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贝马斯的交往观,在社会科学界有着巨大影响。综观哈贝马斯的交往观,交往行为理论是其理论基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是其重要目的。近年来,我国有学者从文明视野研究交往行为,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观有一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周雅舒 《学理论》2013,(20):366-367
哈贝马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交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现实条件。在交往过程中要实现交往的合理化,交往主体必须在有效的语言表达基础上,进行平等的互动交流,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目的。因此,从分析价值观教育与交往的内在联系出发,思考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价值观教育实践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4,(25)
通过阐述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异同以及交往行为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对交往行为理论加以分析。并提出,现当代社会应当站在"交往理性"的角度考虑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问题。  相似文献   

4.
徐笑良 《学理论》2014,(6):280-281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和要求。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强调交往需要主体间平等交流,实现理解。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带来很多启示。以其理论为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交往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转变交往态度,实现双方地位的平等,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形式更加多样。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10)
交往行为是哈贝马斯对批判理论和认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后发展出的理论,对于其本人及后人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和启发。其理论内涵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均有体现,也为反思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针对工具理性对当今时代的统治提出了交往行动理论,交往行为理论倡导交往主体间相互尊重、理解、平等,对我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间性,教育主体的生成性和多元性,旨在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西方哲学领域的交往理论从隐匿于理性高扬的主体性哲学到敢于承认他者存在、确立交互主体思维,经历了逐渐展开、充实和具体化过程.其间,从唯我论、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主义三种境遇对交往理论的审视,提高了人们认知和评判理性、自我与他者交往关系的能力;以人身体不完满性为依托的交往媒介成为多元主体对话的桥梁,推动了交往理论的主体间性转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主体间交往并不必然达成协作的社会目的,相反通过意见互换与沟通包容矛盾冲突、使协作与对抗共存才应为交往的常态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
张会 《学理论》2012,(14):37-38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有着其丰富的内涵。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交往是使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从地域化转向为全球化的主要根源;世界交往的发展为共产主义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普遍交往是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徐闻 《理论视野》2011,(4):70-71
一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理性赋予每个个体以交往能力。而个体的交往能力是个体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实现出来的。任何一种成功的交往,都是遵守了交往规  相似文献   

10.
钟章文 《学理论》2015,(3):37-38
哈贝马斯是当代西方最主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中包含了许多重要概念,如主体间性、交往合理、有效性等,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孙佳琳  孙琳琳 《学理论》2010,(6):123-124
本文从管理的角度提出机械论的理论观点并详细分析了机械论在管理实践中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笔者提出管理者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在管理实践中把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rgue for the importance of attention to facts in normative theorising. I discuss the problems that arise from both not displaying such attention (as some idealists do) and from doing so in the wrong way (as, for example, realists do). I propose a different brand of theorising – fact-sensitive political theory, which aims to avoid these two problems by paying attention to key facts while retaining a solid normative anchoring in abstract normative principles. The merit of abstract vs. non-abstract reasoning is that the normative debate is not torn between two distinct ends of a spectrum in the way the idealist–realist debate is. By contrast, the locus of the investigations is vertical in the sense that abstract and concrete normative discussions are given equal status and can co-exist compatibly. One of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abstract and concrete normative principles is whether abstract or concrete facts are considered necessar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normative principles. The fact-sensitive account of normativity is neither realist nor non-ideal: it is an ambitious and demanding normative theory that contains both abstract and concrete normative reasoning. The fact-sensitive account of political theory meets the two criteria set out in this article: to integrate concrete and empirical facts about the subject matter and to subject the selection of facts to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discussion and justification.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学理论》2020,(1)
结构主义在19世纪和20世纪迅速发展,是社会理论存在的重要前提和条件。结构主义分为英国结构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两大流派,他们在方法论和分析原则与方法方面各有侧重,但都对社会研究和理论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对结构主义概念的厘清和阐释也对社会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虚拟实践论     
张国艳 《学理论》2009,(32):65-66
实践活动伴随着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而科技革命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互为功用。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催生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和观念。虚拟实践就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实践形态和方式。虚拟实践是人类实践与技术革命交互作用的全新产物,是人类以往实践活动顺乎逻辑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以虚拟技术为技术支撑的虚拟实践活动在全新的空间开辟了人类实践前所未有的天地,把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扩大到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