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 对每个人来说,漫漫人生路上,自然亦会横亘道道"不可能"的障碍,而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要义惟在于不断创造自我、超越自我。最近,从报上看到这样一个材料:皖南是传统徽商的发源地,当年徽商走出崇山峻岭去闯荡天下,一靠水路一靠山道。在绩溪,"江南第一关"下的逍遥古道,最早不是人走出来的,而是一条狗。这是曾官任明朝兵部尚书胡宗宪养的一条狗,胡在江浙一带抗倭时,这条狗成为他的信使,穿行在皖浙的山野间。这条狗从不走人们走熟的路,而是自顾自地在丛林里跑。虽如此,来回的时间却很短。  相似文献   

2.
胡适之悲     
<正>古老的文明,走上现代化之路,便是阵痛,便是涅槃,便是浴火重生,这就注定了胡适的悲剧命运。胡适有悲么?胡适应该不会有悲。这位从安徽绩溪走出来的学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贯中西,以力主白话文而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  相似文献   

3.
胡适     
胡适,原名洪驿、嗣糜,字希疆、适之,安徽绩溪人。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5岁那年,中日马关条约的订立,使得胡适的父亲胡傅不得不离开台湾台东县太爷的职位,不久就客死厦门,母亲谆谆教诲胡适遵循父亲的遗愿,“以学为人,以期作圣”。1904年,不到十四岁的胡适来到上海求学。在这之前,他已从《水浒传》开始接触了三十多部小说,又点读了朱熹的《小学》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前者,他  相似文献   

4.
皖南古民居素享誉于世。绩溪龙川乃胡锦涛同志祖居地,以其秀丽的自然景观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又一处典型的徽派古民居村落,近年声名日隆,余亦向往久矣。乙酉初夏,始与诸友游之。去绩溪东南二十余里,遥见粉墙黛瓦,村落明丽秀研。此地四面青山环立,溪水萦绕,东有龙峰拱卫,北有澄源河相依,粼粼溪流沿村南曲折西行。溪之左为水街长廊,咸以鹅石铺地,篁竹夹径,清风起处,摇曳送爽;溪之上或拱石飞架,或雕栏卧碧,两岸民宅参差幽谧,深巷交错,户户临水,家家枕绿,宗祠、牌坊、庵寺峨然伫立,望中一派宁馨和谐。是日细雨霏霏,烟岚迷漓,益增妩媚。或曰皖南民…  相似文献   

5.
<正>在学界与坊间,一些人爱在鲁迅与胡适之间制造对立,或扬鲁抑胡,或扬胡抑鲁,好像要看到他们捉对儿厮杀,心里才乐。鲁迅与胡适之间是有过分歧,有过不快,但并没有引发尖锐的冲突。查阅两个人的文稿,胡适谈到鲁迅,基本是褒扬,偶有不满,也只是旁敲侧击。鲁迅说到胡适,虽有讥讽之语,但相关文字不多,点到为止,极有分  相似文献   

6.
徽州文化是指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徽州府设立以后直至民国,在当年徽州府所辖的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婺源六个县域发生与存在,以及由此辐射、影响全国的典型封建民间文化。它是历史上徽州人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学就是研究徽州文化及其发展问题的学问,它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则已是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徽学不仅仅是一门地方学,也不仅仅是属于历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在哲学、伦理学、美学、法学、人类文化学等多学科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是由…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一个含义深刻的“鲁班石”的故事。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有条河上要修座石桥,招聘不少能工巧匠,连夜开山取石。辛辛苦苦干了好多天,桥身修好了,拱形桥洞也砌得差不多了,只是桥洞的脊梁处,还缺少一块又坚固、又合适的石头嵌进去。这块石头很重要,没有它,桥就砌不成。于是匠人们四出寻找,不知爬过了多少山,涉过了多少河,才在一个  相似文献   

8.
教师这种职业既普通但又很特殊。说它普通,是因为它也是众多社会职业中的一种,从事这种职业的各种人员也是人,也有他们自己的各种正当需要,也有普通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对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教师、学校的后勤教辅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又有着不同于其他职业人员的许多职业要求。在这些要求中,最突出的就是为人师表。然而,有一些与为人师表的要求格格不入的“鸡毛蒜皮”的事情,虽然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实效,却没有引起某些人的足够重视。在学生面前抽烟。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况:上课的预备铃声响了,某老师…  相似文献   

9.
杭州各路菜系云集,有一家从北京引进的川菜馆“沸腾鱼乡”,它不但以古朴典雅的青砖与窗格,轻轻摆动的幔帐,余音绕梁的古曲,古画石雕的风格吸引食客,更有金发碧眼的美女老板娘和美味佳肴,使得就餐大堂沸腾如火。沸腾鱼乡的店名果真是恰如其分地表述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10.
旧时,在济南繁华街巷的墙壁上,人来人去的城门洞里,电线杆上常见有房屋招租的红纸帖儿。上面无非写着:"吉房出租:空房×(方向)屋×间,青砖灰瓦,院中有井,欲租者请到××街×号。无家眷、无铺保者免问。"一般在济南租房,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房客须有个"家",至少要夫妻二人,单身汉则不易租到  相似文献   

11.
王渔洋纪念馆位于桓台县新城镇,是为纪念清代刑部尚书、一代诗宗王渔洋而建立。馆址在"忠勤祠"内。忠勤祠原为纪念王渔洋的高祖王重光所建,是一组宫殿式建筑,中轴对称,三进院落。有正殿、东西厢房、后殿和东跨院。青砖灰瓦,古朴典雅。院内碑碣林立,苍松挺拔。  相似文献   

12.
台北市向来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名人故居相当多。大陆人比较熟悉的就有胡适、张大千、林语堂和钱穆故居。戴上耳机倾听胡适的声音胡适纪念馆坐落在台北市南港区“中央研究院”院内,如果不问行人,很容易忽略而过。因为它朴素内敛,又掩映在树木之间。纪念馆由故居、展览室和墓园三部分组成,每周三、六才对外开放。胡适故居是所日本式的大平房,一进门就是大客厅,摆着宽大的桌椅和沙发。客厅外面是个很大的园子,绿草如茵,花木扶疏。客厅一边是胡适的工作室和书房,另一边则是他的卧室及太太江冬秀的卧室。屋里陈设极为简单。1958年至1962年,时任…  相似文献   

13.
故乡情思     
《世纪行》2015,(7)
<正>在鄂西,一个有山有水的小村庄,那就是我的故乡。生在故乡,长在故乡,童年的欢乐、少年的梦想,都与故乡相依相伴。走出故乡数十年,身在他乡心在故乡。记忆最深刻的,是故乡的老屋老屋在一个呈半圆形的小山坡下。老屋是用青砖青瓦盖的,普普通通的乡村建筑,冬暧夏凉,通风透气,住在老屋里有一种特别舒服的感觉。老屋坐落在绿荫环抱之中,周围栽满了各种树木,吸引了一群群鸟儿在老屋前的树枝头上欢歌跳舞。春夏之季,老屋周围成了花的世界,桃花刚刚灿烂,梨花就又芬芳,槐花方才飘  相似文献   

14.
胡适的“脾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作家韩石山对鲁迅和胡适有一个评价 :“读鲁迅长脾气 ,读胡适长学问。”这种高度概括的话 ,简单好记 ,痛快淋漓 ,但痛快固然痛快 ,最易失之偏颇。鲁迅的骨头硬 ,脾气大 ,嫉恶如仇 ,眼里不揉沙子 ,大家都承认 ;可鲁迅的学问又独步一时 ,随便拿出其中一项 ,都可以当教授、当博导。如果光有大脾气而没有大学问 ,光有骨头硬 ,没有学识硬 ,鲁迅又怎能被称为文化大师 ?而“读胡适长学问” ,也很容易给人误会 ,似乎胡适这个人 ,学问是没的说 ,一等一的大家 ,文通古今 ,学贯中西 ,要不然 ,怎么会挂上35个博士牌子。可就是骨头太软 ,没有脾气 ,不…  相似文献   

15.
慎初     
做过兵部尚书的明代哲学家王延相在接见新任尚书时说,他昨天乘轿进城遇雨,轿夫穿了双新鞋,开始还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在泥水坑里,从此便“不复顾借”,不管什么地方都敢踩下去了。这位尚书听后惊然而惊,说他“终生未敢或忘”。因为他从这件事领悟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守身如玉要慎初。事实证明,不少人违法犯罪,无一不与当初不“慎”的“第一次”直接相关,一旦有了第一次,接着便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而这些人身陷囹圄之时,又都无一例外地发出海叹之声,但罪已铸成,法,“不相信眼泪”。尽管如此,在…  相似文献   

16.
北京警察博物馆里有两件艺术品,可以说是镇馆力作。一是警魂柱,一是英烈纪念墙。这两件艺术品的外观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审美价值,内涵足以打动人心。   一柱一墙都形象地表现了警察的本质。警察的职能恰似一尊力柱,代表国家支撑着社会治安的天空。警察又如一堵墙,牢固地立在社会治安的前沿,将罪恶阻挡在墙外。这堵“墙”就是和平年代的战场。上战场就意味着会牺牲,在履行“墙”的职能和使命时,不断有警察牺牲在“墙”下。英烈纪念墙的双重含义就明确了。它既是警察性质的表征,也是警察用生命维护社会治安的象征。   在远离战争…  相似文献   

17.
《春秋》2001,(1)
大凡到过北京城的人,都要去故宫、天坛、十三陵等古迹游览。那富丽而又庄严的紫禁宫苑、祭坛、陵寝,给人以强烈的历史感,使人留恋、陶醉、惊叹。可以这样说,这些昔日皇家宫苑,如今既是北京城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的象征。可是,你知道这些宏伟的皇家  相似文献   

18.
文蕴茶魂 魂,本是依附人体又主宰人精神的东西,可以育接理解为精神动力。人尢魂无异行尸走肉,茶无魂就是术叶一张。茶必须有魂,茶之魂就是文化。龙川:茶之所以名扬四海,名人雅士趋之若鸳,巨商富贾求之不得。  相似文献   

19.
(一)第一个提倡用白话写诗的人是胡适。据胡适《尝试集》自序说,他最早“尝试”写白话新诗的时间是一九一六年七月。(二)中国报刊第一批发表的白话新诗,是一九一七年二月《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上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即《朋友》(收入《尝试集》时改为《蝴蝶》)、《赠朱经农》、《月》(三首)、《他》、《江上》、《孔丘》。(三)据朱自清《一九一九年诗坛略  相似文献   

20.
北京崇文门内西裱褙胡同23号,是明朝兵部尚书于谦的故居,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院内有一棵老枣树,据院里老住户说相传是于谦手植,已经老死多年。今年是于谦诞辰六百周年,杭州举行于谦的公祭大典和学术研讨。老枣树却萌发新叶并开花结枣,对于谦六百年诞辰默示祭奠。于谦(1398—1457年)是杭州人,北京紫禁城奉天殿(今太和殿)举行庆祝迁都大典的永乐十九年(1421年),他中进士。从此,于谦同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于谦做河南、山西巡抚十九年,又在兵部任侍郎、尚书九年。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在于,活着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