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吸毒人员人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品对人类的危害日益严重,深入研究吸毒人员的人格特征,对于有针对性地戒除吸毒人员的毒瘾、减少吸毒人数,从而从根本上减少毒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吸毒人员尝试毒品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两方面;吸毒人员的人格特征包括认识、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气质等几个方面的特征;吸毒人员人格矫治对策包括药物治疗、封闭治疗和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区吸毒人员不断增多,吸毒病疫在部分地方蔓延,为进一步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查禁和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挽救教育吸毒者,最近,我们采取调查问卷、查档案、个别谈话和听取管教干部的座谈等方式,对350名吸毒劳教人员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发出调查问卷350份,收回346份,回收率为98.86%;抽查了部分吸毒劳教人员档案,对6名女性、9名男性吸毒劳教人员进行了个别问话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和掌握了当前我区吸毒劳教人员的吸毒、  相似文献   

3.
所谓对吸毒人员收戒由“外循环”向“内循环”转变 ,就是由强制戒毒所将吸毒人员的收戒和劳动康复时间从 3至 6个月延长至 1年 ;扩大收戒吸毒人员的容量 ,一次性将本地吸毒人员全部收戒 ,做到社会面上无吸毒人员 ;实现把戒毒人员的生理脱瘾、心理矫正、劳动康复、自食其力作为禁吸禁毒工作这一系统工程的关键点来实施 ,以提高戒断巩固质量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4.
对吸毒人员的社会帮教,指的是依靠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那些有吸毒行为的人员尤其是青少年进行帮助教育,使他们改正前非,从思想上、心理上和生理上戒除毒瘾,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加强对吸毒人员的社会帮教是禁毒尤其是禁吸工作的重要措施,对于教育挽救吸毒人员,预防和减少吸毒人员对社会的各种危害,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与国际医学界对吸毒成瘾持"病态说"的观点不同,在我国怎样看待吸毒成瘾一直是个敏感而重要的的话题。1998公复[3号]文对吸毒成瘾采"行为说",规定只要有证据证明有吸毒行为就可认定吸毒成瘾。随着"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的戒毒方针在禁毒法中的确立,《吸毒成瘾认定办法》也从医学角度对吸毒成瘾进行了重新审视,实现了对吸毒成瘾"病态说"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吸毒是一种社会病,吸毒人员是一种客观存在,如何管控吸毒人员,是当下各国政府和社会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总体而言,吸毒人员持续增多,戒断效果不佳,而当下的管控模式呈现"以高危人群为标签的管控逻辑前提、以控制防范为目标的动态管控机制、以公安机关为主导的多元管控主体、以行政强制为主要的毒瘾戒断措施"的特点,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立足于吸毒人员是病人的身份定位以及吸毒人员回归社会之目标,应采取多种举措形成吸毒人员的社区管控模式。  相似文献   

7.
吸毒成瘾的标准,国际医学界持"病态说"的观点,但在中国适用的标准有着不凡的历程。公复[1998]3号文对吸毒成瘾采用"行为说"标准,规定只要有证据证明有吸毒行为就可认定为吸毒成瘾。随着"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的戒毒方针在《禁毒法》中的确立,《吸毒成瘾认定办法》也从医学角度对吸毒成瘾进行了重新审视,采纳了吸毒成瘾"病态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发现,女性强戒人员吸毒生涯大致经历如下:因对毒品成瘾性和吸毒危害性认识不足而尝试吸毒,大部分曾经主动中止吸毒,但往往因毒友诱惑或生活压力而复吸。为此,应根据其吸毒生涯各阶段的特点进行精准预防:在吸毒初始期进行指定性预防;在吸毒扩张期和维持期,对她们进行系统毒品预防教育;在中止期,对有自愿戒毒意愿的吸毒人员进行专业戒毒治疗;在复吸期,需多方干预及全社会共同支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北京吸毒问题日趋严重,对社会治安危害越来越大。为了加强对吸毒人员的管理,有效地预防和打击涉毒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地区稳定,从1998年6月份以来,我们陶然亭派出所在对辖区内吸毒人员进行深入摸底的基  相似文献   

10.
由于现实社会对吸毒行为查控力度的增强与虚拟社会网络的普及,网络立法的滞后和网络安全监管的薄弱,网络吸毒因其成本低、隐蔽性强、查处难度大等特点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1)活动,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其他犯罪问题,对我国现实和将来的国家安全形成了既成和潜在的威胁。"互联网+"时代应对日益严重的网络吸毒问题,应加强对吸毒人员的管控,预防潜在吸毒人员吸食毒品,建立网络吸毒的法律防控体系,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1.
毒品成瘾社会危害极大,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禁戒毒工作的深入开展,各戒毒机构非常重视对吸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正,普遍采用心理测量对吸毒人员心理行为进行评价,并为科学教育管理吸毒人员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策略。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工作存在较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12.
成都市1993年,全市共查获吸毒人员152名,1994年增至1376名,1995年达到1829人。随着吸毒人数的逐年增多,由吸毒引发的刑事犯罪案件也逐年上升,违法犯罪分子中吸毒人员比例加重。如何预防和控制吸毒,减少吸毒引发的刑事犯罪案件,是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市吸毒引发刑事犯罪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戒毒法律制度的完善必须以戒毒人员戒毒的行为逻辑为基础。研究发现,戒毒人员戒毒的行为有一个从非正式组织到正式组织戒毒的过程。在作为隐性吸毒人员的时期,他们大多会选择在非正式组织场域进行戒毒,而当从隐性吸毒人员转化成为显性吸毒人员之后,他们进入到社区戒毒和强制戒毒场域。而在作为隐性吸毒人员时,他们戒毒的方式有多种选择,其中,家庭戒毒是最主要的选择。文章以我国《戒毒条例》为依据,反思了现行戒毒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根据《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病残吸毒人员收治工作的意见》两份文件的要求,结合浙江省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运行现状,对浙江省病残吸毒人员收治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建设具有浙江特色的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病残吸毒人员收治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从近年来的戒毒实践看,理性-情绪疗法需要其他配套措施共同配合,才能起到良好的毒瘾矫治效果。1.在戒断反应期以药物治疗为主,催眠疗法为辅;2.运用引导法帮助吸毒人员逐步对积极健康的事物产生兴趣和依赖;3.针对吸毒人员的人格特征实施理性-情绪疗法;4.加强吸毒人员的后期巩固治疗。  相似文献   

16.
强制隔离戒毒性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我国基本国情来看,吸毒问题远远不能通过社会自发予以有效地解决,吸毒行为必须受到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的强制性戒毒法律制度的规制,以减少其社会危害.这种制度直接涉及国家禁毒行政部门对吸毒人员的行政管理关系,其中甚至包括相应行政机关对吸毒人员人身自由的限制或者剥夺,因此,从行政法角度对我国强制隔离戒毒进行制度层面的系统分析是符合相应的法理和立法宗旨的.  相似文献   

17.
从近年来的戒毒实践看,理性-情绪疗法需要其他配套措施共同配合,才能起到良好的毒瘾矫治效果。1.在戒断反应期以药物治疗为主,催眠疗法为辅;2.运用引导法帮助吸毒人员逐步对积极健康的事物产生兴趣和依赖;3.针对吸毒人员的人格特征实施理性-情绪疗法;4.加强吸毒人员的后期巩固治疗。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采集云南戒毒所内吸毒人员对艾滋干预的相关信息,提出对吸毒人群预防干预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9.
处在全国禁毒前沿的云南公安机关在总结 10多年来禁吸戒毒工作经验中由基层首创、并进行试点的基础上 ,走出了一条“外循环”转“内循环” ,实行劳动康复管理模式的禁吸戒毒工作新路子。自 2 0 0 1年全省推行对吸毒人员的收戒方式“外转内”以来 ,实践证明 :工作开展好的地方 ,通过全员收戒吸毒人员 ,实现社会面上无吸毒人员的目标 ,就能够遏制社会面上的毒品需求 ,有利于逐年减少吸毒人员 ,为创建“无毒县市”、“无毒乡镇”、“无毒社区”奠定良好的基础 ,促进整个禁毒斗争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
吸毒问题是困扰当今世界各国社会治安的普遍性问题。当前我国的吸毒问题呈现出吸毒人数迅速增长,从事非法或不正当职业的中青年男性吸毒突出,吸食新型毒品问题突出,居民区、宾馆吸毒突出及吸毒人员进行其他违法犯罪比例高等特点。不良诱惑是吸毒的直接动因,人格缺陷是吸毒的间接动因,不良人格是吸毒的内在动因。多渠道进行情景干预是预防吸毒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