稳定性。意识形态资源开发是维护执政合法性的内在诉求和推动其他执政资源开发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有效推动意识形态资源开发,必须建构方法论原则,即:注重主导型与包容性相统一、注重通俗性和层次性相统一、注重务实性和开拓性相统一、注重合理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5.
陈家广 《求实》2003,(6):11-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对党的执政的思考中产生出来的;与此同时,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面贯彻中,中国共产党又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的认识,并集中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推进,将对今后的国家政治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必须强化执政意识。国内学术界对党的执政意识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如在党的执政意识内涵、历史考察、主要内容和存在问题,强化党的执政意识的紧迫性、途径、意义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执政意识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果。  相似文献   

17.
郭恒利 《党史文苑》2013,(16):35-36,54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的经验总结。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陈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其中很多思想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不谋而合。研究和宣传陈云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思想,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执政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钛 《世纪桥》2014,(8):19-21
执政安全问题是关系执政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邓小平在毛泽东"经受执政地位考验"的执政安全思想的基础上,对如何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主题下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作出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探索和思考。邓小平执政安全建设思想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9.
党性修养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优势,也是党长期执政的力量源泉。在党的百年历史中,党性修养主要经历了创立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创新阶段四个历史时期。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党性修养的历史进程,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根本原则,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根本指导,始终把先进性作为衡量标准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历史经验。以史为鉴,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必须明确"成为什么样的党员"的理论主题,紧抓从实然到应然的中心线索,把握好内化与外化、部分与整体、自律与他律三对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制度建设的论述,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关于制度论述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思维,蕴含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深邃思考,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进入一个新境界。一、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对人类美好社会制度的不懈追求是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