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彬 《前沿》2014,(13):133-134
本文从中国人的现代化的本质追求是实现每个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中国人的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人民幸福、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基本价值观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人的现代化的不均衡性状态这四个方面来概括中国人现代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我认为,简洁说来,这是中国人自己的问题。首先,中国人自己是否认同中国文化有值得走出去的东西。中国文化走出去,还不仅是什么茶文化、酒文化、美食、变脸等等。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须是高端的文化。西方文化被推向世界,人们认为它在价值观上是走得出去的软实力,是自由、民主、人权、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3.
郑锦霞 《人民论坛》2015,(8):207-209
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中,傅立叶构建了具有一定完整性的社会和谐理论。其核心观点主要有:情欲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根本;和谐社会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和谐社会需要劳动成为自由活动和享受;和谐社会需要人口平衡、男女平等和家庭和谐作为基础支撑。其和谐社会思想对当今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晴 《传承》2008,(5):50-53
整整的一个百年,中国人的穿衣着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长袍马褂到"西服东渐",从文革的一片灰白到改革开放的时尚个性;长长的一个百年,中国人的穿衣着装总算可以自由做主,不再听命或盲从于服饰制度、革命意志或他国时尚了。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解释中国和世界已经变得日益迫切,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的提出就是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要真正使具有话语创新意义的中国梦走向世界、走向社会,首先需要走向学理,需要中国梦与中国梦需要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来,通过对需要中国梦与中国梦需要的辩证把握,夯实中国梦的学理基础,从而促进中国梦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解释中国和世界已经变得日益迫切,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的提出就是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要真正使具有话语创新意义的中国梦走向世界、走向社会,首先需要走向学理,需要中国梦与中国梦需要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来,通过对需要中国梦与中国梦需要的辩证把握,能夯实中国梦的学理基础,从而促进中国梦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治思想史对于政治学学科发展与建设之贡献何在?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检视:中国人是在何种背景下进入政治议题的;中国人理解政治议题的方式是怎样的;中国人是怎样言说政治议题的;中国人是如何处理政治议题的;中国人是如何评估政治议题解决之效果的。  相似文献   

8.
百年前,无数仁人志士在孙中山等革命先贤的领导下,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建立富强、民主、自由的新中国拉开了序幕。从此,中国梦在数代中国人脑海中萦绕着,中国人要拥抱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9.
比较中西人性观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思想家主张性善,西方思想家主张性恶;中国人性观是感性的,西方人性观是理性的.比较的目的主要不在区分其优劣长短,关键在于搞清人性的真相是什么.找出中西方思想家在人性的言说中有哪些理念具有超越性价值.中西人性观的比较应从其动态的历史嬗变中通过性善性恶、感性理性、人的超越性这三个维度加以考量.中国的人性观建立在自然血缘和宗法人伦的社会土壤条件中,是在宗教、政治与哲学三位一体结构中言说;西方的人性观建立在神祗、契约、自由人伦的社会土壤条件上,是在神话、宗教、政治、哲学的社会结构中言说.西方把人性是什么的决定权留给理性和信仰,最后的裁决权在上帝;中国把人性的决定权交给人自己,是试图在人间建立精神王国.西方人认为,意志自由和创造力是从上帝那里获得,中国的儒释道则认为,从"天道"中同样能够获得生生不息的创化能力和内在超越的自由品格.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后,中国人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这对孪生姐妹,给中国带来了一派生机。可以这样说,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给每个中国公民提供了一个没有围墙的经济舞台和政治舞台,大家都可以平等地、自由地进去看戏和演戏。市场经济给人予经济自由,民主政治给人予政治平等。 自本期起,我刊酝酿已久的“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入世”在即,中国人该如何稳稳接住这柄“双刃剑”?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昨天告诉记者:“入世”后的过渡期非常关键。 厉以宁教授首先高兴地历数“入世”给百姓带来的种种好处:首先,中国“入世”以后,随着关税的降低,中国人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进口商品,满足生活需要;同时,由于出  相似文献   

12.
"南海航行自由"虽然不是南海问题的核心,但已产生一定的舆论和政治效应。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层面来认识:一是东盟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以及对中国南海政策的疑虑,在美国等区外大国的煽动下,以此为议题向中国施压;二是美国为了使其在我国南海专属经济区内的军事侦察活动合法化,曲解和滥用"航行自由"原则,并由此引起中国的反对和抗议。这两个层面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含义:前者是一个信任赤字问题;后者则是一个合法性问题,同时也是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由于性质及含义不同,需要用不同的政策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在国民小学的门口会看到一副对联:做个活活泼泼好学生,做个堂堂正正中国人!现在在台湾有些人竟然不承认是中国人,他们不承认是中国人的借口是:“中国“的涵义很模糊,所以“中国人“的涵义就更难说了!中国的涵义模糊吗?海峡两岸均属中国;中国人的涵义模糊吗?海  相似文献   

14.
李韬 《人民论坛》2024,(4):51-53
现代化最为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数字化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发展。数字社会视域下,需要进行一种适应性变革和调适,进一步释放数字生产力,夯实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数字可行能力建设,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提升数字文化力,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精神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5.
向前  彭运石 《求索》2013,(6):88-91
自由意志是西方伦理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既是一个哲学概念,又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近年来,心理学家开始尝试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探索自由意志的心理机制、影响及表达。尽管心理学无法证明核心意义上的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但是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需要自由意志的概念:人们的现实生活与心理治疗实践需要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最重要的是。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自由意志——承认“自由意志”.并将此作为现代中国人性论的核心内容.可以成为现代中国哲学人性论区别于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哲学的分水岭。但在此过程中,自由意志心理学面临诸多理论和现实的困境,因此,本文对自由意志心理学困境及其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中国人性论提供另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6.
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提出的背景、内涵,分析当代中国人的发展状况、条件,通过发展生产力、制度建设和教育等途径努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闫红军 《传承》2009,(17):32-33
我是一个企业家,但我更是一个中国人!我有一颗中国心,只要祖国需要,我随时可以为我的国家和民族赴汤蹈火!——霍英东霍英东先生是香港的超级富豪、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然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并非他超人的商业头脑和巨额的财富,而是他对祖国的挚爱!在各种场合中,霍先生不止一次地告诉人们:"我是一个企业家,但我更是一个中国人!我有一颗中国心,只要祖国需要,我随时可以为我的国家和民族赴汤蹈火!"  相似文献   

18.
崇尚"自由工作"的"飞特族"打破了很多中国人早已习惯的朝九晚五的工作生活模式。"飞特族"是Freeter的音译,是英文"自由"(free)与德文"劳工"(arbeiter)的组合字。Freeter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的工作方式,"飞特族"在西方一直非常流行,后来传到日本。  相似文献   

19.
新书架     
《乡音》2013,(6):45-45
《日子里的中国》作者:袁岳张军编著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本书对影响中国人生活质量的现存的许多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就其解决前景作了预判。全书围绕着"上紧发条的中国人""向上奋斗的中国人""等不及的中国人""拆除藩篱的中国人",还有"不离方圆的中国人""‘花’儿怒放的中国人""被网住的中国人"等话题,用翔实的数据、精辟的分析、生动的文字,勾勒了一串今日中国背后的足迹,梳理清楚了这段人们无暇思考的时光。这里的中国人,是真正的行走着的、具体的中国人,是你,是我,是我们的兄弟姐妹、父亲母亲。该书用真实的数据和生动的例证,重新表达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出洋谋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中国人迁移东南亚似乎可以分为三个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为第一时期;鸦片战争之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为第二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至现在为第三时期。 第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同化于当地。在这个时期里,中国人民和东南亚各国人民之间的迁徙较为自由,主要是中国人出于政治原因而逃难到东南亚各国。当时中国作为世界强大国家之一,拥有水平高于邻国的生产技术。中国人的到来,无疑对东南亚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如明朝末期,“义不臣清”的明将杨彦迪、陈上川率部下3000余人到越南避难,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