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包括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当中,有三对基本矛盾:一是人与自我的矛盾,二是人与他人乃至社会的矛盾,三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构建和谐人生环境,协调好自我身心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可以使我们对人进行类型划分,并理解社交相互沟通的意义。刻板印象是一种最常见的认知结构类型,它影响我们同其他人相互沟通的方式。当遇见陌生人时,我们可以将他(她)归为某一群体的成员,然后依据我们对那个群体其他成员的经验形成我们的估量。刻板印象和社会认知的其它形式可能是有益的,或者是有害的,然而它们却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人类对于分类  相似文献   

3.
内观疗法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回顾和检讨内观者自己过往的所作所为,进行自我洞察、自我分析,以纠正自己的不良态度,改善自己的人格特征,使内观者在内观的过程中产生健康人应有的做了错事后的罪恶感、羞耻感,通过内观者对自我形象和他人形象进行调整,提高与他人的共鸣、协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其与罪犯改造高度的适切性,决定着将其引入罪犯改造必将带来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人的价值构成 ,从层次看 ,具有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和全人类价值 ;从向度看 ,具有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人的价值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对于二者的关系 ,学术界鲜见讨论 ,在哲学教学中也未能充分展开 ,因此 ,本文拟对此略陈管见。人的社会价值是指处于价值客体地位的人以自己的活动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意义关系 ;人的自我价值是指人的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 ,即客体自我对主体自我的意义。由于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同寓一体 ,只是向度不同 ,前者指向他人和社会 ,后者指向自身 ,因此人们通常认为二者是完全统一的 ,即人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个体系中,人与社会关系问题占据了突出位置,其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历史转型期,社会矛盾突出,在某些方面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脱节,甚至产生了对抗与对立.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具有暂时性和阶段性特征,发展过程中人的自我异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人自我作用于自身时,这种主客体的对象化活动间接地作用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在实践活动中,只有实现自我主客体博弈关系的内在的扬弃,才能克服人的自我异化,以此来改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6.
自我效能感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较高的效能期望使人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决定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坚持性及情绪反应等各方面.  相似文献   

7.
随着西方人性解放的思潮涌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性自由,与此同时婚姻中第三人也越来越多的出现。第三人与配偶一方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严重侵犯了另一方配偶的配偶权,影响了他人婚姻家庭关系,导致他人婚姻家庭关系的瓦解,然而当下我国法律并未对配偶权以及这种侵权行为加以规定,使受害方配偶无从依据法律规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了维护社会家庭关系的稳定,配偶权的规定以及第三人侵害他人婚姻家庭关系的侵权行为应当纳入法律规制范围的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Ⅰ)和客体我(Me),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如同意识表现为知、情、意的统一一样,自我意识包含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过程。其中自我认识(如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等)是自我意识的核心,是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基础,决定着自我体验的主导心境以及自我控制的主要内容。自我体验(如自尊、自卑、自负等)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对评价结果是否符合自我的需要、期望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它强化着自我认识,决定自我控  相似文献   

9.
论语有云:质直好义,察言观色,夫达也者。在现今组织的劳动过程中,察言观色的潜质能否促进情绪劳动绩效呢?本研究以基层公务员为研究对象,在319份有效样本的基础上,运用多群组路径分析等方法,对他人情绪识别能力与情绪劳动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且检验了情绪展现规则和性别因素对上述关系的双重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他人情绪识别能力与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都具有显著正相关;(2)情绪展现规则在他人情绪识别能力与表层扮演的关系中起到了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但对他人情绪识别与深层扮演没有产生调节效应;(3)性别变量没有对情绪展现规则的调节效应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实践与自由在马克思实践哲学中是相互阐释的,所以人的自由只能存在于人的现实生活的此岸世界中,我们也只能从人的具体现实生存中探求人的自由,超越外在障碍,能动地自我实现、自我决定、自我创造,从而形成与自然、社会、历史规律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以自编《诚信评价民族问卷》为研究工具,调查人们在对他人的诚信度进行评价时是否存在民族偏见,得出:(1)人们在对他人的诚信度进行评价时,不存在民族偏见;(2)人们在对具有负性品质(与诚信无关)的人的诚信度进行评价时,女性更倾向于把对象评价为不诚信的人。  相似文献   

12.
(一) 因果关系是客观世界联系的一种独立的形式,它的特征就是两种现象间存在着产生与被产生的关系。这种产生与被产生的关系,决定了原因与结果在时间上具有先后继承性。刑事侦察研究的犯罪因果关系除了具有这个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由果导因,确定形成某一事实或现象的原因,目的是判明案件的具体事实情节或评判犯罪分子的作案动因与作案条件,以此作为推导案件侦察的方向和范围。目前刑侦理论和实践界的同志都有较为一致的看法:在对杀人案件的侦察中,关键是要确立加害者与被加害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实质上就是加害者与被加害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在相互对  相似文献   

13.
第一项错误:在了解之前,急于提出建议。在告诉别人如何做之前,应建立谅解关系。影响他人的关键,在于了解他人。除非了解一个人及他的特殊情况与感受,否则无法给予适当的建议。因为他会想:“除非你也接受我的影响力,否则我将不会接受你的影响力。”解决的处方是:认同他人的感情。试着了解他人,再试着让人了解。  相似文献   

14.
演讲是一门表演性很强的语言艺术,演讲者其实就是一个进人艺术表演的角色。他的言谈举止之美固然会给听众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而他的服饰打扮之美也同样会给听众以愉悦感,甚至这种愉悦感比之其它感受来得更直接,更迅速,往往会使听众形成对演讲者的最初印象,而演讲者在听众心目中的最初美好印象,往往是其演讲成功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对服饰共同的美学要求是:“林体、人时、从俗。”所谓“称体”,就是追求服饰与人体的比例协调和谐,使服饰的色彩、式样、比例等均适合人体本身的尺度要求,从而把服饰与人体融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称…  相似文献   

15.
你给别人的印象究竟如何?这责任不在别人而在于你自己。我们所给予别人的印象和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等量的。 就自我评价而言,耶马松曾说:“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能获得他所应该获得的。”  相似文献   

16.
自我意象就是个体对“我是什么样的人、能干什么事”的评价和认知。一个人的童年早期经验、经历、自尊程度、他人投射、重要生活事件、生活环境等对自我意象的形成和塑造有密不可分的影响。而自我意象决定着个体只会表现出与这个认知高度吻合的思维方式、情绪情感以及行为模式等,可被视为一个自动化的系统。在系列犯罪案件中,作案人的犯罪心理常表现出思维定势,其行为特征表现出稳定性、规律性。对作案目标、作案地点、作案手段和作案时间的选择是系列犯罪案件作案人行为特征的重要指标。因此可以将自我意象引入至系列犯罪行为的分析中,并通过国内外两则系列谋杀犯罪案件,呈现出对犯罪行为分析的另一类崭新视角——即从个体早年就业已产生的自我意象角度研究系列犯罪行为,辅助执法人员梳理犯罪动机。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道德的异化即是道德的发展,而这种异化是由于私有财产的出现。私有财产使母系社会进入到父系社会,也使道德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为人与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以私有财产为中介的异化关系。异化发展的结果是对异化的扬弃,当私有财产被扬弃时,道德也将回归.回归就是道德的终结。  相似文献   

18.
自我意象就是个体对"我是什么样的人、能干什么事"的评价和认知。一个人的童年早期经验、经历、自尊程度、他人投射、重要生活事件、生活环境等对自我意象的形成和塑造有密不可分的影响。而自我意象决定着个体只会表现出与这个认知高度吻合的思维方式、情绪情感以及行为模式等,可被视为一个自动化的系统。在系列犯罪案件中,作案人的犯罪心理常表现出思维定势,其行为特征表现出稳定性、规律性。对作案目标、作案地点、作案手段和作案时间的选择是系列犯罪案件作案人行为特征的重要指标。因此可以将自我意象引入至系列犯罪行为的分析中,并通过国内外两则系列谋杀犯罪案件,呈现出对犯罪行为分析的另一类崭新视角——即从个体早年就业已产生的自我意象角度研究系列犯罪行为,辅助执法人员梳理犯罪动机。  相似文献   

19.
时尚消费观是指大众为获得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而产生的对他人消费行为追随与模仿的价值取向.首先,本文回顾了从社会学、传播学、符号学以及伦理学角度关于时尚消费观的相关研究;其次,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时尚消费观的自我与社会形成机理:个体化促使消费者通过时尚消费构建、表达、提升自我,从而满足消费者自我认同,形成了时尚消费的内部动力,而社会化过程则促使消费者接纳他人的信息影响与规范影响,从而满足消费者社会认同,构成了实现时尚消费的外部推力;本文最后指出,个体的时尚消费观最终会反作用于社会文化,只有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以一种重存在方式体验商品价值,才能创建良好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20.
道德沉默行为是指在处理个人与他人或者社会关系时,既没有有利于他人或社会的、也没有加害于他人或社会的道德行为。这种行为具有鲜明的无作为性、自利性和滑动性。它具有较为可怕的社会危害。因此,要对其进行深刻思考和分析,并对其作出积极的引导,使道德沉默行为逐渐转化为道德高尚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