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事是相对大事而言的,所谓大事,即重大的、有意义的事情或者是突发性事件;所谓小事,也称小事情,即人们常说的琐事、微不足道的事。干大事与抓小事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没有小事的积累就无所谓成就大事,小事是大事的根,大事是小事的果,在一定条件下大事与小事可以相互转化。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既要管好大事又要善抓小事。可眼下我们的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却并不愿或不屑抓小事,认为抓小事不易出政绩,他们过分注重“宏观”、不愿意涉及“具体”;愿意建“阁楼”,不愿意重基础:愿意推“亮点”,不愿意顾“整体”。  相似文献   

2.
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你把百姓放在心上,百姓就会把你挂在嘴上。心系百姓才能把百姓的事情办成办好。件件小事如同一砖一瓦,千万块砖瓦才能建起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3.
《群众》2020,(19)
正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国家奋进的力量。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时深刻指出:"在我们这么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就能向前推进一步。"他勉励基层和生产一线人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小事当大事干,踏踏实实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相似文献   

4.
三言两语     
《当代广西》2006,(1):5-5
我是中国的总理,又是很平凡的人。如果说我的祖国是一棵常青树,我就是一片叶子。——2005年12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演讲前的自我介绍。什么叫大事,什么叫小事,大事和小事是相对的,在你看可能是小事,在他可能就是大事,你不关心他的小事,他怎能关心你的大事?  相似文献   

5.
今年人代会前,绍兴市越城区北海街道金鸡塘村一位村民因城中村改造产生安置纠纷,又长期得不到解决,找到市、区人大代表王尧森请求帮助。“选民的大事小事都是人大代表应该关心的事。”为了这件事情,王尧森顶着烈日连续3次跑有关部门协调,促使问题得到解决。王尧森说:“我是一名  相似文献   

6.
在哪里写作     
刘庆邦 《北京观察》2017,(12):64-69
<正>一支笔闯天下,我是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我说了那么多写作的地方,其实有一个最重要的地方我还没说到,那就是我的心,我一直在自己的心里写作。幸运的是,我比较早的理解了自己,意识到自己喜欢写作。每个人都只有一生,在短短的一生里,不可能做很多事情,倾其一生,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算不错,就算没有虚度光阴。文章千古事,写作正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只有舍得投入自己的生命,才有可能在写作这条道上走到底,并写得稍稍像点儿样子。  相似文献   

7.
宋文博常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这辈子干不了什么大事,能为大家实实在在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就够了。"然而,宋文博做的那些在他看来是"小事"的事,对百姓来说,都是"大事".因为这些事直接关乎他们的安危和生计。  相似文献   

8.
小事好好做     
有人总不愿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我却说,要学会把小事做好、做实、做伟大。小事做好。看看李嘉诚先生的成功,他十来岁就辍学承担起全家人的生活和弟弟妹妹们成长的重任,他到茶楼做“茶博士”,到舅父公司里做小职员,在五金公司做街头推销员,这些都是人们常说的“小事”,他却艰难地做下去,并让一家人吃上了饱饭。他在谋生中丝毫没有放弃学习,他用到废品站收购旧教材的方法自学而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包括英语这样的交流工具。他就是这样把“小事”一件件做好,才有了成功。成功的他仍把学习作为事业的一部分,直到今天他仍每天坚持听英…  相似文献   

9.
《公民导刊》2014,(5):64
正贺兴成是重庆实施公交区域化改革以来成立的第一家企业——重庆两江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总经理,同时也是江北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好、做出样子来"一直是贺兴成做事的原则。从1985年进入公交行业以来,从最基层的修理工,到后来的车间主任、路队队长、修理厂厂长、公司副总经理,一直到现在的总经理,他凭借的都是这股子认真劲,把一件件大事小事干  相似文献   

10.
人生如玉     
从前有一位智者收了很多学生,其中有个学生向他请教:“老师,我有时感到前途茫然,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你能讲讲我的价值吗?”老师从他的口袋里拿出一块光溜溜的石头,对他说:“你先代我做件事情,我再告诉你人生的价值。你把这块石头拿到珠宝市场上去卖,但是无论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相似文献   

11.
印度古代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汉文译本的问世,是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为了开展《罗摩衍那》和中国之关系的研究,我已经在《关于〈罗摩衍那〉的中国文献及其价值》一文中,辑录了汉译佛典中有关《罗摩衍那》的资料,同时简要地说明了它的学术价值。本稿作为它的续篇,把近代以来中国对于《罗摩衍那》的介绍,以及它和中国之关系的研究讨论情况作一综述,并提出几点极不成熟的想法,聊作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事有大小之分。我们常说,各级领导要抓大事,但大与小是相对的,“群众利益无小事”,讲的就是大事小事的辩证关系。因此,把什么事当作大事,什么事看作小事,是衡量领导干部执政理念的一把标尺。近来,媒体相继披露了一些重大事件。先是温家宝总理批示查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问题,接着,国务院严肃查处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不久前,建设部又严查“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全国半年内撤消了3000多个开发区……现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还在继续,但有两点是不容置疑的:一是事件的发生都与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有关人员相关;二是事件最…  相似文献   

13.
美国公共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十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我们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承受了较大挑战。根据我对美国公共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情况的实地考察 ,这里提出 1 0个方面的问题 ,仅供大家参考。一、管理宗旨 :实行“服务型管理” ,支持政府的战略目标美国的公共行政管理 ,基本模式是“服务型”的 ,或者讲是“支持型”的 ,其宗旨是为老百姓服务。美国罗斯福总统曾经说过 ,“什么样的事情应该由政府来做呢 ?这件事情很有必要办 ,老百姓也很愿意办 ,但是能力不够 ,那么就以民办官助的形式来办 ;这件事情很有必要办 ,但是老百姓没有兴趣去办 ,那么这种事…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威县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县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1995年政府要为全县人民办好10件大事。为确保10件大事落到实处,县人大常委会多次召开会议,听取专项汇报,组织人大代表实地视察进展情况,并及时提出督促意见,逐一跟踪监督,做到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参与。县政府把办好10件大事当作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的一个具体行动,主动接受  相似文献   

15.
编辑老师:你好!我是云南省某保安服务公司保安班的班长,现有一件困惑的事情想咨询一下你,我所在班队的队友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性格和生活习惯也很不相同,有时候彼此之间的小摩擦不断,虽然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是给大家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烦恼,互相猜疑、打小报告成风,面对这种现状我很困惑,多次做工作无用,请问我该如何面对这种局面,使大家真正在和谐的氛围里工作学习?  相似文献   

16.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把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要求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仅要办大事,也要善于办小事。但当前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在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是:一是“思路越大,执政能力越强”。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热衷于出大思路、做大文章,工作中往往忽视基层的客观条件,只喜欢选择“大事”去做,一心想着“办大事”,贪“大”求“洋”,而对身边一些群众十分需要解决的“小事”不屑一顾,不躬身办理,自认为思路超前,“大事”办了不少,执政能力很好,结果是大事办不了,小事办不好,到头来群众不满意。…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各级党政干部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改进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的着力点,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然而也有少数干部一提为群众办实事,就是抓项目、上工程,而不屑于解决身边百姓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出门难等所谓“小事”,甚至出现“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好的现象。“大事”与“小事”,总是相比较而存在,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大事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来的,没有小事也就无所谓大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对于人民群众来说,许多…  相似文献   

18.
执行决定论     
决策和执行,我们常把它们当作对应的范畴来讨论。习以为常的观点是把决策交给领导而把执行交给下属,如果决策和执行要真能分开的话,领导和下属作这分工肯定有道理,问题是这一对范畴只能在思维层面上分开,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分开。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分开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两条:  相似文献   

19.
潘维 《人民论坛》2014,(13):44-49
<正>治理方法的标准不是价值判断,而是治理的效果:人民安居乐业代表善治,鸡犬不宁甚至天下大乱代表恶治。世上没有任何官僚体系专管小事,人民中五花八门的矛盾需要人民组织起来自己解决。"科层体系"是办大事的机构,办不了小事;"扁平组织"才能办小事。国家治理的目标是恢复自然社区组织,重新把人民组织起来,让人民参与,当家作主,在社区公共生活中解决自己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小事,恢复人民对公正和伦理道德的信心。  相似文献   

20.
徐富海 《中国减灾》2013,(2X):50-51
<正>大约3000年前,周幽王继位初,岐山守臣报告说:"泾、河、洛三座大山,同日发生地震。"听到这个消息,周幽王有些不高兴,他说:"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何必告朕。"周幽王认为,山崩地震,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是常有的小事,这些经常发生的小事,告诉我干什么呢?还值得我亲自去处理吗?初看,周幽王似乎真有些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他不相信上天降灾警示的迷信,也不担忧什么怪力乱神的神话,而是把地震看成经常发生的现象,似乎具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胆魄,举重若轻。而实际上,他是无视灾难的影响,把自然灾害当小事,把救灾责任推一边,只顾自己享乐了,哪顾得上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