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新”不但体现在发展目的上,更体现在伦理支撑上.科学发展观以责任伦理作为自己的伦理追求,具有责任伦理底蕴.科学发展观要求人类有自觉的责任担当精神,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协调,对发展的后果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价值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创造精神和独立人格意识.现代社会是个风险社会,它要求伦理观念的变革,追求责任伦理的理念,因此,科学发展观的责任伦理底蕴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2.
“美好生活”蕴含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马克思通过技术批判的独特方式,生动揭示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关系和谐的美好生活图景;准确把握“美好生活”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存在;深刻阐明“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关注人的多样化需求、发挥技术的基础作用和摆脱资本逻辑的束缚。  相似文献   

3.
康德提出的“人是目的”命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强调应遵循“人是目的”的伦理要求,将自我对功利的追求与他人对功利的追求相统一,反对以个人的功利作为道德的基础。其二,指出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至善的人生是道德与幸福统一的人生。其三,为了实现“人是目的”的伦理要求,提出要履行职责,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提出并论证灵魂不休、上帝存在的假设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云 《理论导刊》2002,(11):48-50
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方式决定人的本质内涵。人的存在是“类”存在,因而人的本质是“类”本质;人的“类”存在是实践存在方式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类”本质也就成为实践方式的内在特征和价值取向。“类”本质思想的确立,既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为理论根据,同时它也是现时代人们追求普世价值、呼唤普世伦理、创建和谐美好生活的要求在哲学观念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网络美好生活是一种网络化的生存状态和过程,也是对网络社会和谐交往与幸福表达的价值追求。短视频作为信息传播市场上不可或缺的载体,其内容符码化、形式碎片化、主体平等化与社交虚拟化的特征使其迅猛发展。但在传播过程中,因算法推荐与人工审核的缺失、平台治理与网络法律法规的乏力、流量驱动与用户媒介素养的不足等原因导致短视频传播出现内容真假难辨、低俗信息泛滥、侵权乱象丛生、“电子鸦片”成瘾等伦理失范现象。有效应对短视频传播伦理失范问题,需要用户、平台、政府和社会多方协作,加强网民媒介素养与理性判断能力以提升用户素养,构建合理的盈利模式与审核机制以加强平台自律,完善相关网络法规与伦理规范以推进法制建设,发挥社会组织功能与监督作用以完善社会监督,合力打造优质文明的短视频传播生态。  相似文献   

6.
按一般的意义理解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以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为基础 ,以人类生活质量和与之相伴的社会不断进步为目的 ,以当代人及后代人的均衡、持久的发展为中心任务 ,其核心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与人类发展的伦理要求和道德追求是完全一致的。所谓伦理是指人类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所应遵循的原理和规则 ,客观伦理所要求的以及人们主观道德所追求的 ,就是人类相处和发展的和谐。我们今天面临一系列全球性危机 ,呼唤重建人类的伦理关系和…  相似文献   

7.
张玉杰 《理论视野》2023,(11):53-58
美好生活是新时代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阐释人民理想生活图景的核心概念,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丰富的理论内涵与明确的实践要求。美好生活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生活目标,是人民共享、共创、共评的生活方式,是全面性与创造性的生活样式,实现了由“自发”到“自觉”的理论跃升。美好生活的理论自觉,以引领人民增强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自觉为落脚点。美好生活由理论自觉转化为实践自觉,一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政治保证;二是要坚持以团结奋斗凝聚实现美好生活的合力;三是要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8.
生态伦理学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建构生态伦理学必须和应当“以人为本”而不能“以自然为本”。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象性关系,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所谓“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实质上是指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学的本质是通过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虽然有局限性,但是其基本精神不可超越。  相似文献   

9.
伦理自主性是行政人进行道德行为选择的前提和基础,行政人伦理自主性的养成一方面以其对行政工作与行政伦理的必然性认识为基点,另一方面又以其自身的坚定意志为保障,同时合理的制度规范提供的伦理生长空间也是伦理自主性获得的重要外部条件。拥有了伦理自主性,行政人就具备了向“价值人”目标迈进的基础,就能超越以往“经济人”和“道德人”定位的各自局限,将其个体利益的实现蕴于对组织目标的追求中,以伦理自主性为动力,追求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进而达致行政人之间及其与公众的外部和谐。  相似文献   

10.
发展伦理学,是关于发展的目的追求、价值取向、伦理原则、道德规范的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是对于发展所作的一种反思性、规范性研究,是对于实然的发展理论与发展实践的道德反思,是对于符合自然本性和人的本性的、理想的和应然的发展理论与发展实践的追求与畅想。发展伦理学是使个人与全人类生活向上的伦理学,是引导人们过一种美好生活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1.
1.哲学源于对人类“命运之问”的解答,传统哲学是对命运之问的“终极承诺”。在以一种圣物反对另一种圣物的思维方式下,哲学形而上学总是从对立的两极出发构造超验的“理念世界”或远离人文的“物理世界”,从而在逻辑上导致“人在其中生活的世界”与“人不在其中生活的世界”的内在矛盾。2.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人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的起源就是人与人的世界一同从“无”到“有”。“无”是时间性、生成性的“物我待分”之“源初动态”。“物我相分”不是要分出“物我”之“先后”,而是要揭示人通过实践纳“天道”于“人道”,把世界关涉到自己的命运之中,从而在“人文世界”中展开自己生活的过程。3.生活世界的历史就是“生活方式”不断展开的历史,就是人追求自由(人的本质的不断展开)的历史,同时也是理智省察、信仰指向、情感体认(从而科学、信条、艺术)相互关联、交错演进的历史。4.“人文精神”既表达着以未被异化的科学、信仰和艺术(从而“真”、“善”、“美”)“点亮心灯”的渴求,又导引着那种发自人间深处的历史运动。因此,有必要建立“人文观”规约下的“求真论”、“尽善论”、“审美论”,即作为完整世界观的“人文哲学”,用以揭示与阐扬我们时代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论坛》2019,(6):121-128
算法伦理是人造智慧体基于大数据和自我训练所生成的一套价值排序规则,采用"最大期望即正义"原则。由于缺乏一个可以与之抗衡的人类伦理的制约,算法伦理一旦出现在人类世界,将打破传统人类伦理的纠缠—均衡态,这一过程与一个外来物种入侵到"湖心岛"上非常相近。如果人们选择过一种便捷的、不思的、被摆置的生活,那么算法伦理将成为终极伦理;如果人们选择过一种理智的、沉思的、自由的生活,那么算法伦理不会成为多数人认同的方案。在被算法伦理入侵的"湖心岛"上,受迫于红皇后假说,每个国家都不得不为人工智能解除元规则的束缚,进而使国民遭到算法伦理的摆置。因此,要想在智能时代继续过伦理的生活,政府就必须积极建立双重围栏来保护传统伦理和限制算法以人形出现。只有算法伦理在人类刻意的训练中演化出伦理特征,才有可能据此探索人机伦理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学说和道德原则,不可否认,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功利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强调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的价值,崇尚追求自我主动性、进取性和创造性的精神状态,因而是一种以我为中心的自主性的伦理观点.这与毫无自主精神的"逆来顺受"的依附性的伦理观点相比,无疑是一大进步.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特别是在十年动乱以后的恢复时期,给功利主义正名,适当讲一点功利,对于恢复压抑已久的人性,重申人的社会价值,激励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都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功利主义也有它自身  相似文献   

14.
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传统大学德育已暴露出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德育本应源于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应是构建德育大厦的基石。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认为,德育回归生活是时代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德育生活化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德育要走向生活,实现生活化,追求美好生活,在生活中实现德育。  相似文献   

15.
一、“自我意识”的客观性及其两重性“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思维活动,是人的生物本能在社会生活中的演化和反映,它包括:自我存在,自我奋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等。“自我意识”的存在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需要完成新陈代谢的平衡,因此,人必须首先从自我生存出发考虑问题,即对物质生活资料的追求是人求得生存的本能需要,这种由自我生存诱发出来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性质以及人的思想道德无关。因为人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就不能没有物质生活资料。承认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的存在及其合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主动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优良精神品质,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认知具体化为遵循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的历史自觉精神,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历史规律的科学认识,持续增强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实现创造历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感具体化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不忘初心使命的历史担当精神,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造实现美好生活的各种外在善,实现创造历史的主体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意志具体化为保持历史清醒和推进自我革命的历史自信精神,表现为始终保持坚定清醒地向着崇高理想前进的道德意志和坚持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的道德品质,实现创造历史的实践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9,(10)
伦理学体系结构的三大学科体系分别是规范伦理学与元伦理学以及美德伦理学,在西方伦理思想中一直以规范主义为基础的伦理思想,而美德伦理却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那么现代道德哲学家为什么要复兴这个古代的美德伦理?其一是在不同的是时代,不同的社会中对道德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即使依照同一个道德标准来评判时仍然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这也导致了道德纷争的不断演化。其二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秩序的确立和强化,公共生活领域与私人生活领域之间的界限和分化日益明显,而且,前者的不断扩张与后者的不断萎缩几乎是同时发生、不断加剧。其三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的急速发展与社会结构的转变,道德社会的生活需要以及人本身对文化精神世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涵义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就中国而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一种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开放有序的贸易金融体系、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体系和开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来看,人类社会经历“敬畏自然”、“征服自然”、“和谐自然”三个基本阶段。渔猎文明和农耕文明时期,人…  相似文献   

19.
鲜明的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底蕴,彰显了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因人民需要而生,党群同构的现代化方式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情怀。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进行部署谋划,在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以宏大的人类视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理念上坚持“人民”概念政治性与集合性的互洽,在实践中摒弃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发展逻辑,增强自身人类关怀的时空张力。中国式现代化以构建自由人联合体为理想追求,不断探索发展人的社会解放的目的、内容和方式,在推动人的各种关系的优化发展中塑造类本位思维,指明人类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0.
王天民 《理论探讨》2005,4(5):42-45
马克思的伦理批判与其伦理追求是统一的,马克思的伦理思想间接映现于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映现着马克思所追求的制度伦理,即对人的自由的自我创造予以充分地制度保障的伦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批判映现着马克思所憧憬的生产伦理,即使人的自由的自我创造获得现实的实践方式的伦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人际关系的批判映现着马克思所倡导的人际关系伦理,即体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关系的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