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当代,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问题也凸显出来。在城市迅速发展进程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仍然存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建筑与街区需要保护、街区历史混淆、城市记忆的丧失等问题,本文结合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实践,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文化内涵的挖掘、加大投入力度、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呼应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方针,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实践路径。新时代,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正确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从而更好地区分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世纪桥》2015,(7)
本文分别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方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努力方向四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问题上的态度。这些论述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有助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传承和弘扬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谋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路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全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重要视角,在对世界历史的当代特征把握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得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根本上在于世界历史动力机制的转换,即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逻辑向当代新兴国家和民族自主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逻辑转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是基于民族利益与人类利益相统一的科学立场对近代以来霸权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文化进行影响和改造,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世界历史必然性相统一在当代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历史街区深刻反映了城市历史文化和社会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保护历史街区不仅要立足空间形式,更重要的是对其生命活力的延续,对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传统生活方式及其生活形态的保护和对社区网络结构以及生活真实性的保护.文章以成都文殊院历史街区为例,分析了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规划、建设和管理等环节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当代》2014,(3):38-40
正布依族是贵州省南盘江流域、北盘江流域的世居民族,是祖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其布依族优秀文化因子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布依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如农耕稻作文化、纺织文化、服饰文化、民居建筑文化、歌舞戏曲文化、民族民间医药文化、铜鼓文化、民风民族节庆文化、毕摩文化等等。其中,布依族歌舞戏  相似文献   

7.
付启元  谭志云 《唯实》2021,(1):28-3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述理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一项十分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因为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其灵魂是思想,即民族价值观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需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会通点。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遗产,其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亦具有特殊价值。科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深入探讨当前先进文化建设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发展的逻辑动因和实践遵循,对于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政鉴今的时代功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渊源,明确了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基础地位。增强文化自信不是空洞的口号,关键在于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价值,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一、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最为珍  相似文献   

11.
党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提供群众基础和历史基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理论成果以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具体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培育文化土壤、凝聚民族力量和增进价值认同。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继承者和积极弘扬者,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为新时代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借鉴和遵循。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越来越高,逐渐形成一个新热点,迎来一个新热潮。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注意解决好一些人们思想上存在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态度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有两个极端倾向。有的是持"全盘抛弃"态度,认为时代不同了,传统文化是过去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没有必要去了解。有的则与此相反,持"全盘接受"态度,认为老祖宗留下的都是好东西,拿来用就是了。这些是我们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必须着力防止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和不竭源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做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进,但是传承发展中还存在五个不可忽视的意识困境:一是不加鉴别,缺少"辩证意识";二是认同感削弱,缺少"价值意识";三是认知碎片化,缺少"体系意识";四是忘却本质,缺少"功能意识";五是排斥外来,缺少"融合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强化"辩证意识""价值意识""体系意识""功能意识""融合意识"。准确分析并正确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存在的意识困境,是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与中华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是"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与"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相互联系、互相融合的结晶,既是面向未来的,也是继承传统的,是对中华历史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深邃、理性的文化教育思想,彰显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阶段、新境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更高的历史高度加以审视,突出的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立场、文化基因、文化风范,彰显出更为鲜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入新的发展阶段。"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两个结合"是"走自己的路"的深化扩展,也是文化"两创"的必然要求和延伸发展。"两个结合"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水平,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实际的契合点,发挥中华民族的语言魅力,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7.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日益显现,要做到科学统筹推进、深挖核心内涵、拓展丰富载体,打造有态度有温度有厚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历史的进程、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非凡的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不仅对中华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冲击,而且还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友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价值信仰。把"友善"确立为社会主义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共产党正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回应,也是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主义新型公民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伦理共同体的重要举措。通过追溯中西方传统友善思想的渊源底蕴,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友善价值观的逻辑理路,明晰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科学性、先进性与优越性,对于弘扬与培育社会主义友善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多种联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支撑,校园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仍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冲击、西方普世价值持续入侵、校园文化导向不明确与师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的困境。在此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合理规划传统文化设施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化学校管理体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