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2013年是中央美术学院建院95周年,也是父亲张启仁诞辰100周年,美院举办了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父亲逝世30年了,他越走越远,与他同时代的那些革命者大都离我们而去,知道父亲的人越来越少,了解父亲的人就更少了。我写文章回忆父亲,是为了纪念他们那一代献身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战士。父亲生前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了整整20年,他两次被任命为副院长,第一次是在1963年,第二次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央美院,有父亲青年学生时代的老师王森然大  相似文献   

2.
今年的9月2日,是父母结婚25周年的纪念日。25年,三分之一的人生,四分之一个世纪,说真的,我为这样一段漫长岁月而感动。电话里,母亲说那天父亲带她去了家饭店花百余块钱吃了顿饭,算是一个小小的庆祝。当她说花了一百多块钱的时候,我明显听出她语气里的一丝不舍得。25年来,我的母亲就这样用她的善良、勤劳和节俭经营着我们的家。父亲跟母亲其实一直都是同学,从小学到知青点,他们几乎总是在一起的。所以多年后常常有人问起他们的恋爱经历,两个人又总是异口同声地否认:绝对不  相似文献   

3.
廖茗 《党史博览》2002,(1):10-12
1997年9月,我80岁的老母亲去世了。 作为经常的陪伴者,我本应最为悲伤,可令人费解的是,我却十分平静。这是因为,我把母亲的离去,视为她与在天之灵的父亲在离别16年后的重新相聚。 聚少离多,本是父母亲几十年来婚姻生活的概况。那么,如今他们终于可以日夜相伴、朝夕共处了。正像父亲在一首纪念他们结婚30周年的诗中所写: 每逢此日分离惯, 且望他年聚首多。 我想,这一定是我对母亲的远离不那么悲痛欲绝的最大原因。 父亲母亲是1933年相识的。那年父亲在上海英租  相似文献   

4.
忆胡绳同志     
一新华社播发的《胡绳同志生平》中使用了“少年早慧”四个字,这是很少见的。这四个字用在胡绳同志身上十分贴切。今年春节,我到他家去。他的秘书、也是儿媳的黎钢在座,说到她陪胡绳去看望夏衍时,一进门,夏衍就说:“神童来了。”黎钢说:我这才知道夏衍同志他们把胡老称做“神童”。夏衍和胡绳三十年代中期都在上海从事左翼文化活动,但两人年龄相差十八岁,所以夏衍完全有资格把胡绳称做“神童”。“神童”,我想也就是“少年早慧”的意思。我听胡绳讲过他早年的事情:他的父亲是个半新半旧的师范毕业生。胡绳入学前,父亲教过他两年,读的是古文…  相似文献   

5.
马拉 《红岩春秋》2014,(5):41-45
正李德益大儿子李方荣,正在家里书房的桌上,用父亲传给他的那种漂亮字体,给朋友写一幅"老来不生气"之类的书帖。李方荣今年65岁,父亲当年因病逝世时,正是他这个岁数。他说:"1986年我碰到苏葆桢,他说他认识我父亲;老书法家徐文彬,是我父亲的老朋友。在重庆,认识和晓得我父亲李德益的人,实  相似文献   

6.
廖承志是廖仲恺和何香凝的儿子,新中国新闻、侨务、外交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他与周恩来很早就认识,长期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是周恩来的得力助手之一。在长期从事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周恩来生前讲道:“我与廖家已有三代交情”周恩来曾说过“:我与廖家已有三代交情”。对此,廖承志感叹道:“这是实情啊,父亲廖仲恺早在黄埔军校就十分赏识周恩来,母亲何香凝一直受到周恩来的关怀和爱护,姐姐廖梦醒不仅和周恩来革命关系密切,而她的女儿囡囡又是周总理和邓大姐十分疼爱的干女儿。”早在1924年大革命时期,16岁的廖承志还…  相似文献   

7.
一我的父亲是一位没有经过长征的"长征干部"。"文革"期间,我陪着父亲写了一年的各类检查。父亲被审查的历史问题之一就是:为什么逃避长征?有一天,他气不打一处来:"什么逃避?他们是突破重围跑出去的,要我们坚守根据地,说他们很快会打回来。我怎么会知道,主力红军已经撤走了,我们还以为自己是在主战场的主力红军呢。"  相似文献   

8.
司徒雷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他父亲司徒尔是从美国来到中国的第一批传教士,1875年开始,他担任由他本人兴建的杭州基督教“天水堂”教堂的主持。1876年,司徒雷登出生在中国杭州武林门内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团寓所,11岁时被送回美国,在弗吉尼亚州上学.大学毕业后的1905年又回到中国传教。  相似文献   

9.
报刊博览     
1975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82岁生日。这天,因毛主席早已有话,不准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为他祝寿,因此住地平静如故。毛主席躺在睡床上,微闭双眼,好象在想中国前途与命运。这时,旁边工作人员轻声向毛主席报告:“有位农村妇女非要见您,说是给主席送寿礼来了,说啥也不肯走。”“农村妇女?”主席惊奇地问道。停了一会儿说;“去代表我谢谢她,礼物不收,劝她走吧!”大约十几分钟后,工作人员返回报告:“她说是奉她父亲遗嘱,有重要情况向主席报告。”一听有重要情况报告,主席从床上坐起来问:“她父亲是谁?”工作人员答道:“她说她父亲是西柏坡  相似文献   

10.
依赖     
正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怀疑过父母之间还有没有感情。父亲是早年黄埔军校的学生,多年的行伍生涯养成了他大嗓门,虽然80多岁了,动不动就瞪大眼睛,用地道的家乡话朝母亲大吼,声音如闷雷一般,满屋子里都装不了。母亲则如一个旧式妇人,惶恐的样子一言不发。她告诉我,她一点都不理会,更不怕他,这是对父亲的一种无视和抵抗。不吵的时候总该拉拉家常吧,也不。两人一人一间屋子,各自戴着眼镜忙着自己的一摊事情,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他们就在这种让人受不了的动与静的两个极端里生活着。  相似文献   

11.
姐姐成为“最可爱的人" 姐姐谢若愚,生于1931年,比我大十多岁。幼时只记得姐姐自白胖胖的,笑声特别响亮。她在万县市读书的情景,我记忆中已没一点印象。姐姐1948年由万县女中考到重庆,进了抗战时内迁至渝的上海公大文史系。 父亲当时在万县市的金融、桐油界颇有名气。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父亲公司驻渝办事处主任黎伯伯每次回到万县,都要向父亲说:“大小姐某月某日又来取了多少银元。”父亲就点头。家里人便常对我说:“她想用钱就到办事处去取,你爸没给她定限额,你长大了也去外地读大学,像她一样花钱。”为  相似文献   

12.
我的父亲名叫刘寿松,母亲姓鲁。他们都是以农为业。父亲虽然受过相当长期的教育,但他很勤劳,仍参加并指挥生产。我们兄弟姐妹共六人,我是最小的。他们都是很勤劳的农民,在我父亲指挥下工作。我父亲有祖父遗产田地60亩,自己耕种30亩,出租给别人耕种30亩(因这30亩地离开我庄屋很远),但又在我家附近租来别人的15亩土地耕种。不请长工,但有时雇请零工帮助。由于父兄勤劳节省的结果,家庭经济逐年有很少的剩余。我的父亲在我13岁时即  相似文献   

13.
一 我与杨尚昆叔叔接触不多,但短短的几次见面,使我终身难忘。第一次见他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那时继母张越霞依靠组织,把我们几个流落在各地的孩子找了回来,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团圆了,但没有了父母,全靠继母照顾。她在“四八”烈士祭奠大会上致悼词时曾对父亲承诺说,要担负起抚养、教育子女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初期,继母在假日常带我们到与她较亲近的同事家走走。到她的难友家去得较多,还去在延安一起工作过的人家中。一天,她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去看望杨尚昆叔叔。我和吉玛未见过杨叔叔,但他见到我们来很高兴,问我们多大了,上学了没有。当时,我刚从老家来到北京,对他一点儿都不了解。  相似文献   

14.
回忆和怀念     
刘英同志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姐。近十年来,她应约在《人民日报》、《望》周刊等报刊上,相继发表了不少文章,回忆自己的革命经历,回忆她和张闻天同志几十年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历程,得到各方面的好评。现在中共党史出版社结集出版,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大姐回忆文章提及的许多事情是我和他们共同经历的,自然地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和对闻天同志的怀念。我认识刘英同志,是在她结束留苏生活回到中央苏区以后。同张闻天同志认识,则早在1927年底我到莫斯科学习时。他曾在重庆从事新文化运动,得到我四哥杨公的支持和帮助,还在我家里…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夏明翰烈士诞辰105周年。近日,在九江市委老干部科同志的引见下,笔者见到了夏明翰烈士惟一的女儿——78岁的夏芸老人,她跟我谈起了她的家庭。父亲牺牲时我还不到半岁,但父亲的信仰和品行却影响着我的一生我的父亲性格直爽、坚毅,为人真诚,牺牲时的那四句诗概括了他的理想和信念。临刑前,当国民党的执行官问他有什么话要说时,他镇定自若,并大声说:“有,给我拿纸笔来!”于是就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父亲写这首诗时是顺手而来,一气呵成,这都是他的真心话,没有半点做作,完全代表了他的性格、脾气。192…  相似文献   

16.
《新湘评论》2012,(17):57-57
在美国,一个人一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他们听了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到1950年我得知新中国成立,认为机会到了,应该回到祖国去。  相似文献   

17.
《学习导报》2012,(17):57-57
在美国,一个人一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他们听了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到1950年我得知新中国成立,认为机会到了,应该回到祖国去。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6,(8)
正从小我最怕的人是父亲,但最爱的人也是父亲。怕他,因为他对任何事都很严苛;爱他,因为他给予周围人润物细无声般的温暖。父亲致力于金融服务工作已经33年了,"忙"是我对父亲工作状态的唯一感受。记得上小学时,每天早上父亲骑着"大二八"送我上学,充满欢声笑语的十分钟路程成了我们父子二人每天最长的独处时间。再  相似文献   

19.
阿芝  阿圆 《党史纵横》2012,(12):15-17
当代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传奇人物,毛泽东称他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华莱士说他是"唯一的美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亲历过多个重大历史事件,曾经两次蒙冤入狱,但始终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这个人就是李敦白。他有一位相濡以沫的中国妻子,全家都致力于中美文化经济的发展和交流……来到中国,一番真诚的交流过后,他们定下了终身大事李敦白,1921年出生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顿市,父亲是当地著名的  相似文献   

20.
忆父亲     
我的父亲姜德金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在我的心里,父亲仍然活着,他那爽朗的笑声和殷殷细语依然在耳畔回响,他那高大的身影依然在我的眼前晃动,如烟的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更深夜阑,我想起父亲,泪水一次又一次地濡湿了枕巾…… 父亲早在1947年的解放战争年代就参加了革命。建国初在省粮食厅、省委财贸部工作。50年代末期,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