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像权作为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在我国已被确认。1986年2月4日,我国颁布的《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这是我国对公民肖像权保护的基本原则。由于我国对肖像权的法律保护起步较晚,《民法通则》颁布前,滥用他人肖像的情况较为盛行。如广告设计、照像、理发等行业,画册、厨窗装潢乃至商标等,随意使用他人肖像的现象屡见不鲜。《民法通则》施行后,人民法院审理的肖像权案大致经历了二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肖像,肖像权作为一项公民人格权理应得到法律全面的保护。然而,从我国的现行立法及司法实践情况来看,对公民肖像权的保护并不完备。本文拟针对肖像权及其法律保护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促进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略尽薄力。一、肖像及肖像权的法律界定所谓肖像是公民以面部为中心的形态在物质载体上的再现。由于它是肖像权的客体,所以对肖像的界定关系到肖像权保护范围的大小。为了准确全面地保护肖像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肖像的法律特征:第一、肖像直接来源于特定的人,具有一定的可识…  相似文献   

3.
姚明肖像权纠纷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的肖像权属于个人享有 ,集体是没有集体肖像权的。集体肖像作为商业用途时 ,应分别取得集体肖像中每个个体肖像权人的同意。行政规定与现行法律不一致 ,基于上述规定的“再授权性质”的合同则有可能是无效合同 ,它不因当事人的同意或默认而生效。即使本人签约同意相关部门使用其肖像权 ,并不等于他允许相关部门“再授权”他人使用。尊重权利人的权利最好的方法 ,就是运动队和运动员之间签订部分转让肖像权的协议 ,从而推动中国体育产业领域的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民法通则》赋予公民以肖像权,《著作权法》赋予肖像作品的作者以著作权,两者在行使权利过程中往往要发生交叉和冲突,本文阐述了肖像权和肖像作品著作权交叉和冲突的主要情形,并提出了如何适用法律的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法典规定肖像权的侵权构成一向要求必须“以营利为目的”,但“以营利为目的”使许多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如侮辱性使用他人肖像)无法受到惩处,不能全面的保护公民的肖像权。故本文认为“以营利为目的”不应做为肖像权侵权构成的必要要件。肖像权只能由肖像权人享有,未经本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肖像,无论是否营利,均可认定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肖像侵权纠纷呈急剧上升趋势,尤其是新闻侵害肖像权因新闻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而使得肖像权人的权利受到极大侵害。2003年5月23日姚明诉可口可乐公司侵犯其肖像权案曾引发出集体肖像权的有无之争,2004年11月21日《精品购物指南》出版的报纸头版刊登刘翔的大幅图片,并配有中友百货的广告,并由此引发出刘翔诉中友百货侵害肖像权案。凡此种种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也反映出我国法律在这一领域的有待完善。现通过对肖像和肖像权的历史考察来对新闻侵害肖像权的构成要件和难点问题进行逐一探讨。一、有关肖像和肖像…  相似文献   

7.
公民法律解释的动议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性权利,赋予公民此项权利有利于扩大公民民主参与性,有利于为公民权利提供另一种新的救济手段,也有利于法律的进一步完善。但现行法律中缺乏对该权利的具体规定,应在《立法法》及相关的法律中明确赋予公民法律解释的动议权,并建立健全公民启动法律解释的程序规则。  相似文献   

8.
当肖像权与肖像作品的著作权发生冲突时,如何解决以及如何协调我国法律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仍属于法律上的空白。著作权与肖像权冲突有历史原因,也有根本原因;著作权与肖像权冲突的类型多样,理论上争论颇多。我国《著作权法》对于委托作品,采取了与英国《著作权法》(1988年)基本相似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肖像权与肖像作品著作权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肖像侵权若干法律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像权是公民专有的民事权利,构成侵权须具备三个要件一是有使用肖像的行为;二是未经肖像权人的同意;三是无阻却违法事由,使用集体肖像构成侵权应视行为人故意的指向,区别对待,加以认定.  相似文献   

10.
对因证据不足而作出的不起诉决定涉及的赔偿案件是否应该赔偿的问题 ,由于法律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司法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根据我国《刑诉法》第 12条的规定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 ,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第 162条第 3款规定 ,“证据不足 ,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 ,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既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 ,那就是无罪 ,无罪就应该赔偿。对于这种规点 ,笔者不敢苟同 ,理由是 :1、我国《国家赔偿法》立法的指导思想是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对肖像权的法律保护,世界各国主要有人格权法和著作权法两种立法模式。著作权人在职业范围内合理使用他人肖像不构成侵权,但以营利为目的不应成为肖像权侵权的必要条件。著作权的行使不能以牺牲他人的肖像利益为前提,在著作权人转让其带有他人肖像权的作品时,应事先征得肖像权人的同意。否则,只要权利人在行使著作权时超出了对肖像权人利益的合理注意程度,就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人格权立法的论争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民法通则》颁行以来,人身权第一次获得了民法的确认和保护。然而,这种保护是非常不完善的。迄至现在,人格权立法,乃至编纂系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成为21世纪初,中国法律法学界的盛事。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有关人格权的论争极多,这一方面使人扑朔迷离,一方面又增加了人们研究人格权的兴趣,有力地推动着立法的车轮前进。所谓人格权,指存在于权利人自己人格上的权利,亦即以权利人自己的人格利益为标的之权利。按人格一语,系德国学者所创设。据Egger氏之解释,凡保证吾人能力所及,对于第三人得以享受之权利…  相似文献   

13.
关于无处分权人订立的合同的效力问题自《合同法》颁布以来备受争议。探究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以及从合同效力的相对性、善意取得和权利瑕疵担保制度,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应法律问题的解释》,出卖人没有处分权不影响买卖合同的效力。  相似文献   

14.
无权处分指处分人无权针对特定标的物实施的可能导致物权变动的处分行为,其内涵包含了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与结果在内。无权处分的认定关键在于处分人的处分权存在瑕疵,所有权人处分自己的财产亦可构成无权处分,《合同法》第五十一条的“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应当扩大解释为“无处分权的人处分存在他人排他性权利的财产”。无权处分的认定还应当区别于无因管理、无权代理等民事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从法理学的一般理论而言,权利总是随着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而逐步扩大,公民享有的权利范围和内容也会更加广泛和丰富。‘“权利本位”是法理学界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切实保护公民的权利及其实现具有一定的意义。笔者就此问题作一探讨。一、关于“权利本位”的不同观点对于“权利本位”的认识,可以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不同的观点。1.所有权保护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权利本位的法律观与商品经济市场主体密切相联。他们认为,交换者具有独立的人格并且对交换的产品具有完全的所有权是商品交…  相似文献   

16.
如何取名属个人人格自由发展范畴,姓名权是一种受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对姓名权等基本权利的限制须符合“法律保留原则”,政府机关制定的内部文件并非法律,它无权对公民基本权利作出实质性限制。赵C姓名权案说明政府行政部门对姓名权的基本权利属性认识尚不清楚,如何使我国宪法的基本权利规范转变为足以控制国家行政权力的实效性规范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人权”,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权利的最一般形式,即指一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它最早见于1628年英国议会向国王提出的《权利请愿书》,其中明文规定:凡自由人除合法裁判或依国法外,皆不得加以拘捕、监禁或剥夺其营业权,各项自由及自由习惯等。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洛克、格劳秀斯、卢梭等人提出的“天赋人权说”,为人权理论奠定了基础。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提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他们均有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生存、自由、追求幸福。以后,人权就成为各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进行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并由一种纯粹体现观念意识的东西而转变为法律意义上的实在权利。在现代法治社会,人权就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即法律的形式所授予公民的基本自由与权利的总和,法律是对人权的体现和保障,各国法律都无一例外地将人权作为其核心与灵魂内容加以确认。我国是世界上人权保障最好的国家,这不仅可以从我国宪法的民主性和公民享有权利的广泛性上得到体现,在我国,民法、刑法、婚姻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劳动法、环境法等基本法中亦有大量的权利立法。本文只谈谈我国刑事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中,个人肖像极易在未经肖像权人同意的情况下被非法用于商业推广宣传之中,对此构建合理的肖像权商品化救济机制尤为必要.本文将肖像权的权利救济立足于一体化的保护模式,运用推定的方式对权利人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加以认定.在请求经济损失赔偿时,肖像权人可以根据所受损失和侵权人所获利益的大小,分别适用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不当得利请求权或者获利返还请求权.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时,要考虑抚慰金的功能并结合《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10条的考量因素加以确定,但侵权人获利不宜作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考量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英国通过《人权法》法案前,新闻自由未被视为一项法定权利,但民众早已形成一种共识,新闻自由理当在社会中得到保障。而隐私权作为自然人权,具有普世价值,大众也应享有“对自己隐私合理期待”的权利。媒体为迎合大众的低俗口味,把闲话转为商品,其触角甚至伸向受害者。由于隐私权法的缺位,公民的隐私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中,民众只得依据其他诉因寻求法律上的救济。《人权法》颁布后,法官在实践中对保密责任新标准重新解读,这种变化对后续的判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要在全体人民中坚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对于这个问题现在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有的人认为:公民意识“就是国家主人翁感,就是对于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一种觉醒的心理状态。”有的人认为:公民意识是“法律上的自主人格。”也有人认为:“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的法定地位的一种感觉、认识和态度。”还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