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众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对参与和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大众传媒的迅速蔓延,媒体功能直线放大,导致媒体监督的触角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刑事案件,尤其是对重大刑事案件的审判同样在媒体的监督之中,其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导致对刑事审判的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2.
司法的公正性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很神圣的,但是由于社会因素,特别是媒体的炒作,导致一些案件不能得到正常的审判的情况在世界各地都屡有发生,本文就结合实际情况从法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3.
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大众媒体的发展,媒体逐渐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公证处能够对法律文书以及民事法律证据作出公正、公平的证明,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媒体媒介的影响与监督,怎样在媒体监督背景下将公证处实务做好是当前工作人员需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自1984年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首创我国第一个专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合议庭起,给予未成年人特殊的法律保护就已成为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少年法庭作为我国专门的少年审判组织,在保护未成年人的使命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和作用。为“教育、感化、挽救”失足少年,少年庭法官积极拓展审判延伸职能,承担起一系列“非审判事务”工作,显示了少年庭法官的司法能动作用。但是,“非审判事务”作为实践的产物,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少年庭法官在“扮演”法官和社会工作者之间显得难以平衡,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当实践中难以定位之时,或许我们应该回过头来重新思考创建少年司法制度的初衷,思考少年司法机构所应具备的职能。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非审判事务”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揭示了少年庭法官兼具法官和社会工作者的特征。第二部分试图对“非审判事务”面临的困境进行总结和分析:现有立法局限性、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逐年上升及现行法官职能定位、法官评价体系等都对“非审判事务”产生了一定影响。第三部分从理论上探究少年司法的独特性,对少年刑事审判的双重职能及其关系进行了论述。在明确特殊保护职能和司法惩罚职能之后,第四部分对“非审判事务”工作在少年审判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审视,并论述了我国目前由少年庭法官兼任社会工作者的现实意义,最后对“非审判事务”的未来方向也予以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新闻媒体的报道范围和力度日益加大,媒体监督一词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媒体监督对于司法机关的活动来说,却是一把双刃剑。本文将透过当今媒体监督的现状,从媒体监督对法律活动的利弊得失角度具体分析媒体监督与法律公正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主要研究商法意识树立、商法审判和民事审判区别、商法基本原则的应用和新学术成果的借鉴引用等商事审判中应该关注的关键性问题。我国没有商法典,商法作为民法的特别法和民法存在一定的差别,在商事审判中需要遵循商事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商事纠纷和民事纠纷在基本原则和使用范围方面的差异,在商法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可参照商事基本原则进行裁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房地产业迅猛发展,使得房地产业在我国实现社会化进程中的地位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同时,也呈现出商品房买卖纠纷日益凸现的现状。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大肆走红,开发并出售商品房成为房地产商的重要投资形式。在商品房交易过程中,由于主观或者客观原因引起的房产交易合同纠纷的司法案件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8.
在法治社会中,司法与社会舆论缺一不可。然而,社会舆论对司法具有双刃剑作用。适度的社会舆论可以监督司法审判、促进司法公正,过度的社会舆论却会造成其与司法公正的对立,从而导致舆论审判现象的产生,阻碍司法公正的真正实现,严重影响司法的公信力。本文详细分析了面对舆论审判我国当下司法公信力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9.
一次审判是民事审判中案结了事的重要体现,但是目前部分提起诉讼的民事案件中一次审结的范畴较为模糊,以致程序虽为一次性审结,但当事人之间的问题未能真正得到解决,导致反复诉讼等问题不断出现。本文对一次审结机制在构建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完善对策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在我国抗日根据地产生发展并广泛传播的一种巡回审判的方式。它产生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它通过将深入群众,将审判和调解有机结合起来,真正的实现了国家的审判与群众的利益相结合,由此开创了我国法院中审判与调解相结合的模式的先河,并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