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妥协的原则贯穿于协商民主的整个过程,妥协的精神构成了协商民主的基本精神。协商民主多元性、包容性、理性、平等性、公共性等特征,都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妥协精神。同时,协商民主需要相互尊重、促进表达、实现宽容、增进合作,这也是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形成最终民主决策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如何正确认识妥协精神在协商民主中的贯彻运用问题上,需要正确认识并把握妥协的目标,正确认识并把握妥协的底线,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原则和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妥协是现代民主政治所必需的精神气质,是建立在理性共识与合作基础上的。理性妥协能够以和平的方式化解矛盾冲突,有利于人本理念的确立和实践;能够促进政治信任与合作,有利于维持政治发展的稳定性;能够促进政治实践中共识性政治规则的形成,提高协商民主的效度。协商民主通达理性妥协之路需要重视妥协,构建妥协精神;建立政治信任,提高公信力;保持有原则的审慎,具备妥协理性。  相似文献   

3.
在协商民主中,要达成共识,必须遵守有序的规则,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用妥协精神来滋润。理性、妥协和有序是协商民主的三个重要元素和协商文化的内核,也是协商民主的重要理念,它们在协商民主中各自占有重要地位,而所发挥的作用正是协商文化功能价值的体现。要在人民政协实践中培育协商文化并用以滋润委员的履职活动。  相似文献   

4.
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20世纪后期兴起的协商民主在某些理念上具有相当程度的契合,在发展的道路上两者可以相互学习。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直接参与、自由平等、理性妥协等基本理念,针对人民政协政治协商中的一些制度性缺位,本文就完善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了政治协商法制化、协商参与面拓展化、协商主体平等化、协商过程程序化、协商保障信息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20世纪后期兴起的协商民主.在某些理念上具有相当程度的契合,在发展的道路上两者可以相互学习。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直接参与、自由平等、理性妥协等基本理念,针对人民政协政治协商中的某些制度性缺陷,本文就完善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了政治协商法制化、协商参与面拓展化、协商主体平等化、协商过程程序化、协商保障信息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政治妥协:社会冲突视阈中的公共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冲突是政治的源泉,妥协则是政治的灵魂。政治妥协是解决社会冲突、引导多元利益主体互利共存的基本政治策略和理性选择。在当前我国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积极培育公民政治妥协的理性意识,营造宽容和谐的人文精神,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在民主的基础上推进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可行性合作,更是化解社会冲突、推动社会实现多元一致所必须的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认为.在当代中国.发展政党协商民主有利于整合社会力量、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克服有限理性、强化政治监督;发展政党协商民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责任性,坚持长期协商、平等协商、宽容互信:发展政党协商民主必须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持民主党派的组织特色,保证民主党派有职有权。中共应该积极主动.广交朋友.为政党协商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作为古老的决策规则,一直作用于人类的政治文明。近代以来,人们在民主政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多数原则同样具有内在的缺陷而会陷入实行的困境。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实践可以使多数决策原则得到救济而走出困境:保护少数人的权利,完善宪法规则体系;合理配置政治资源,消除“多数”与“少数”的累积性不平等;构建开放的政治决策体制,形塑协商民主的政治决策模式,营造妥协-宽容的政治文化氛围,促进“多数”与“少数”的合作。  相似文献   

9.
民主党派通过政治话语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和多元治理结构,其话语协商的一个重要面向是对公共权利议题的讨论。哈贝马斯的"话语政治"理论所强调的主体间性、交往理性、程序性、协商、平等、宽容与包容等公民意识,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民主政治模式提供了新路径。党际协商要积极发挥自身的话语力量,努力提升参政议政话语质量,发挥多党合作的制度优势,持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让协商民主在中国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会稳定是政治生活的价值追求和现实需要。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政治实践所采取过的全部政体中,只有民主政治较好地实现了社会稳定。究其原因,民主政治所内含的信任、妥协、宽容和法治理念以及在此理念基础上建构的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机制、权力更替机制、冲突调控机制、协商谈判机制和社会资本增量等民主机制为其实现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提供了价值基石与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1.
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是西方政治学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其兴起与发展是对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及其缺陷的回应,是为了弥补选举民主及其多数决策原则的不足.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的决策体制或理性的决策形式,每个公民都能平等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倾听别人的观点,包括对道德问题提供协商的空间,在理性的讨论和协商中做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决策.  相似文献   

12.
立法协商是将协商民主精神贯彻到立法程序之中的活动和过程,是促进立法民主化、科学化的有效机制。早期的协商民主倡导者过于简单化地把理性协商和妥协交易视为二分对立的两造,忽略了两造之间也可能有其他合理的决策形式。为此,沃伦和曼斯布里奇提出"审慎的协商"理论,并对其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严密论证,其观点不无借鉴之处。在当前中国的立法过程中,要促进审慎的协商,应坚持和推行如下制度和实践:立法机关组织的内部闭门协商、立法者之间及其与政协委员的反复互动、立法者与专家学者的互动协商等。  相似文献   

13.
社会稳定是政治生活的价值追求和现实需要。然而,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政治实践所采取过的全部政体中,民主政治较好地实现了社会稳定。究其原因,民主政治所内含的信任、妥协、宽容和法治理念以及在此理念基础上建构的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机制、权力更替机制、冲突调控机制、协商谈判机制和社会资本增量机制等为其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提供了价值基石与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4.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都致力于实现公众理性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当代中国的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奉行人民民主的政治原则和民主集中的组织原则,在广泛和深入体现民意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建构和运行具体体制和操作规范,努力实现和稳步推进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协调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在全面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上丰富民主的现代经验、培育公民个体和人民整体的政治理性,并以此凝聚人民的政治意志、逐渐祛除传统社会所固有的政治上的消极和任性。  相似文献   

15.
协商民主:民主党派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商性民主是民主发展的第三种模式,它适应了权力社会化和多元化的现实需要。和谐社会首先表现为政治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整合社会各阶层力量,通过平等、协商、妥协的机制,化解政治冲突。各民主党派实现从政治协商到协商民主的转变,利用协商民主的制度特性,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虽然协商民主号称是民主理论的"协商转向",但是协商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面临着诸多限制。协商民主强调以共同善为依据达成共识,但是共同善常常无法达到;协商民主强调以理性对话为主,但是参与者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即使能够完全按照理性来进行协商,也未必能够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协商民主主张由一般民众在公开、透明、平等的情况下进行讨论,但来自政治精英、经济优势阶级、专家学者、媒体的政治操弄始终无法避免。由于这些限制,协商民主无法替代代议民主,它的价值在于培养公民的共和精神和包容、参与、平等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7.
带有选举至上主义特征的西方传统政党政治,并未给予弱势群体的正义问题以足够关注。正在兴起的协商民主通过拓展民主参与的包容性,以及要求福利国家俯身对话,而更为积极地正视弱势群体问题。然而,后现代主义并不满足于协商民主的这些进步,而将批评的矛头指向协商民主所内含的协商共识原则和理性审议原则。宪政社群主义和协商至善主义的结合,可以为弱势群体的正义问题提供更加合理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8.
协商民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商民主是民主发展的第三种模式,它适应了权力社会化和多元化的现实需要。和谐社会首先表现为政治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整合社会各阶层力量,通过平等、协商、妥协的机制,化解政治冲突。各民主党派实现从政治协商到协商民主的转变,利用协商民主的制度特性,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协商式民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主理论的新潮流。该理论以其趋近民主的核心而受到理论界的重视。协商式民主具有包容、平等、理性等内涵与特质,具有成为中国政治转型时期的理性的民主实践模式的选择优势。温州民间行业组织的选举实践体现了协商式民主的特性,为中国的民主进程提供了某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中,协商民主与社会治理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但由于在协商民主的认识上存在不足以及受政治——行政二分原则的影响,两者在具体实践中仅是貌合神离的"贴合"。因此,需要从作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的视角来认识协商民主,将协商民主回归生活,创造一种开放性的、积极主动并理性参与的、相互合作并彼此负责任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协商民主与作为一个重要生活内容的社会治理的耦合。针对现实中社会治理在认知、态度和意识上存在的问题,需要发挥协商民主作为新型生活方式的实在价值,通过提倡理性表达,增进社会治理的有序性;通过引导自我反思,增加社会治理的包容性;通过推进参与合作,增强社会治理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