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佚名 《党建文汇》2007,(1):46-46
“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如何面对别人的过失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相似文献   

2.
周年丰 《党史天地》2008,(10):54-56
“三”.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经典中常出现的字眼,和“八”一样,不必说它是吉祥或不吉祥的数。道家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家说,三生有幸……;儒家说,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相似文献   

3.
学生撒谎几乎是每个老师都大为恼火的事情。这不,我班的王者师就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一个星期一的早上,蒋经纬到校就对我说:“李老师,王者师要我代他请一天的假,他的爷爷死了。”我点了点头应允了,我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连忙说:“刚才我在家接到王者师的电话,他告诉我的。”这一天王者师没到学校。第二天一大早,王者师按时到校了,  相似文献   

4.
《旧唐书》载:“陇州将赵贵家猫鼠同乳,不相为害。”当时,皇帝闻此奇闻,视之为吉祥,而崔佑甫却视为不祥之兆。他上书皇帝说:“迎猫,为其食田鼠也,今此猫受人养育,职即不修,亦何异于法吏不勤触邪”崔老夫子把问题提到了治国安邦的高度:朝庭设官吏,而不惩治坏人,同这种猫鼠同乳又有何异呢这种“猫鼠同乳”的现象,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据5月3日《报刊文摘》载,陕西省富平县公安局局长丁叔亮、副局长陈文忠和惠夏志、杨耀等6名公安人员,被富平的黑势力通过贿赂手段拉拢腐蚀,为黑社会团伙通风报信、说情、开脱罪责,…  相似文献   

5.
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有一天,孔子在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给学生讲课时,一个孩子跑过来看热闹。孩子听了半天,觉得孔子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便对孔子说:“我有一题问先生。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思考半天,与学生面面相觑,答不出来。  相似文献   

6.
《论语》和《孟子》最真实地记载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这两部著作表明,孔子和孟子的认识论是朴素的反映论。他们认为,人们的知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是学习获得的,是人们的认知器官对外界事物和自身心理的反映。一、学而知之孔子和孟子是主张“生而知之”,还是主张“学而知之”,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大难题,而多数老学者认为孔孟是主张“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者,笔者以往也持这种观点,现在却不敢再苟同了。1.学而知之。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相似文献   

7.
人·鬼·地     
人世间有许多事情是难以说清楚的,的确也说不清楚。譬如说鬼,尽管《说文解字》释为:人所归为鬼;《辞海》释为:人死后精灵不灭谓之鬼,或万物之精怪亦谓之鬼。但鬼究竟是个啥样子呢?谁也没见过。  相似文献   

8.
赵瑜 《当代党员》2008,(6):68-68
我在一幅摄影作品前凝思,它拍摄于1996年3月22日,照片的旁边有这样的文字:这是一个21岁的母亲面临的痛苦选择。两年前,她从山区农村来到城市,在一个批发市场卖菜.与一菜贩子同居,有了一个私生女。不久,那个男人锒铛入狱,这使她和孩子的生活失去保障。此时,孩子醒了,哭声让她揪心;睡了.她又倍感生活的无奈。她迷惘地说:“我想给孩子拍张照片留下,然后把她给人……”  相似文献   

9.
“向文不怕死,是因为我老是不想着‘死’,不在乎这个病;向文怕死,是因为我年轻不想死,有很多事情还没干完、没干好,要时间”。——摘自梁向文日记  相似文献   

10.
克己制胜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8,(1):44-44
子夏和曾子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有一天,两个人在路上相遇。曾子打量了一下子夏,说:“你一向很清瘦,怎么最近看起来发福了?”子夏回答道:“我战胜了自己,心中有了定数,所以发胖了。”曾子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呀?”子夏说:“我读书时,读到古代圣贤提倡的那些仁义道德,感到十分的敬仰和向往;  相似文献   

11.
近日,听到这样一件事情:某媒体要采访一位深得当地群众爱戴的乡镇党委书记,说这有助于提高他的“知名度”。但这位党委书记却始终不答应.说“知名度”不如“知民度”。  相似文献   

12.
《论语·子张》里载:“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其中“学而优则仕”一直被人们误解为“读书做官论”,其实这是对孔子学习思想的歪曲。当年孔子说这话时,是把“优”当作“优裕”即为“余力”之义来说的,而非后人所误释的“优秀”。从这个角度讲,“学而优则仕”是说学习好了,有余力才能去做官:而“仕而优则学”则说做官有余力就应学习。  相似文献   

13.
呼唤“信”的回归黄涛“信”,守诺践约之谓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说话算数”的意思。国人自古把信看作是修身交友和立业治国之道;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孔子的学生子贡曾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之道,孔子说:“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老百姓信任统治...  相似文献   

14.
五爷之死     
五爷之死刘国美村里的五爷死了。五爷已是84岁高龄,人常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死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正常的是五爷临死前把平生最心爱的一支旱烟斗摔成了两截。五爷年轻时便嗜烟如命,但从没有一个象样的烟斗。村里打土豪分由地那一年,农会给他分了...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对家庭、对孩子的爱是深沉的、内敛的。他很少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但家人的事情他都装在心里。邓小平曾经说:“我一生最痛苦的时候是‘文化大革命’。”邓林说:“我想,‘文化大革命’中令他最为痛心的是朴方。”  相似文献   

16.
网友是谁     
当下,有一种怪现象,我们提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经常会这样说,不知道真与假,据网友们说。好像事情一嫁接到网友身上,就有了某种担待,听者在听这件事情的时候也会产生两种思维:可信或不可信。信或不信,此时的决定权不是说者,而变成了听者,就因为这句“据网友们说”。  相似文献   

17.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2,(19):78-78
口味 “我们家小孩喜欢吮手指,怎么都改不过来,没办法,一狠心我买了点辣椒油给抹到指头上。” “后来改过来没有?”“嗨!别提了,这孩子现在非川菜不吃!” 死因 一朋友见我抽烟越来越多,关切地说:“把烟戒了吧!没好处,我叔抽了20多年,结果年前死了……”  相似文献   

18.
沫沫 《党的建设》2014,(9):43-43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是个家庭主妇,人到中年才开始写作,每天都写,从未停下过。她家里有4个孩子,忙完孩子就是写作,她也不认为自己写得有多好。她说:“生活琐琐碎碎,写作也就是出口,我每天对自己的写作有个定量,强迫自己完成。这和年龄增长有关,人们会变得强迫自己做某些事情。配合我写作的是每天步行5公里。如果我知道有哪天我没有办法走那么多,我必须在其他时间把它补回来。”她说,“这其实是在保护自己,这么做会让你觉得如果你遵守所有好的规矩和习惯,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  相似文献   

19.
曾金狮 《求贤》2012,(6):52-54
乔活·桑塔雅那(GeogeSantayana)曾说:“了解可能发生的事情是幸福的开始。”人在职场,身不由己。桑塔雅那的这句话为职场中人总结了这十大经典理论所言所思之精华。这十大经典理论的名字虽然都总结自西方国家,但经典是相通的,管理也不例外。对于文章提到的内容,我们之前都会或多或少地知晓一些,比如看到酒与污水定律时,也...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06,(12):79-79
这是一则寓言: 有一天,上帝创造了三个人。他问第一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第一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