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宪法中《权利法案》提出已有200多年了,法案从诞生到被批准为美国宪法中的前十条修正案,从开始作用于联邦政府发展到为对联邦各州发生效力的宪法修正案,对美国宪法以及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言论自由权利是《权利法案》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民主权利。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建立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  相似文献   

2.
由于非常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宗教组织及其活动在美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本文全面考察和梳理了美国处理宗教事务的法律法规体系,分析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政教关系的精妙规定,并结合对多个宗教自由实践相关案例的剖析,初步探讨和总结美国宗教事务的法律治理状况,为进行更深入的比较法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3.
美国宪法规定了宗教活动自由条款,但联邦最高法院据此作出的判决出现相互冲突的情形。就业处诉史密斯案是其中最具争议的案件,联邦最高法院依据普遍适用的法律之效力否定了史密斯和布莱克的宗教活动自由权,并对此后的案件产生影响。而要保障公民的宗教活动自由,联邦法院应该采用严格审查检验标准。  相似文献   

4.
西班牙的宗教传统十分浓厚。进入现代之后,西班牙通过宪法和宗教自由法确立了政教分离、宗教自由和平等保护原则,逐步形成处理宗教事务的法律框架,经历了兼有成功与挫败的法律实践。西班牙宗教事务法律治理的基本经验包括政府与宗教团体签订一系列双边协议、对宗教组织实行登记制度、建立社会多元化和共存基金会、尊重各宗教团体的特殊习俗、立法支持公立学校的宗教教学以及设立宗教自由顾问委员会等,形成了一种与时俱进、富于创新的宗教法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刑法修正案(七)》对现行刑法第二百零一条关于偷税犯罪的规定作了重大改动,给目前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以及税务机关对具体案件的操作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如罪名问题、豁免条款问题等。  相似文献   

6.
斡旋人与被斡旋人之间的模糊关系 ,导致斡旋受贿与一般受贿的区分困境。对此的种种理论解释都无法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这与立法规定的语焉不详、司法解释对立法冲突的漠视和理论研究的不足有关。摆脱我国斡旋受贿困境的出路 :理论上确立两个区分原则 ;解释上对一般受贿进行限制性解释 ;立法上修改受贿罪的法律条款。  相似文献   

7.
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有绝对豁免和限制豁免两种主要理论。我国司法实践赞同绝对豁免主义,然而,从当前国际法理论和国际实践上看,限制豁免理论呈上升趋势,且从我国的长远利益出发,我国应当有条件地采纳限制豁免主义,采取行为性质标准为主、目的标准为辅的标准,确定是否给予国家行为法律规定的豁免。但这方面的立法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8.
《合同法》中有关格式条款之规定存在显著不足,集中表现为格式条款订立规则和效力规则本身的制度缺漏以及二者的规范冲突。《合同法解释(二)》的出台,不但没能协调矛盾、化解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加剧了矛盾和冲突。种种偏差与缺漏,皆源于立法导向上的偏误。为了维护合同自由与合同正义,必须立足意思合致原则,以格式条款规制为重心,借鉴域外立法经验,重构格式条款制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形势的变化,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罪立案标准的司法解释应当进行如下修订:第一,克服与其他刑法解释之间相冲突;第二,完善某些立案标准的具体内容,使之更加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第三,增加对某些问题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加拿大影响汽车产业措施案分析 ,最惠国待遇原则在具体适用中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是关于GATT1994第 1条规定的“无条件”一词的解释 ;第二是关于GATT1994第 1条是否包括法律上与事实上的歧视 ;第三是关于加拿大影响汽车产业的措施能否为GATT1994第 2 4条所豁免。WTO争端解决机制已由注重对一些大的原则的解释转变为对具体条款中某一概念或术语的解释。我国已加入WTO ,应注重如何适用最惠国待遇原则  相似文献   

11.
美国最高法院中的能动主义司法哲学意味着最高法院采取更加灵活的态度解释《宪法》条款和运用司法审查权,更加积极地看待最高法院在社会进程中的政治角色,特别是与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司法能动主义哲学是美国《宪法》得以历久弥新、保持与时俱进生命力的原动力所在,并且在当代美国平等权利观念的发展、联邦制特点的变化、最高法院自身宪政地位的提高以及宪政体制的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在文化多元时代司法能动主义哲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国家豁免,是国际法上一项久已确立的原则。近年来,这一原则主要受到西方国家的挑战,从而成为国际法上一个敏感复杂和颇有争议的问题。同时,这一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发展,传统的模式——绝对豁免论和有限豁免论都有所变化。197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把“国家及其财产的管辖豁免”正式列入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计划,着手编撰条款草案。1979年,联合国秘书长向世界各国发函,询问它们对豁免问题的立场,收到了几十个国家的回复,其中包括许多第一次得以机会发表意见的第三世界  相似文献   

13.
人权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人权具有普遍的内容和共同的标准。人权的价值对个人而言就是权利的实现,对国家而言就是国家正当性与合法性的基础。我国现行宪法修正案的人权价值既反映了我国特定历史的人权特征,也适应了世界人权的需要。我国现行宪法修正案的人权价值具体表现:2004年宪法修正案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1988年的修正案第一条确认的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1999年修正案第十四条规定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第十六条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规定;2004年的修正案第二十一条关于“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规定、第二十二条修正案规定的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权、第二十三条修正案规定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宪法修正案扩大和维护了我国公民的财产权、劳动权、生存权、人格尊严。同时体现了三大国际人权公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柯振兴 《工会论坛》2014,(2):108-111
美国劳动法在解雇方面一直奉行雇佣自由的原则。但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的立法和法院发展出了一些解雇保护的例外。为了使州和州之间的解雇保护形成一致,美国统一州法律委员会通过了《统一解雇法案》,规定了雇主的合法解雇事由,并规定了救济措施,仲裁方式以及豁免条款。其中一些条款对雇主做了妥协。但是这个法案最后没有被州立法采纳,原因是雇主反对该法案,而雇员认为对他们保护不够也不愿支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合同法中关于免责条款的规定计有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五十三条,及最高院相关的司法解释。这些条文与解释的规定存在重复、冲突之处,同时亦没有构成一个周延的规定。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建议应当增加第三十九条的后果规定,同时修改第四十条,使具有该条情形的格式条款相对无效。  相似文献   

16.
2001年9月,联合国安理会分别作出第1368号和1373号决议,承认针对非国家的恐怖组织所行使的自卫权。2004年7月9日,国际法院作出名为“在被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建立隔离墙的法律后果”的咨询意见,对《联合国宪章》第51条关于自卫权的规定采取了严格解释,重申只有在一国遭受另一国武力攻击的情况下,才涉及自卫权的行使问题。国际法院与安理会的权力冲突一直受到实践界与理论界的关注。这些冲突具有怎样的表现形式?冲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存在解决冲突的办法?研究并回答这些问题,对于国际组织法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个人或团体在行使宗教自由权时有权利但书,不行使该权利时则没有权利但书。宗教自由的宪法权利但书的形式不论是是总但书还是小但书,其具体内容都主要体现在有关法律或判例或惯例中。个人在行使宗教自由权时,不得违反民法、刑法、治安法、财产法等法律中的相关规定即可,一般无须特剐限制;有关宗教的专门立法大多是针对宗教团体而不是针对个人的。国家限制权利应符合均衡原则,一般不宜以暴力(尤其是军事暴力)对付宗教。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与国际法院的权力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9月,联合国安理会分别作出第1368号和1373号决议,承认针对非国家的恐怖组织所行使的自卫权。2004年7月9日,国际法院作出名为“在被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建立隔离墙的法律后果”的咨询意见,对《联合国宪章》第51条关于自卫权的规定采取了严格解释,重申只有在一国遭受另一国武力攻击的情况下,才涉及自卫权的行使问题。国际法院与安理会的权力冲突一直受到实践界与理论界的关注。这些冲突具有怎样的表现形式?冲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存在解决冲突的办法?研究并回答这些问题,对于国际组织法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一、涉外民事管辖权冲突产生的原因: 涉外民事管辖权,不仅是涉外民事案件当事人和法院首先要遇到的问题,而且由于不同国家法院适用不同的冲突规范将可能影响到案件的实体裁判,因此,各国依其国内法规定了对涉外民事案件有无管辖权。为了扩大本国法的影响,保护本国当事人的利益,各国无不企图赋予本国法院较大管辖权。然而由于可能受到他国是否承认其判决或报复条款(如法国民事诉讼法第14条的不合理规定就曾招致奥  相似文献   

20.
格式条款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合同法》对格式条款效力的规定不够明确,引起诸多争议,《合同法解释二》第9条与第lO条只是部分解决了该争议。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对合同效力的判断标准并没有统一,呈现要么程序正义,要么实质正义,要么动态正义的混乱状态。结合格式条款的特性,对合同效力的判断应当建立统一的动态正义观标准,运用动态正义观解决格式条款的效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