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贞杰 《政法学刊》2003,20(2):84-86
高校人才荟萃,知识密集,是拥有和创造无形资产的重要基地。在这里,无形资产较为集中,但无形资产的流失也较为严重。从分析无形资产的特点入手,研究了无形资产的表现形式和流失原因,提出了作为高校保卫部门所应当采取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
指出高等院校无形资产流失现象:分析了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企业转制中无形资产的司法保护●钱卫清吴礼洪一、国有企业转制中无形资产流失问题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有资产存量由于被无偿转移而减少。无形资产是指特定的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并能在一定时期为所有人带来经济利益的财产。无形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的司法保护□钱卫清吴礼洪国有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流失问题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有资产存量由于被无偿转移而减少。无形资产是指特定的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并能在一定时期为所有人带来经济利益的财产,它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资产...  相似文献   

5.
一、国有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有资产存量由于被无偿转移而减少。无形资产是指特定的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并能在一定时期为所有人带来经济利益的财产。由于无形资产价值形态的特殊性,在企业改制中易流失,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主要途径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化大公为小公,化公有为私有,股份制改造中国有无形资产的低估、漏估等。当前,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企业改制大多涉及资产重组,但在对企业进行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过程中,一些审查、评估、拍卖等行为不规范,导致部分企业无形资产…  相似文献   

6.
破产企业知识产权具有价值评估的不确定性、权利处置的复杂性、资产流失的隐蔽性三个特性。当前我国破产案件的审理往往忽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变现,造成企业无形资产的隐性流失,应通过完善破产程序中知识产权的相关立法,规范破产企业知识产权的评估管理,健全破产企业知识产权的变价机制,完善破产管理人制度,明确破产案件所涉知识产权纠纷由具有专门审理资质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等路径加强对破产企业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  相似文献   

7.
无形资产是指民事主体可以在一定期限内持续使用的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它是已得到法律承认和保护,能使所有人或持有人享有某种特殊经济权利,或能带来高于一般收益水平的长期资产。一般认为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信誉、著作权、专有技术及土地使用权。当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其中无形资产的流失更严重。如上海华生电器总厂持有的“华生”商标,信誉高,知名度广。但华生电器厂在与外商联办合资企业时,对“华生”这一著名商标的评估作价仅为500万元,没有客观、科学、真正体现“华生”应有的价值,致  相似文献   

8.
知识产权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尤其是具有无形财产权特征的商标专用权,对企业经营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有些国有企业的领导只顾眼前利益,只搞抓创收的短期行为,对本企业的驰名商标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致使驰名商标屡遭假冒侵权,由此造成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是难以估价的。因此,保护驰名商标等于保护国有资产,依法管理、合理使用商标等无形资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是日前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企业、每  相似文献   

9.
钟纯 《江西律师》2001,(2):16-17,40
国企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制、产权出售、破产重组、兼并、组建或挂靠企业集团、脱壳经营等限制形式中,国有资产存量由于被无偿转移而减少。国有资产包括国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给企业带来了蓬勃生机,但是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南于客观体制上还存在着一些漏洞,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铁路企业改制、合资、购并等产权转移过程中极易造成大量周有无形资产的流失,因此,加快铁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健全各种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是铁路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高校名称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名称是高校从事各项民事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不断积累,成为高校重要的无形资产,近年来高校名称权受到侵害的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而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高校名称权的保护明显不足,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名称权的法律保护,并在高校内部建立健全有效的名称权保护机制,防止高校名称这一无形资产的进一步流失。  相似文献   

12.
浅议企业并购中无形资产的处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界定了无形资产的涵义、内容,分析了无形资产评估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企业并购中无形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3.
无形资产评估的若干政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的经济转型过程中,资产重组和对外开放必然导致无形资产的流动。无形资产评估是无形资产资本化、商品化的基础工作。无形资产评估有利于客观、公正地披露经济行为所涉及无形资产的价值信息,是经济行为各方据以决策的重要依据。经过十多年的外延式快速发展,我国无形资产评估行业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的无形资产评估行业迫切需要转入侧重理论研究、制度规范和提高行业素质的内涵式发展阶段。本文在对无形资产评估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无形资产评估行业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①  相似文献   

14.
《现代法学》2016,(2):137-148
国际税基的划分是国际税收秩序的核心问题,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普遍应用以及无形资产在企业全球价值链中权重的提升给传统的国际税基划分规则带来了挑战。独立交易原则作为传统的转让定价调整原则从倚重价格比较转向利润比较,公式分配法开始从国内实践酝酿走向区域范围内的国际实践,预约定价安排在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调整规则的选择和考量上,国家税基利益无疑是各国关注的重点。在确立无形资产转让定价国际规则时,必须以建立完善的无形资产估价规则为前提,并对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需求和困难给予特别考虑。中国应从维护本国税基利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税收秩序出发,努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税收规则制定中的作用;在参与目前OECD主导的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规则的确立过程中,坚持以经济关联和价值创造原则为指导,强调市场溢价、成本节约等因素对无形资产价值形成的贡献;同时建立完善的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规则,为更好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税基利益提供国内法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与外国商业银行在竞争力上差距巨大,特别是在无形资产方面的差距更大。加入WTO后,我国银行的无形资产(主要是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屏障将不断撤除,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本文从商业银行无形资产的主要特征、我国商业银行无形资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无形资产的战略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无形资产增值与法律保护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无形资产的概念,进行无形资产评估的必要性,条件和方法以及我国开展无形资产评估工作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一、无形资产与无形财产的界定近年来,无形资产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虽然经济学界对无形资产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对无形资产的如下表述一般能为经济学界所接受: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物质实体,但必须与一定的物质实体结合,它的存在和使用能够对生产经营发挥较长期作用并带来连续经济效益的资产。就无形资产的非实物特性而言.各国大体认同.但对无形资产究竟涵盖哪些资产,各国甚至国内的认识尚不统一。经济学界一般认为.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特许经营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租凭权等。①经济…  相似文献   

18.
在人员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降低研发人员的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大难题。本文分析了研发人员流失对高科技企业的影响,并从分析研发人员流失的原因入手,针对可控因素提出了防控研发人员流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公司治理结构多元化的趋势中,被并购企业的无形资产具有权利结构化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结构化。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权利结构方法就是在权利结构化的基础上,对已有的成本法、收益现值法和市场价值法进行深化。这种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方法在企业并购时的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从Glaxo案看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规制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关联企业间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规制主要涉及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范围界定、所有权归属和价值回报确定等问题。美国Glaxo案件的争议反映出有关国家转让定价税制在这些问题上的立法与实践存在分歧,经合组织的《转让定价准则》也缺乏相应的明确指导规定。由于营销性无形资产的构成和价值确定具有高度的事实依附性,并不存在一种可普遍适用于各种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交易的认定标准和规则。为保证转让定价税制实施的正当性目标实现,防止国际税收争议发生和消除国际重复征税风险,应尽可能采用双边或多边预约定价协议方式规制国际关联企业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交易。关联企业应尽可能在交易合同中对营销功能的履行、风险的分担和营销性无形资产的价值回报事项做出具体的规定,并注意保存充分的同期资料证明文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