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暴力的核心是权力和控制。在现实生活中,国内外都存在着男性作为家庭暴力受害人的现象。从表象上看,男性作为家庭暴力受害人存在着身体力量较小、社会资源占有量较少、"男性气质"不够突出等特点。但透过表象,这些特质都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是父权制社会的刻板印象,是男女不平等、性别关系不和谐的反映。家庭暴力的代际传递、社会习得及现行法律有效救济机制的缺乏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通过设立专门针对男性的庇护所、家庭暴力防治法的专项立法,并通过在多元、多机构社会干预中对男性作为家庭暴力受害人问题的关注,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性别平等,从而构造男女平权的性别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2.
家庭暴力危害受害人的身心健康,危及社会的安定和谐,而我国立法上对防治家庭暴力仍存在缺陷,本文从家庭暴力的内涵和特征入手,提出了防治家庭暴力的法律措施。  相似文献   

3.
家庭暴力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得到了国际与国内的高度关注。在国内司法实践中,审判机关为了使家庭暴力受害者免遭再度暴力侵害,频频发出人身保护令,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人身权益。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法律法规的空白等原因,使得人身保护令在实践中遭遇了诸多尴尬。因此,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确立人身保护令制度;加强司法执法人员反家暴案件的培训与指导,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的困惑。  相似文献   

4.
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间的一种违反法律与善良风俗的暴力行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癌症”。推动家庭暴力防治专门立法、发挥司法资源的功用、全面保护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成为当务之急。文章根据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状况,指出我国司法介入家庭暴力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5.
妇女人权是人权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世界范围的主要以妇女为牺牲对象的家庭暴力却严重地践踏了妇女人权,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妇女的暴力犯罪.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彻底抛弃将妇女视为私有财产的封建传统观念,强化人权和妇女人权意识,把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条文和理论认识化为妇女主动保护自身权益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福州市基层法院90份涉家暴离婚案件的民事判决书进行实证分析可知,《反家庭暴力法》实施3年以来,司法实践中对"家庭暴力"的认定过于保守,即使认定了"家庭暴力"情节,也无法对施暴人造成实体法上不利的法律后果,过低的违法成本无法有效防治家暴行为。为此,应调整对涉家暴离婚案件的证据认证规则,区分受害人不同的诉讼请求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以更加有效地认定家暴情节,同时明确施暴人应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以实现法律保护受害人的立法初衷。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家庭暴力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目前,我国在反家庭暴力方面的立法还存在相当大的不足:反家庭暴力缺乏系统的法律依据,刑事立法缺失,民事救济制度不完善,司法救济保护不到位等。我们应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对家庭暴力受害者进行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8.
警察权介入家庭暴力限度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警察权是一种公权力,在介入家庭暴力问题上不同国家有不同做法,近年来,我国学界对此也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讨。一方面家庭暴力侵犯了人权,是对权力的滥用,具有公共领域特性,警察权应当介入;另一方面家庭暴力不同于一般暴力,其本身具有的私人自治特性又使得警察权不应当介入。要解决此矛盾,应作警察权有限介入的立法考虑,即警察权的介入要充分尊重受害人的意愿。  相似文献   

9.
我国应借鉴保护令制度防治家庭暴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英美等国,保护令已成为防治家庭暴力的最重要的工具.我国应当借鉴保护令制度,明确执法机关制止家庭暴力的职责和根据受害人的情况确定具体救济措施,以此来弥补立法和司法在防治家庭暴力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家庭暴力是应限于发生在具有姻亲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家庭内部的暴力,包括身体暴力、语言暴力、性暴力和冷暴力等。家庭暴力在我国有渐次多发的趋势,给正常的家庭关系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现已成为家庭稳定甚至社会稳定的重要杀手。不少国家运用法律制度遏制家庭暴力已有成功先例。我国应借鉴国外反家庭暴力的有益经验,尽快制定家庭暴力防治法,构建自诉与强制诉讼相结合的诉讼制度,完善举证制度,加强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特殊保护,用法律规制家庭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家庭暴力问题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重视及大量学者的关注,但是反家庭暴力的法制观念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认识.培植反家庭暴力的法制观念不但可以在源头上消除家庭暴力,使其作用渗透于立法、执法、司法及法制监督等方面,而且可以促进法律文化的发展.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公民的法律信仰、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会运用法律思维、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建立完备的反家庭暴力的法制观念培植体系则是保障其作用得以实现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社会各界掀起了对反家庭暴力法的讨论,山东女子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和山东省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主办的座谈会便是其中之一。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法官、教授展开了积极的研讨,在反家暴法的立法宗旨、家庭暴力的概念和保护范围、家暴案件的调解、救助措施以及人身安全保护裁定等方面达成了共识。此次座谈会对该法的最终出台将提供有益的立法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家庭暴力严重危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稳定和发展,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预防、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为了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维护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权益,以家庭平安和谐促进社会平安和谐,甘肃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应该抓紧调研起草,尽快出台实施。论证进行反家庭暴力地方立法的重要性,提出、研究反家庭暴力的地方立法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警察对家庭暴力的干预既受国际社会反家庭暴力运动的推动,也与中国政府对家庭暴力的重视有关,还受中国近年来法律改革的影响。这构成了中国警察干预家庭暴力的社会背景。公安机关与人民警察干预家庭暴力的策略主要有:人权战略与法律改革战略的结合;努力构建政府领导的主流工作模式,实行综合治理的多机构合作;预防、教育、打击与求助相结合,惩治施暴人与救助受害人的统一;建立公安机关防治家庭暴力长效机制与创造性开展工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家庭暴力在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中普遍存在,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全世界已有44个国家相继出台了反对家庭暴力的法律,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比较完善的社会、法律等救济途径。但是在中国,目前尚没有一部完整的反家庭暴力的全国性立法,相关规定仅散见于《宪法》、《民法》、《婚姻法》之中。我们系统地梳理了近二十年来中国反家庭暴力立法的内容和各地相关法律法规,分析了全国性立法和地方性立法在内容和司法干预上的不足。对于有效遏制家庭暴力,推动完善反家庭暴力的司法制度,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制及其社会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危及家庭和社会的安宁与幸福,我国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框架基本形成,但对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制不尽完善.在我国的<反家庭暴力法>未出台的情况下,现实的选择是努力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构筑反家庭暴力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7.
家庭暴力是对人权的侵犯。从人权主体上看,家庭暴力侵害的对象是应该享有人权的人权主体;从人权客体上看,家庭暴力侵犯的权利涉及各种人权;从人权存在形态上看,家庭暴力侵害的不仅是应有人权,还是受法律保护的法定人权。由此得出两点家庭暴力干预方面的启示:一是公权力应该介入家庭暴力;二是干预家庭暴力要有人权意识。  相似文献   

18.
家庭暴力受害方之法律救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暴力是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随着家庭暴力的逐步升级 ,因家庭暴力行为产生的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 ,已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在对家庭暴力行为进行道德上的谴责与法律上的防治、惩戒之外 ,我们更应关注如何更好、更完善的维护受害者的权益。本文从民事法律制度救济、刑事法律制度救济等救济途径角度来讨论如何更完善地对家庭暴力受害方之权益进行维护 ,以期得以对实践中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起到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没有反家庭暴力的专门立法,相关的法律条文散见于各种法律。公安反家庭暴力工作存在公安教育缺失、公安工作缺失和干预技能缺失。专门立法是反家庭暴力工作的必由之路,也是公安反家庭暴力工作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专门立法十分有利于全社会,包括公安部门对家庭暴力的深入认识,十分有利于提高反家庭暴力工作在公安工作中的地位,十分有利于解决实际干预中"法律依据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面对日益激增而危害后果又极其严重的家庭暴力问题,必须对其进行专项立法。立法内容包括:细化家庭暴力的定义、明确家庭暴力的法律干预机构、有效运用举证责任制度、建立及时规范的司法鉴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