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一些地方政府强制性征地、克扣法定补偿、推诿就业安置引发的上访和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给农村稳定造成隐患。因此,要按照中央的精神,解决好失地失业农民问题。在征地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2.
社会管理薄弱是农村征地型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深层根源.农村社会管理薄弱的原因包括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重经济而轻社会的发展模式和农村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等.通过在涉地利益协调与表达、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城市化、农村应急管理、舆论管理、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可以构建征地型群体性事件的源头预防机制和预警机制,重构其处置机制,打造科学的恢复机制.  相似文献   

3.
谭术魁  齐睿 《团结》2013,(3):41-43
近年来频繁暴发的征地冲突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稳定的最大威胁。目前,中国的征地冲突呈现三大特征:一是覆盖面广,除西藏外,我国内地所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都有发生;二是频率高,近5年有报道的征地冲突每年都超200次,而且数量急剧增长,而一些省份的内部统计资料显示,实际发生的征地冲突数量还远超此数;三是后果严重,屡屡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4.
社会管理薄弱是农村征地型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主要表现在:涉地利益协调的低效是其源头诱因,社会保障的缺失触及了失地农民"生存伦理",失地农民的原子化是此类事件的社会组织管理原因,户籍的阻隔导致失地农民游民化,刚性维稳体制造成了此类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悖论,失地农民心理关怀缺失是此类群体性事件的心理管理根源。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征收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因征地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重构我国农村土地征收纠纷解决机制应有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应建立以行政调解为轴心,以定分止争为目标,以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诉讼判决为保障,以信访为补充,及时高效地处理各类纠纷的纠纷解决体系。  相似文献   

6.
《团结》2013,(3):1-1
近年来,由征地引发的冲突在各地频发。2012年12月16日的《财经》杂志援引国家信访局统计称,群体性上访事件60%与土地有关,每年因为征地拆迁引发的纠纷在400万件左右。  相似文献   

7.
临水 《瞭望》2004,(23)
人民内部矛盾增多,特别是因“征地、拆迁补偿”,“企业改组改制、兼并破产”,“干部腐败、官僚主义”,“群众对有关政策不满”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激增,民间矛盾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占案件总量的比例较大,是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  相似文献   

8.
农业税的取消和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向农村的推进,改变了土地与乡村各主体的价值关系,导致农村土地博弈激增。农地产权制度和征地制度的缺陷致使激增的土地博弈呈现无序化趋势,由此所产生的矛盾无法有效地、制度化地解决,致使征地型群体性事件频发。由于此类群体性事件中各主体所追求的合法利益与非法利益相互缠绕,所使用的合法手段与非法手段相互混合,决定其处置难度更大。治理此类群体性事件的根本之策在于通过乡村综合改革使土地博弈走向有序化。  相似文献   

9.
农村群体性事件是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农民利益矛盾的一种反映。新疆农村群体性事件,对于维护新疆稳定、促进新疆经济繁荣、推动新疆社会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新疆农村群体性事件为研究对象,对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骆家林 《学理论》2010,(27):72-74
群体性事件由于其突发性、破坏性等特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村群体性事件更是直接关涉我国基层政权的稳固,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对其进行学理分析有必要更有价值。以L村一起群体性事件为例,探讨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和发生过程。从参与缺失、怨恨动员和熟人网络、利益纠葛等方面重点分析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11.
像抚州这样的农业比重大的地级市,在全国有不少。近几年,因征地、拆迁及补偿,环境污染,民间矛盾纠纷,群众对有关政策不满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多。而抚州市近3年来,排查出的6万多起矛盾纠纷、调处率达98.3%,没有引发影响稳定的重大事端,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社会协调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2.
文艳 《学理论》2013,(13):68-69
农村群体性事件指那些发生在农村地区的,由农民组织参与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且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程度负面影响的事件。通过对"乌坎事件"的解读,从民众和政府两个角度揭示社会资本在农村群体性事件中的运作逻辑,最后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提出了对农村群体性事件防范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农民抗争事件的分析已经形成了多种解释框架,但却不同程度忽略了对事件发生过程中冲突背景的分析与探索,对征地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及演化解释力度不足。通过三组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发现,征地类群体性事件是一个从冲突积累到冲突激化再到冲突缓解的过程,其中利益损益是主要的诱发和累积因素,基层政府、企业与农民面对冲突时的应对策略和互动方式是决定冲突强度和走向的关键变量,制度压力则贯穿始终。针对冲突的演化过程及不同阶段的主要激化因素,需要将短期性的策略组合和长期性的制度安排相结合。制度层面的措施着力于解决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非制度(策略)层面的措施则侧重解决冲突过程特别是激化阶段的问题,在面对冲突扩大时,需要采取理性的退让策略和合作策略,避免激化策略和对抗策略。这一分析模型对今后治理农村征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频发给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严重挑战。如何治理群体性事件以便更好地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摆在基层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多数群体性事件起因于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和权利冲突,农民抗议和上访是为了自身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免受基层政府不规范行为的侵犯。因此,治理群体性事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必须规范基层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5.
《理论视野》2009,(9):42-45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呈多发、频发的态势,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必须准确把握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和特点,深入分析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着力提高处置能力,增强立法、普法和执法的有效性,建立健全预警机制,从源头上消除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不稳定因素,推进政府与社会在群体性事件和其他危机治理中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各种矛盾交织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现出高发态势。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分为民族群体性事件、宗教群体性事件等三种类型,由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影响,境外敌对势力干预等原因引起,有政治化、国际化、组织化的发展趋势。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要严格区分事件性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法对社会控制的作用,建立健全处置事件的组织,建立多元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17.
依法妥善处置涉路群体性事件,对于维护铁路运输稳定、服务铁路改革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蚌埠铁路公安处水家湖车站派出所辖区发生的一起因铁路交通事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过程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进行深入分析,就进一步加强涉路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原地区6县(市)的调查发现,农村群体性事件多发存在三个深层次原因:一是民众社会心理出现偏差,二是缺乏畅通的诉求表达途径和合理的利益博弈机制,三是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存在"政府失灵"现象。针对这三个原因,提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路径:塑造公平诚信的社会环境,消解群体性事件多发的社会心理基础;构建合理有效的诉求表达与利益博弈机制,促使群体利益纠纷自我化解;提高基层政府的治理水平,妥善解决各类群体性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9.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比较突出。公安机关正确应对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的稳定,必须从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入手,正确把握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哲学维度、历史维度和实践维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探求破解难题的新方法、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类群体性事件原因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类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它的背后也有一些特殊的诱发原因,如因就业和学制问题而引发、受不法犯罪分子诱惑而引发、因常态和非常态爱国心的驱使而引发、在庆祝特殊节日时而引发以及由于权利和利益受损而引发等,对这些原因进行研究,有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此类类群体性事件。学校、公安机关和全社会都应做好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