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辉 《学习月刊》2009,(18):5-7
后现代公共行政(Postmod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对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反思,是后现代主义在公共行政领域的理论构建。法默尔教授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运用反思性语言。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视为人类的心灵模式,并从这两种维度对公共行政话语进行解构,福克斯和米勒教授的专著《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在对美国现代和后现代公共行政反思的基础上,以构建话语理论为立足点,  相似文献   

2.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受到后现代的质疑和批判,在后现代语境下理解公共行政,要求准确把握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语言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公共行政正是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两者之间激烈的思想碰撞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中国公共行政面临的双重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不仅存在于哲学、文化领域,也涉及公共行政领域。与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公共行政面临着后现代性的单一挑战不同,中国公共行政面临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双重挑战,即公共行政既要解决现代性缺失问题,又要吸纳后现代性的有益因素。为此,我们要建立合理的政府价值理念,采取多元化的改革措施以实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因素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是公共行政学"身份危机"的产物,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彻底背叛和拒绝。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工业社会语境下的公共行政学的自我反思――如何自证自身?人类的生存状况发生巨大变化,公共行政学无法置身其外。经过艰难的初创期,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集体发声,无论从解构还是建构意义上,明确表达了公共行政理论的后现代立场,宣告传统治理的死亡,并继续朝着后行政、宗教价值、价值多元、女权主义等方向延伸和拓展。综而论之,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样态是多元的,手段是话语的,目标是解放的。  相似文献   

5.
建立在不同哲学范式基础上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我们看待公共行政的两个不同视角.现代性所追求的是理性、精确、直观和清晰,而后现代性所倡导的却是想象、模糊、抽象和混沌.在变革的多元化发展的中国社会中,公共行政呈现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共时共生的特征.伴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进程,现代化仍然是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奋斗目标;而面对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中国公共行政又必须应对后工业时代的挑战,这样才能适应内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公共行政话语理论、街头官僚理论和网络治理理论是国外政府管理理论创新的重要代表。在上述理论创新中,法默尔通过想象、解构、去领地化和变样等步骤构建起了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福克斯和米勒通过公共能量场等概念建构起了话语理论,街头官僚理论主要讨论最前线公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网络治理理论则讨论权力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这些理论通过批判传统官僚制理论的种种弊端,进而提出了关于行政领域创新的观点和理念。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的公共行政话语建构面临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公共行政理论话语的冲击,使得中国政府的公共行政职能实践不断变革,从而走出前现代性的政治统治职能,走向现代主义的公共管理和后现代主义的治理服务职能。此种变革,揭示出公共行政的内在逻辑指向—“—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目前虽然有很多关于西方公共行政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发展的文章,但是学者们都没有将公共行政的发展置于其历史背景中进行研究,即运用历史途径来研究该领域知识和理论发展的问题。历史背景最重要的层面就是西方公共行政得以实践、研究和传授的整体文化特点,这种文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现代性。运用历史的研究途径对行政现代性在西方公共行政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体现进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公共行政的价值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一,具有引导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公共行政的价值选择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并进行过长期的讨论,但是结果却是众说纷纭。从古典公共行政学时期崇尚效率,到新公共行政时期崇尚公平,再到边沁的功利,罗尔斯的正义等等,对于如何整合公共行政价值以达成统一的价值规范还没有得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从现代性叙事的视角审视和反思,制度局限、道德局限和人自身发展的局限都是公共行政现代性的价值困境。  相似文献   

10.
维护农民话语权的后现代公共行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护农民话语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但就目前来说,农民仍然没有与其他阶层一样享有平等的话语权。从后现代公共行政的角度来看,这种话语权的缺失是与现代公共行政中隐含的强烈的精英意识、权威性的“专家理论”、集权主义倾向和强制性的统一标准分不开的。后现代公共行政在对既有公共行政模式的批判和审视下,提倡开放性的民主氛围和文化共享,倡导建立一个开放的公共攻策对话机制,它为创建一个相对多元化的话语格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农民话语权的回归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经济学中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运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话语反思经济学理论本身的产物,其思想实质是经济生活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经济学理论上的反映,是资本主义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主导性特征或倾向的理论表达.文章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有方法论之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公共领域的共同治理——评印第安纳学派的多中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中心理论是印第安纳学派制度分析的主要特点和核心内容,是相对于单中心而言的一种社会秩序和治理结构。在对若干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印第安纳学派运用多中心理论对美国大城市地区的治理、公共池塘资源和美国的立宪秩序以及公共行政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由此提出了一个涵盖多中心的公共经济理论、多中心的自主治理理论和多中心的立宪秩序理论、多中心的公共行政理论在内的多中心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在研究现代性的诸多理论流派中,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述评:现代性的性质与动力机制、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及全球化、现代性的"风险"、现代性的超越———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网络化行政:公共行政的新范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化公共行政是由网络理念、网络组织和网络运行机制为核心要素构成的公共行政体系.它是公共行政领域结构性变迁在理论上的内在反映,是对公共行政领域现存各种理论的一种扬弃与整合,既能够体现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价值,又能够有效应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是知识经济时代理想的公共行政范式.政策共同体理论、政策网络理论、公共物品与服务提供的网络理论、网络组织理论和网络化公共行政核心功能及其实现方式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构建起了网络化公共行政的基本理论框架,网络化公共行政范式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社会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正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双重垮越中,这种特殊国情给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论者都提供了相应的话语空间.在社会理论领域,学者们亦发表了各自对中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看法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现实发展问题的思考与争论.文章介绍了中国学界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评论与看法,并探讨这些学者们的认识与看法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宋友文  郑百灵 《求实》2012,(5):33-36
从二十世纪后期开始,人们不断关注世界图景中的风险问题,风险社会理论随之兴起。从人类的实践活动过程来看,风险社会是现代性危机深化的结果。风险社会理论既没有忽略后现代理论加以批判的现代性危机,又没有放弃拯救现代性的历史使命,而是提供了一种反思现代性的理论新视角。更为可贵的是,风险社会理论为我们反思现代社会发展模式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新公共服务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理念,它是当代公共行政改革的新模式。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当前的公共行政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力图避免当今流行的从后现代性反观现代性的学术探讨思路,从现代性的角度出发来认识后现代性。指出,后现代实际上是基于人对自由追求本质的一种,是对既有前提和框架进行反思和超越的思想潮流。因此,后现代思潮与人类历史上所出现的一切思想潮流有着同质性。  相似文献   

19.
<正>本期为读者奉献三组论文和一篇书评。第一组论文分别就中国公共管理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政府领导的社会创新、长三角地方政府间竞争与协作关系的生成以及"‘偏好'"条件下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几个问题展开研究。按照十八大的战略部署,我国正在努力打造现代的国家治理体系,而世界发达国家正在面对的后现代问题也开始在我国出现,构建的需求与解构和重构的压力并存。比如说,效能、有限和法制是现代政府的特点,而合作和参与更具有后现代政府的意味,改革中如何利用这些原则推动行政改革,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作者提出以加强合作治理、引入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批判虽然也冠以批判二字,似乎与后现代理论的精神实质有点相近,但是就其实质而言,大众文化批判是一种现代性理论,它之所以批判大众文化,其理论的落脚点不是为了破坏而批判,而是为了重新恢复被异化了的合理的社会现实,它追求主体、自由等价值理念,是一种以批判为表现形式的建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