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中国512强烈地震,都使住房贷款机构陷入尴尬被动境地。保证保险能够防范次级房贷危机、化解银行贷款风险,避免按揭贷款买受人因意外事故引起的以房抵债、被迫搬迁等风险,增加保险公司业务量。但是,保证保险在实际中却没有推广应用,需要从法律上明确保证保险的性质、统一相关法律规定;改变银行以强势地位强制推行贷款保险、保险公司设计理赔事项及计算保险费用不合理等情形;完善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爆发于2007年6月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危机先是通过金融衍生品——次级债券迅速波及到全球资本市场,于2008年7月开始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来又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这场近十年来始于美国的最大的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新一轮的经济恐慌。深刻认识隐藏于这场危机背后的原因,并从中得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启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王钦 《法制与经济》2010,(2):108-109
爆发于2007年6月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危机先是通过金融衍生品——次级债券迅速波及到全球资本市场,于2008年7月开始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来又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这场近十年来始于美国的最大的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新一轮的经济恐慌。深刻认识隐藏于这场危机背后的原因,并从中得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启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张声成 《中国法律》2008,(2):15-16,71-75
美国“次按”危机於2007年7月爆发.形成环球金融市场震荡.至今为止.市场对是次危机的成因仍是众说纷纭。然而,相对於欧州,这次美国“次按”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只是带来有限度的冲击,但我们可从中探求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日後制定相关法规时.作为启示作用。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了解“次按”危机的起源,可以肯定的是,在各种成因背後。都是有一个因素引致出来的,造就是“监管不足”。 简而言之,“次按”就是美国的银行向缺乏良好信贷纪录或收入的人作出物业按揭次级贷款,其含意是须要藉所购买的物业陞值。来使该等次级贷款得以偿还。而“次按”借款人的信贷纪录不良,为什麽银行仍乐意放贷给他们呢?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金融产品创新视角剖析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文中认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根源在于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的过度发放和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和信用衍生品在全球金融市场泛滥,通过杠杆效应放大了实体经济中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同时,本文还探讨了这次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职能与运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破坏日益加重,监管缺失是其产生根源.与美国的住房贷款相比,我国当前的个人住房贷款也有某种相似之处,而我国的房贷监管立法则存在着片面的过度监管问题,其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亟待加以完善.为此,我们应将传统的商业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借贷关系附加上信托关系、设立政策性房贷银行、细化房贷中介的管理以及普及金融教育.  相似文献   

7.
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一直余波难息。这次危机再次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金融活动的全球化与金融风险的全球化相伴而生、形影不离。因大规模参与次级贷款市场的交易活动,美林、摩根和贝尔斯登等国际投行巨头损失惨重,实属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8.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美国的次贷危机对我国的经济有着什么样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美国次贷危机的基本情况;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下中国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2007年初以来,美国出现了一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这场危机后来演化成为全球金融风暴,并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对西方金融机构和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不亚于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它与美国房地产的衰退结合发酵,使美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放缓,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这场次贷危机原因很多,本文试图从法律角度分析促使危机发生的原因,并从中得出其对我国公法和私法的法制建设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信用风险的角度,全面剖析了美国次贷危机暴露出来的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并系统总结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诱因.  相似文献   

11.
从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中引起的警示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为标志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不仅对美国的金融、房地产市场和美国的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牵连,建议政府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对财政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从当初发生在美国房贷市场上的次贷危机,到深入影响各大银行运作的信用危机,再到波及整个美国甚至全球金融系统的金融海啸,最后演变为震荡全球经济的经济危机,一步步愈演愈烈,逐渐升级到"百年一遇"的级别。为防范其继续恶化,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金融救援计划。美国这些救市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我国经济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将从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华琦 《检察风云》2008,(20):80-80
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终于在9月中旬得到了一次爆发: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产,美国首屈一指的国际性保险和金融服务机构美国国际集团(AIG)被托管,各国股市暴跌,导致各国政府纷纷救市,并采取各项政策,试图渡过难关。这些都巳不是新闻。危机是否已经过去,我们是否可以松一口气?我的观点是,要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次贷危机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困境分析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次贷问题的爆发引发了全球性的流动性紧缩和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危机,导致美国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使得欧洲各国随之纷纷降息。本文拟在分析次贷危机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造成的困境的基础上,得到对人行后续货币政策操作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李晓安 《法学杂志》2012,33(1):50-57
肇端于2007年初的美国次级抵押房贷危机以难以预料的方式迅速、广泛、深刻地影响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以至思想。金融衍生产品的极度扩张与发展,不仅使监管者、中介机构和投资者都陷入风险定价迷失之中,更因为在危机链条环节,不断创造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将法律关系中的信用主体模糊,使得虚拟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比照实体经济中信用构成要素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信用学说并没有将股权与信用相联系,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及其信用问题使股权与信用关系极为密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已经成为资本、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敏捷制造"等新型的生产方式使得传统的价值链构成发生了重大变革,将知识产权纳入信用的研究范围探讨并揭示经济社会信用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玮 《政府法制》2013,(11):50-52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各国对私募股权基金的监管主要采取较为宽松的态度。进入2008年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使得经济形势日益严峻。不但掀起了华尔街的金融风暴.也使全球经济遭到了重创,金融行业更是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17.
美国次级贷款证券化的操作中存在基础资产选定错误、信用评级结果失真、信用增级措施缺失、监管缺位等诸多问题,最终导致风险积累并演变为次贷危机。后危机时代,欧美各国已经就此展开深刻反思和检讨,并就加强金融监管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变革。  相似文献   

18.
国外金融监管制度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法制政策、过度金融产品创新的放松监管、国际金融无序,以及美国对自由市场经济的极力推崇,是导致这场危机爆发的主要根源。加强对危机产生制度的分析,检讨美国金融法的疏漏,研究和借鉴国外金融监管制度的经验,可以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及金融法制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仅仅一年时间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席卷全球,迅速发展成影响至今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所造成的负面效应直到现在都无法消弭,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危机到迪拜债务危机,从冰岛经济崩溃到希腊债务危机,无不能看到其阴影。而在中国在经历了2008年股市大幅度下挫后,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但随之而来就是2009年楼市房价疯涨,楼市泡沫越吹越大。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正式房价过度攀升,这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机构应该吸取的教训,对当前的住房贷款政策进行反思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美国次贷危机:法律诱因、立法解危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美国的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从法律角度反思危机根源有助于我们还原这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的真实面目。近年来,在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下,美国金融法律监管不断放松,放贷人无视消费者信贷权益保护规定,一些社区组织借《社区再投资法》"合法地敲诈"银行等金融机构,抵押贷款中"零首付"致抵押转移风险制度失效等都导致了此次次贷危机的爆发。目前,美国立法机构和行政当局正采取立法对策予以解危。我国应从中汲取教训,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加快推进征信管理、证券信息披露、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监管、消费者信贷权益保护、自然人破产等有关金融法律制度的建设,依法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