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已成为党和政府与美西方反华势力、达赖集团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特殊战场”,党和国家对网络舆情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命题。涉藏网络舆情治理既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内容,又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息息相关。通过对涉藏网络舆情在新时代呈现出的“三个突破”新特征及其影响的分析,从转变治理理念、健全治理机制和提高宣传引导水平三方面提出新时代涉藏网络舆情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网络亚文化是我国网络文化的重要形态之一,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网络文化生态的健康与否。以“表情包文化”“丧文化”“饭圈文化”为代表的网络亚文化,在其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泛娱乐化、价值虚无主义以及消费主义等不良倾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加强网络亚文化景观不良倾向治理,需要多措并举:一是加强思想引领,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二是多主体协同,打造网络亚文化治理共同体,形成治理合力;三是手段革新,从冲突管理到协调治理,实现文化破壁。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网上消费、网络信贷、网络财富管理等新兴互联网金融业态不断涌现。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典型的互联网现代信息科技正对传统金融领域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在这种趋势下,形成了一个既不同于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体制,称之为“互联网金融模式”(InternetFinanceModel)。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  相似文献   

4.
网络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要求是实现政府和社会多元主体公共参与,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实现自我维护、自我管理。从传统的网络监管到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网络治理,可以有多种思路,从提高决策科学性,增强政府治理能力的角度看,可以考虑建立三种机制实现网络治理,即“政府-网民”应答互动机制、“政府-民间”第三方参与的网络舆情分析机制、“评估-纠错-问责”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5.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它以互联网为背景,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偏差性和蝴蝶效应等特点。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契机,也极大地挑战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思维方式和应对效率。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政府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与事件信息公开是否及时、真实、准确有关。因此,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应主要围绕网络事件信息发布而展开。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网络在给百姓带来了便捷高效的工作生活环境,资源的快速共享,信息的及时沟通,并为百姓的政治参与、社会监督提供了渠道,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其领域也出现了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垃圾短信泛滥成灾和网络身份虚假信息普遍等现象。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要求的重要举措,顺应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合乎民意,顺乎民心,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信息分化与网络政治参与的非均衡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开启了向信息网络社会转型的进程。与此同时伴生出一种新的社会分化—信息分化,这对我国网络政治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直接导致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边缘化人群。通过对信息分化的原因分析,提出应对措施以消解网络政治参与中的非均衡性。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络的普及应用和快速发展,促成了依托于网络空间的网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网络社会治理,既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理论层面对互联网治理、网络治理、电子治理及虚拟社会管理、虚拟社会建设、网络社会管理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辨析,并就网络社会治理的基本意涵作较为完整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舆情就是警情,互联网涉警舆情信息传播的虚拟性、高效性、互动性、全球性以及“涉警”的敏感话题一再使其成为滋生大量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技术、市场调控、政策治理和道德等立体综合治理已经构成国际社会治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架构,法律治理则更是首当其冲.加强公安部门互联网涉警舆情的法律基础理论研究,严格依照现有法律,重视私权保障,完善涉警舆情信息传播治理制度是法律治理互联网涉警舆情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从新媒体的角度,从网络舆论的角度来讲,实际上形成了社会改革自下而上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当中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今天看互联网对中国的变化,最大是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进而对中国社会的结构、中国社会整个发展的权利结构安排,权利结构的关系链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里在今天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具体来讲是阶层的变化,多是价值多元、利益多元的状态,公民民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转型期产生大量的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尽管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各不相同,但矛头基本上都指向了政府,这从侧面反映出政府在网络舆情突发敏感事件的治理上存在明显缺陷。因此,政府从各个方面来优化自身的治理策略,是有效预防和处置网络舆情的当务之急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网络社会越来越体现出“风险社会”理论的特点,一个偶然事件将导致网络社会处于失序的风险之中。在此背景之下,公安机关需要规范网络参与者法律责任的自我定位与自律遵从,采用“必要多样性”治理思维,提高模块化、适应性、协调性、舆情化的网络执法能力。同时,降低网络社会风险问题的发生,就需要权威信息的引导力,公安机关的事件调查是权威信息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可以引入“第三方警务”对反权威信息进行整治。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互联网对社会关系影响的研究正在成为学术热点。早期一些学者争论这种行为领域是否能够产生一种通常意义上的持续的人际关系;其次争论的是这种关系是“疏离”还是“延伸”了日常人际关系;以及对关于网络互动所支持的关系属性的研究。系列研究表明,网络互动可以产生具有高度信任、互惠和广泛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并不必然“疏离”或“延伸”日常关系,其对后者的影响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网络互动倾向于形成弱纽带,但不排斥强纽带的产生。进一步研究可以关注:借助于电脑网络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些社会网络的属性和结构、对社会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4.
韩晓辉 《工会论坛》2011,(5):172-17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文化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强,已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网络文化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有害及低俗信息屡禁不绝、网络监管手段不足、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必须从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林喜庆在《网络发展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一文(载《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中指出,网络恐怖主义是“网络”与“恐怖主义”的结合。互联网在发展的同时,也成了恐怖分子新的武器和新的攻击对象。“网络恐怖主义”,也有人称之为“虚拟恐怖主义’’或“信息恐怖主义”。目前对网络恐怖主义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危机不断爆发,网络问责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网络问责提高了公民的参与性,促进公民意识的成长,也有助“以人为本”行政文化的形成,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渠道。网络问责对政府公开自己的行为和信息,主动接受网民的监督和审查,实现“阳光行政”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凯林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3,(3):106-113+123+128
短视频平台中的网络暴力对网络舆论环境和社会道德共识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网络暴力治理存在着入罪标准界定分歧等治理问题。本研究以大众心理理论和数字治理为基础,分析短视频平台中的群体极化,认为网络暴力在短视频平台基本符合“谣言-信息茧房-道德审判”的生成路径。在谣言繁衍上,网络暴力在短视频平台的新形态表现为恶意引导的视频内容和恶意揣测的评论内容;在信息茧房上,网络暴力在短视频平台的新形态表现为受“信息茧房”的技术陷阱和“流量驱动”的价值导向的影响;在群体极化上,法制约束缺位的道德审判和伦理约束缺乏的情绪宣泄是群体极化出现在短视频平台的重要原因。基于此,短视频平台中网络暴力的治理策略应包括均衡言论自由与寒蝉效应、优化算法推荐与流量限制以及健全法制约束与伦理管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谣言迅速传播,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动摇国家政权的重要诱因。只有在借鉴发达国家治理网络谣言的经验,结合本国国情,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建设;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透明度、真实性;完善网站行业自律制度,发挥谣言过滤器的功能;加强道德教育,提高网民对网络谣言的理性判断,从而有效提升治理网络谣言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我国的行政生态环境,在给我国政府治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网络时代的政府治理必须全面审视互联网下的我国行政生态变迁,打通网络民意与政治系统的制度通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再造”政府组织结构,完善信息传导机制,实现信息表达、回应、反馈的统一,创新对互联网的治理。  相似文献   

20.
从2004年7月起,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打击淫秽网站的专项斗争。网络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的犯罪,俗祢“网络贩黄”,是近年来通过互联网实施的破坏社会人伦传统和性道德风尚,特别是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健康的犯罪。对此类犯罪的治理,应采取严厉打击淫秽网站、加强相应的道德引导和法专制教育、切实加强网络管理与监控、切断非法利益生成链条等综合性治理时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