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实践者,列宁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宪政的概念,也没有对宪政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他关于民主与法治的诸多论述中已经明显地包涵了丰富的宪政思想,在实践上亦为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作过巨大努力。宪法至上是列宁宪政思想的前提;民主政治是列宁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法治是列宁宪政思想的核心原则;保障人权是列宁宪政思想的最终目的。认真梳理和研究列宁的宪政思想及实践,对我国现阶段的宪政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谢儒弟 《团结》2003,(6):44-47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一、孙中山是中国民主宪政的首创者和积极推行者 孙中山作为我国民主宪政的首创者和积极推行者,他的关于如何在中国推行西方式的民主宪政,以及推行什么样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宪政建设对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作用和重要性日益凸显。追求宪政与民主、权力制约与有效治理之间的平衡、协调和统一,是当代世界宪政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显现出从人治向法治转变、强调秩序和稳定、重视对权力的规范和制约、加强人权保障等基本走向,这既符合当代世界宪政发展的潮流,也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国情和发展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必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民主与自由同属人类共同的政治价值诉求,二者皆有丰富的内涵。但从其理论归依来看,二者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渊源;民主以民主主义、人民主权理论为依托,自由则以自由主义为支撑,由此形成了民主与自由的张力和矛盾。这种价值矛盾表现在立宪选择上呈现为民主宪政观与自由宪政观的冲突。理性地审视两种宪政观的不足,实现民主与自由在宪政中的平衡,是当代宪政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立宪设计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军科 《学理论》2011,(24):39-40
从民主的角度对宪政进行定义是一种普遍的方式。因为,民主和宪政具有和谐关系。这既体现在二者在理论基础、制度设计和价值目标上的相同之处,又体现在民主能对实现宪政的目标即限制权力有援助作用。但这种亲和性并不能掩盖民主与宪政潜在的差异。它们二者间甚至还可能存在潜在的冲突关系。因此,民主与宪政处于复杂的关系当中。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宪法已实施20余年,加之20世纪立宪、行宪的经验教训,让人们广泛认识到,只有切实推行宪政,才会有民主政治,才会有公民权利的切实保障。我国民主宪政应采取综合型发展模式,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着重解决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7.
卢轶 《学理论》2009,(2):12-13
通过研究当前我国的民主形式,文章提出需要建立保障公民权利平等的人民民主宪政框架,以推动中国政治发展与保障国家的阶级性。  相似文献   

8.
杨仁忠 《理论探讨》2006,46(3):30-33
“公共领域”是一个理念性、实体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概念,其最根本最具特色的功能是它的宪政民主价值,即理念层面上的公共领域为现代宪政民主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实存层面上的公共领域则构筑了现代宪政民主赖以存在的深厚社会根基,而价值性层面的公共领域则为现代宪政民主提供着有力的价值支持。公共领域的培育、完善和发展是完善民主、力行法治和保障人权的社会前提。因此,可以说公共领域理论既是宪政民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宪政民主实践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对于当代中国的宪政民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人大会期制度的原则性缺陷导致了人大会期实践的随意性和理论上的纷争。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大会期制度与宪政紧密相连,体现了人民民主、权力保障、权力制约等宪政价值。为了实现人大会期制度的宪政价值,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履行法定职权为基点,循序渐进地完善人大会期制度。  相似文献   

10.
自人类有宪政以来,宪政的发展就是与公共行政的历史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就是追求宪政之理念与精神的实现,彰显一国之立国价值;而民主则成为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实现民主宪政之理念与公共行政的整合,不仅成为西方政府追求的目标,它更是我国努力的一个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1.
北宋前期,宋廷对吐蕃的招抚发生于宋、夏、蕃三者错综复杂的争夺形势之中。北宋对吐蕃的招抚具有军事、经济、政治综合经制的鲜明特点,"抚而有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宋王朝招抚吐蕃所具有的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却规定着宋蕃关系发展的最终走向。  相似文献   

12.
在唐代前期,由于社会贫富分化不明显,户等之高低亦不能反映民众财产的实际情况,国家因灾蠲免赋役以普遍减放为主。而自唐中叶以后直至宋代,随着社会贫富分化的日渐加剧与富民阶层的崛起,国家在灾荒之时减免赋役的对象逐渐转变为以贫民下户为主。  相似文献   

13.
詹子林 《学理论》2010,(3):49-54
本文以《蜀椅杌》、《锦里耆旧传》和《岁华纪丽谱》三本书为例,分析了宋元时期成都文献的历史地理学价值。《蜀祷杌》和《锦里耆旧传》记载了前、后蜀成都历史城市地理,四川历史游乐地理、历史灾害地理(地震,水、旱灾等灾害)、历史军事地理(王建取西川,后唐灭前蜀、宋灭后蜀的进军路线)和历史政区地理。《蜀祷杌》还记载了“芙蓉城”的得名由来。《岁华纪丽谱》记载了成都市历史游乐地理。三本书有一定的历史地理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历来对晏殊词所体现思想价值的评价,褒贬不一。褒者重其艺术性,贬者据其内容立言。对于其词思想价值的评价也出现两个极端,褒者誉其“情思并致,圆融理性”,贬者讥其“富贵得意之余的无病呻吟”。从伽达默尔现代解释学视阈融合的角度切入,分别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进行梳理分析,集多维视角融合于一体,以期对晏词中所体现思想价值的理解适近真实。  相似文献   

15.
二程是宋代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都非常重视“公”的内涵和价值。程颢在阐释“仁”的过程中提出了“廓然而大公”的思想,把“公”视作人类面对天地万物的仁爱情怀,将自然界纳入道德烛照的对象;程颐阐述了公是仁之理的观点,澄清了公和仁、理的关系;对于如何实现先公后私,二程从实践主体、价值取向、实践方法等角度进行了深刻探讨。这些思想对当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反腐倡廉、价值观重塑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凝是清初江西的儒学家,天主教徒,宋元之际著名学者刘壎之后裔,编撰了17世纪中文天主教书籍序跋集《天学集解》。马若瑟是康熙年间来华传教士,耶稣会“中国索隐派”的重要代表,传教士中的汉学大家。马若瑟在江西传教时,与刘凝结下深厚友谊。刘凝在小学考据方面的治学风格影响了马若瑟对中国语言与经典的研究。通过考证刘凝与马若瑟的学术交往,重点分析两人在基督信仰、治学方法与经学研究几个方面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揭示出身处文化夹缝之中的儒家基督徒与来华传教士,如何诠释中国的文本和思想,弥合中西文化之差异。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public corporation leadership copes with a turbulent environment using political, managerial, and individual leadership elements. It is an in‐depth case study of Lee Ji‐Song, who effectively managed the politically and managerially challenging environment that resulted from the merger of two large public corporations into the Korea Land and Housing Corporation. Lee, an engineer, manager, and chief executive of a major construction company, took advantage of his political, managerial, and individual leadership capital to cope with political challenges from lawmakers and with managerial challenges such as postmerger integr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stabilization, and financial improvement.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an effective public corporation leader must be a skillful politician and businessperson, as public corporations often operate in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public and private values interact.  相似文献   

18.
关于“清官政治诉求”的核心,目前学界并无定论。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忠君”,一种认为是“逆君”。“忠君说”认为“清官政治诉求”虽然是一个“孝亲-忠君-爱民”三位一体的结构,但其核心仍然是“忠君”;“逆君说”则认为“清官政治诉求”的核心是在君之上安置一个“理”,这个“理”是逆君的,而不是顺君的。牺牲一切现实利益,以致以牺牲生命来捍卫此“理”,捍卫此“道统”,正是“清官”的本义所在,正是“清官政治诉求”之根本落脚点。在此意义上说,“清官”在中国政治“天-君-民”的三极循环中,正是“天”一极的代表与象征。本文认同“逆君说”,并扼要分析了“清官政治诉求”在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及其现实基础与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关于"清官政治诉求"的核心,目前学界并无定论.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忠君",一种认为是"逆君"."忠君说"认为"清官政治诉求"虽然是一个"孝亲一忠君一爱民"三位一体的结构,但其核心仍然是"忠君";"逆君说"则认为"清官政治诉求"的核心是在君之上安置一个"理",这个"理"是逆君的,而不是顺君的.牺牲一切现实利益,以致以牺牲生命来捍卫此"理",捍卫此"道统",正是"清官"的本义所在,正是"清官政治诉求"之根本落脚点.在此意义上说,"清官"在中国政治"天-君-民"的三极循环中,正是"天"一极的代表与象征.本文认同"逆君说",并扼要分析了"清官政治诉求"在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及其现实基础与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20.
内降是帝王违背封建政府正常颁诏程序,直接由内宫下达给有关部门的行政命令。宋代内降不经审核监督,直接付外执行的特点,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弊端:首先它直接冲击着权力制约体系,使其丧失驳正救失、权力制衡的重要作用;在行政上,内降不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容易导致政归幸门、号令数变以及官员怠职和素质低下;在军事上,内降缺乏实际的应变能力,钳制了军队作战,削弱了军事实力;在爵赏上,内降非次迁擢使恩赏制度失去了奖励功绩、选拔人才的重要作用,助长了侥幸贿赂之风;在司法上,内降法外开恩、引例破法,干涉司法审判,僭越法律条文;在财政上,内降恩泽使财政收入相对减少,开支日益扩大,老百姓生活也因此遭到压榨和侵扰。关键词:内降;滥用;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