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激励功能是法律制度的主要功能之一。对于该主题的探索有助于深入研究并建立激发活力和创造力的法律机制,实现科学立法。在探索法律制度激励功能的进程中,存在经济学与心理学两条不同的学科进路与基本模型,结合这两种进路和模型,产生了学术研究上不同的理论进路。立足于法学的学科特点,总结并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模式被提出来,用以全面展现法律制度激励功能的完整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2.
3.
法律的行为激励功能论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法律功能, 必须关注法律对行为的调控问题。法律的种种功能,指引、教育也罢, 预测、评价、强制也好, 归结起来, 就是对行为的激励功能。本文分别探讨了法律的外附激励功能、内滋激励功能、公平激励功能、期望激励功能、挫折激励功能, 并对法律激励功能的实现机制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由于特殊的历史际遇,近百年来,中国的法律文化传统几被彻底抛弃了。当代中国法律体系、法制机构、法学话语体系与西方国家几乎雷同;中国自古以来的法律话语体系几乎完全消失了。全盘否定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理论,全盘否定古代中国的法制经验是错误的。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中一个重要而又长期未受应有关注的特点便是重视法律激励,而古代西方各国的法律中却鲜有奖赏激励的法条规定。近代欧美国家的发展曾得益于用法律来激励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法律手段激励知识创新,能够大大激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全面地回应当代社会治理的要求,不仅要求政治家们自觉地运用法律激励手段治理国家,还有待法史学界、法理学界总结法治发展的经验,加强激励法学研究,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宏大工程。 相似文献
5.
法律与行为选择:法律激励及其发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法治是有成本的,如何降低法治成本,应该是法学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可以预设,如果建立一种内在自觉的而非外部强制的“知法——守法”的机制,就可以大幅度降低法治成本。那么,有这种机制吗?本文从法律对人们行为选择的影响切入,论及法律的威慑机制、需求机制、公平机制和期望机制,为揭示法律与行为的内在关联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法律制度激励功能的理论解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激励功能是现代法律制度的主要功能之一。对于该主题的探索有助于深入研究并建立激发活力和创造力的法律机制,实现科学立法。在探索法律制度激励功能的过程中,以多学科的激励概念为基础,产生了管理学与经济学两条论证思路与理论模型。然而,现有的研究成果在论证方式及解释力上尚有不足,为此,我们有必要综合了解激励理论的多学科资源,并从中提炼出构造法律制度激励功能完整理论体系的统一框架。 相似文献
7.
创业板上市公司纷纷选择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作为其为高管准备的"金手铐"。但由于内部控制和外部约束的缺失,股权激励在带来较多正面效应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因此,厘清股权激励的规制缺漏,强化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法律规制,将使得股权激励能真正地推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变革,满足其创新发展的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8.
9.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市场环境和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激励制度的经济价值在于通过企业内部的契约安排,使经营管理者成为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者,进而改变企业的所有权结构,促使经营管理者为达成企业股东的利益目标而采取行动。在现实环境中,实现股权激励制度的经济价值还必须依靠法律的制约和市场竞争的制约。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激励过度问题反映出了我国在法律保障和市场建设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11.
由于参与法律活动的人的角色不同,因而其法律推理的目的、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作为私权捍卫者的律师应当竭力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作为制度权威言说者的法官有责任作出正当的裁判,承担教学和学术角色的法学教授则应成为法律智慧的启发者和学术知识的增量扩充者。不同角色主体的参与、争辩、对话,是聚向善治的生命活水和智慧溪流。 相似文献
12.
拥有较为完备的能源立法是促进可持续发展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制度基础。虽然就法律表现形式而言,我国的能源立法已初具规模,但就其内在逻辑关联与制度构建而言,仍有诸多问题有待厘清,因此制定一部统领整个能源法域的基本法已迫在眉睫。我国能源法应当在"通则式"、"政策式"和"法典式"为代表的三种国外能源基本法的立法模式中做出选择并应建立起包括能源规划、管理体制、市场监管、科技创新等制度在内的核心制度群落。 相似文献
13.
法人分类模式有"职能主义"和"结构主义"之别,《民法通则》采"职能主义法人分类模式",根据法人在国家构想的社会整体结构中担当的职能,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这种分类模式渊源于我国法人制度立法的问题意识、立法之时面对的具体问题以及法律科学的发展水平,无法实现其意欲的分类目的,不能解决法人制度真正面对的问题,也无法为法人制度立法提供有效支架。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回归"结构主义法人分类模式",并以其为主轴设计民法中关于法人制度的规则。 相似文献
14.
Yongliu Zheng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2007,2(4):518-537
Legal decisions are results of the use of law, which includes the application of law and the finding of law, but mainly referring
to the latter. In the application of law, facts match norms, and thus legal decisions could be obtained directly through deduction
thereof, which is called the deduction mode. However, in the finding of law, since facts are not symmetric to norms, before
making judgment through deduction, facts and norms shall be equalized. That is to say, facts shall be generalized and then
upgraded to the provisions, while norms shall be concrete and downwards to specific cases, conducting for spiral upwards,
which is called equalization mode.
Zheng Yongliu, professor at the Institute of Legal Philosophy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lso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University of Saarland in Germany (till 1996), and a guest professor at Jilin University (since 1998), whose
research is focusing on legal philosophy, particularly on the legal methods as well as law and society. Prof. Zheng once published
4 books, i.e., The Orientation of Rural Law in Contemporary China (1991), The Farmers’ Legal Awaren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Law (1993), Das Wirtschaftsrecht Chinas (1997) and The Rule of Law: the British and German Origi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Its Practices in China (2002). In his published articles, the follows are most dear to his heart: What is Legal
Philosophy (1998),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Rechtsstaat” in Germany (2000), the Legal Hermeneutic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2002), Academic Freedom and Its Enemies (2004), Pluralistische Ordnungen im chinesischen Wirtschaftswandel
(German, 2006). 相似文献
15.
中外刑法中有"立法定性、司法定量"和"立法既定性又定量"两种犯罪定量模式,两者各有利弊.但传统的法文化与现实法体系的冲突注定了在我国刑法典中对犯罪进行"立法定量"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只有将"立法定量"与"司法定量"协调统一起来,犯罪定量才会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法律意识现代化之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是世界不同国家在法律意识现代化过程中解决传统与现代、本国传统与外来化影响的关系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范式特征,是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民族特色问题,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划分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模式固然要依据一定的标准,但各种不同角度的模式划分具有兼容性,从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来看,它可以分为传统变异型,传统与现代断裂型、法律意识体系重构型;从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动力来看,它可以分为内发型、外发型、混合型。 相似文献
17.
城市社区治理是我国社会基层治理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离不开硬法与软法合力的作用。我国软法理论与实践起步较晚,软法在基层治理中独特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释放。充分认识软法的内涵、特征及相关理论基础,重新评估软法在基层自治中的特殊作用即完善社区治理法律体系、弥补社区治理硬法不足、有效保障社区自治实现。针对我国目前城市社区治理软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健全软法规范体系、协调软法与硬法关系、强化软法实施保障机制等建议,从而充分发挥软法在城市社区治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已实施18年,其立法理念和价值取向已明显落后于当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践。在《环境保护法》修改过程中,应当对立法目的、立法模式、制度体系等基本问题重新进行定位,使修改后的《环境保护法》符合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社会实际,顺应环境法发展的国际趋势。 相似文献
19.
拯救法治——法律方法对法治的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胜强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11(2):9-16
法治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在于,法治建设要求把法律付诸实施,这会暴露出法律的不足,使法律的权威受到挑战,出现法律信仰的危机,反而不利于法治建设。通过法律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树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促进法律信仰的形成,因而法律方法是对法治的拯救。在当前中国的法治建设中,法律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解决既要维护法律的安定性又要使法律适应社会变革的矛盾,并在维护现有体制的前提下增进司法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Selection and Incentives in the Electoral Security‐Constituency Communication Relationship
下载免费PDF全文

Zachary Peskowitz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2018,43(2):275-304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election and incentives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how elections structure politicians’ behavior. I investigate the relative magnitudes of these two effects in the context of US House members’ constituency communication.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research, I find that there is a negative cross‐se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oral security and the intensity of constituency communication. The negative relationship holds in a panel‐data setting where only within‐legislator variation in electoral security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effect of electoral security on legislator behavior. Due to the likely presence of myopic voters, the impact of electoral security increases as the election approaches. Point estimates suggest that the total effect is almost entirely driven by incentives, and I am able to rejec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incentive effect is zero at conventional levels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