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泽浩  陈忠玲 《理论月刊》2004,(10):104-105
美国推行人权外交由来已久,凭借其经济上的优势大肆干涉他国内政,影响着国际关系的格局。本文论述了自卡特政府以来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期历届美国政府在世界各地采取的人权外交的新动向、美国对中国的人权外交政策、影响美国人权外交政策发展的国际因素等问题,从历史、国际政治、国际法的角度分析其实质与非法性。  相似文献   

2.
美国早就想对外实行人权外交,但把人权外交付诸实施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美国在对外政策中并未奉行人权外交的政策,而是凭借军事经济实力与苏联争霸,卡特政府上台以后美国开始大打人权牌,普世人权观也就应运而生。普世人权观实际上为美国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  相似文献   

3.
罗艳华 《人权》2009,(6):50-53
人权外交现在对人们来讲已经不是什么新名词,近些年来它因为经常出现在中国和西方国家关系中并成为一些焦点事件而为人们所熟知。欧美等西方国家是人权外交的始作俑者。上世纪70年代美国卡特总统时期首次明确把人权原则宣布为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原则,而卡特政府也以人权外交而著称。  相似文献   

4.
李庆明 《人权》2013,(5):57-60
为了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美国一方面指责其他国家不尊重人权、不签署人权条约、不履行已经签署的人权条约的义务,另一方面在国内以人权保护为由受理以外国政府和官员为被告的案件,希望以人权司法的形式来推进人权外交。  相似文献   

5.
段小蕾 《人权》2010,(1):41-45
上世纪70年代末,在冷战背景下,美国政府开始大张旗鼓地推行人权外交,输出意识形态,实行霸权主义:受其影响,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也将人权引入双边关系领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美国迅速将人权攻势的矛头对准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在各种场合攻击我国人权状况,试图干涉我国内政。藏独、  相似文献   

6.
宗教和人权的冲突使人类陷入纠缠不清的道德困境,也因此成为重大的国际伦理问题.事实上,宗教只不过是人的创造物,宗教的普遍性价值形式正是人的普遍性价值形式.由于人权是人人应当享有的普遍性道德权利,因此人权就是宗教的价值基准:任何践踏人权的教义和宗教行为都是恶,任何尊重人权、保障人权的宗教行为都是善.这就是宗教领域的人权的基本要求,其底线伦理是:人人应当享有祛除苦难的权利.它具体展开为尊重平等的伦理精神,并把这种伦理精神一以贯之地融入商谈理解的基本程序之中,切实依靠以伦理责任为要义的法律制度,以有效保障其具体实践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韩振峰 《人权》2004,(4):44-47
人权问题是世界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今国际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斗争的一个焦点问题。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极力推行所谓人权外交,提出“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等论调,借以推行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针对一些西方国家的这种人权外交,邓小平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对人权问题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一个标榜“人权”的国家,把人权问题看得很重,甚至喜欢对别国的人权状况横加指责。也许是在最基本的人权即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问题上美国已经觉得走在了世界的前面,所以有很强的优越感,甚至忘记了一些落后国家正在为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奋斗。这样难免产生认识上的差异,也影响了美国就自己国家在人权方面的种种问题认真检讨,  相似文献   

9.
欧洲移民构成了早期美国社会的主体 ,美国政治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深受移民母国文化的影响 ,并在北美特殊的环境中经历了变化和发展。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和个人解放 ,以及新教伦理中“使命观”的价值取向等 ,影响了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美国人自命对保护人权负有特殊的使命 ,美国的霸权主义人权外交就根源于此。  相似文献   

10.
焦勇 《前沿》2009,(12):49-54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人权入宪是各国宪法发展的必然,因为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争取自由、争取自身权益的历史。白中世纪晚期,人权思想在西方国家就有着悠久的发展,人权在宪法中的规定也非常全面。而我国人权入宪却发生在21世纪初(2004年),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值得探究。纵观古今,我国人权入宪深受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文明、经济体制、法治发展和法制建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北京周报(英文版)》2020,(13):I0001-I0016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2019年4月15日在演讲时说:“我们撒谎,我们欺骗,我们偷窃……这才是美国不断探索进取的荣耀。”美国政客的言论彻底暴露了其在人权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以人权维护霸权的虚伪面目。美国号称人权立国,以世界人权卫士自居,以自身对人权的狭隘理解为框架,以称霸全球的核心利益为标尺,每年根据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材料拼凑出年度国别人权报告,对不符合其战略利益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肆意歪曲贬低,却对自身持续性、系统化、大规模侵犯人权的斑斑劣迹置若罔闻、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12.
人权本是指人们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它是一个历史的具体概念。一方面,人权的内涵与外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不同的国家因其具体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条件和历史传统的差异而对人权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活动。人权具有国际性,但本质上是属于国家内政范围的事务,国家间可以就此进行对话与合作以促进人权事业的共同进步,但不能逾越国界而干涉别国内政。而人权外交则是一个国际政治关系的概念,它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据资产阶级的人权价值观念和本国国家利益的需要,利用不同国家人权情况…  相似文献   

13.
郑碧爽 《传承》2007,(7):60-62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法律意义上讲就是以人权为本,这就决定了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和谐环境下发展人权应注意我国社会在很长时期内仍将呈现为义务取向型社会。与此同时,要坚持对每一个个体的平等关怀和尊重原则,对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特别关注原则,国家公权力在人权发展中的协调平衡作用原则。  相似文献   

14.
海子 《人权》2013,(1):46-49
美国人权教育根源于其悠久的"人权立国"民主政治历史传统,通过公民教育中的社会学科教学予以实施,其常识、理论和价值观统一于美国精神。美国人权教育有较为完善的公民教育评价体系,体现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统一,把对理念、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培养和塑造放在与人权知识的传授同等重要的位置,教学内容丰  相似文献   

15.
乔新生 《人权》2011,(2):51-53
增加中国社会的透明度是中国人权外交的着力点,系统介绍中国的法律体系和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权外交的突破口,而积极发挥中国企业和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则可以扭转中国在人权外交方面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6.
社会分层是社会有价值物的分配而形成的不平等体系,其本质特征是不平等。历史上许多社会分层制度都是建立在对特定阶层的人权的限制和侵害的基础之上。社会分层体系一旦建成,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可能采取限制甚至侵害下层人士人权的方法巩固和保护自己的上层地位。人权精神是平等,但是社会分层和人权既会产生矛盾也会相容。因为人权追求的是展示和发展差异或者说不平等的平等权,人权精神要求的社会分层是一种保障平等人权的不平等体系,是一种尊重所有基本人权的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17.
论美国的人权外交王锦瑭所谓“人权外交”是指将人权作为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或将人权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础。近年来,美国在制定和执行外交政策时,把人权问题放在突出的地位,并把它强加于人,从而加剧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紧张。人权外交业已成为美国...  相似文献   

18.
李世安 《人权》2002,(1):44-48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美国把人权文化扩张作为人权外交的基础,加大了人权文化扩张的力度。美国一些人鼓吹要开展“人权对话”,开展“跨国市民社会”运动,来灌输美国的“普世人权观”。对美国人权文化发展的这种新动向,必需给予充分的重视。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9.
人权,顾名思义,就是人的权利。人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它的主体必须是全体人类。正如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所指出的那样:一切人,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见、国籍、社会出身、财产、身份等区别,都有资格享有人权。从理论上讲,只要是人,都应该享有人权。第二,它的内容必须体现人的自由和平等。自由就是让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平等就是使人享有相同的地位、权利和尊严。  相似文献   

20.
韩大元 《人权》2009,(2):21-25
当今世界,亚洲是既充满活力又冲突多发的地区,也是“一个以其丰富的文化、宗教和多样性感到自豪的地区”,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和学者关注正在变化中的亚洲社会的人权状况,亚洲已不再仅仅是经济、文化和地理意义上的概念,它已成为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区域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