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时下流传一句话“为人莫作官,做官都一般”,言下之意,做了官就会身不由己,就会放松做人的原则,就有别于普通人。或者说,做了官搞点特权,犯点错误什么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谁叫咱是官呢?其实不然。传说,广州石门那地方有个“贪泉”。旧时,到广州去做官的人,喝了泉里的水未来好好的官jh竟变得贪脏枉法起来。晋朝有个吴隐之,去广州做刺史,走到“贪泉”,偏不信这个邪,说:“古人云此水,一款怀千金,试使夷齐铁,终当不易‘C”,喝了一瓢,、果然不见怎的,官做得照样清正。他在广州为官数年,卸任北归时,依然两袖清风,“装…  相似文献   

2.
古书中有“官管官”之说,“官者,管也”,还把官分为“管官的官”和“官管的官”,说明官是要管的。管是权力的象征。不管,权力就会越轨,就会膨胀而导致腐败。 我们的领导工作中。选“官”任“官”已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然而对于管“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却不大被人重视,更谈不上管好管严,管出成效来。由于只任不管,或管而不严,往往勤的变懒,廉的变贪,谦  相似文献   

3.
看到这个题目,你或许会问:贿空大师是干什么的?是吃斋念佛的僧道,是飞檐走壁的武林高手,抑或是放浪形骸的江湖豪杰?其实说穿了很平常,他就是你常见到、常听到、令你非常愤恨的东西——行贿买官。找人不见叫扑空,应答之事办不成叫落空,行贿者拿钱买官,钱送出去,官没到手,岂非“贿空”?然而,能够称上“大师”者,又是何许人也?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的“官”字,就其字义而言,有八种解释之多。但是,在这里我并不想就“官”字的含义做学究式的考辨。当我细细玩味起“官”的影响时,忽然发觉其间有别具一格的魅力。有感于“官”中学问的奥妙无穷,颇有一吐为快之感。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官”的历史自然十分悠久。但“官”的最初职守,大概只不过是传说中的那位部落首领——黄帝——身边的一名观测天文地理的司四季的官,颇  相似文献   

5.
元见  小平 《当代广西》2004,(10):41-41
在政府机关中,处长、科长往往是群众办事遇到的“第一道官”,而现在一些地方的不正之风甚至是腐败行为,就主要出现在这“第一道官”身上。因此,要关注现今存在的第一道官“中梗塞”现象。  相似文献   

6.
过年了,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人们在过年的时候,常常相互恭贺,以让亲情、友情在年节的温馨中得到升华。然而,近几年,“每逢佳节倍思亲”已被某些人“异化”成“每逢佳节倍思官”了。“思官者”情形有二:一是无官思有官,二是小官思大官。这些人大都借年节气氛和谐,时间宽裕之机,以“拜年”之堂皇名义,纷纷到“官家”亲近亲近,联络联络,为日后晋级升官向上爬打基础。“思官”者进得官家门,彼此寒喧一番,不显山不露水,献上礼盒,然后静候佳音。之所以出现“思官”现象,原因在于有极少数掌权人对“思官”者特别偏爱。他…  相似文献   

7.
“官僚管理体制”这一词目,是根据《苏联大白科全书》第三版中的翻译出来的。一词的释义,在该书的第二版中是在词目下进行的,而在第三版中未见立条。以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使用的一词,国內曾有“官(亻了)权构”、“官(亻了)主义”、“官(亻了)政治”、“官(亻了)”等不同译法。这些译法在一定的上下文中都是贴切的。现在此处暂译作“官(亻了)管理体制”也不一定十分准确,待以后占有大量材料时再仔细斟酌。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伊春市日前为七种“官”亮了黄牌。他们是:心里没数的糊涂“官”、照搬照转的传令“官”、维持局面的太平“官”、光说不干的架子“官”、见风使舵的忽悠“官”、欺上压下的霸道“官”和贪赃枉法的黑心“官”。  相似文献   

9.
一、“官”念作祟影响沟通。在企业领导班子中有些人“官”念比较重,总在名、位、权上绕圈子。有的班子成员觉得谁主动沟通,就显得“官”小了,或屈“驾”了。有的正职则认为,我是正职,“官”大一级,“权”大一等,我说了算,不需要与副职沟通。还有的认为,我们“官”一般大,你不主动与我沟通,我也就不与你沟通,较起了劲;还有党政正职相互比“权”大。认为我“权”大,我说了算,不愿意向对方沟通,等等,直接影响了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  相似文献   

10.
《山东人大工作》2007,(10):62-63
据《法制日报》报道,“民告官.只见民不见官”成为不少地方的难题。但在江苏,“一把手”出庭却成为了常态。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自2003年至今年9月.江苏全省已有11个地级市和31个县(市、区)的党委、政府出台专门文件。实施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全省被告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行政案件4年来累计达到1213件。  相似文献   

11.
高剑 《小康》2004,(12):35-37
在古代的政治理念中,基层官员被称为“亲民之官”,是天下治安之关键。尽管在整个金字塔型的政权体系中,“亲民之官”处于最底层。但由于数量庞大,且直接面对民众,对民众的影响最大、最直接,“官贤则民先受其利。官不仁则民先受其苦”。  相似文献   

12.
郑天竹 《群众》2020,(4):60-61
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党中央扎根陕北近13年,史称“延安时期”。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政权建立了防腐、惩腐、治腐体系,廉政建设颇具成效,形成了工作、生活、思想、理想、信念等方面新的精神风貌。“只见公仆不见官”成为延安时期廉洁社会风气的生动表达。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工作时强调,“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延安时期党风廉政的设计与实践,为当前我国廉政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启迪与借鉴,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走读官”,这个未见词典,却在一些老百姓中流行的新称呼,是指眼下一部分乡镇领导人,在某乡工作,却在某城镇或某县城居住,每日车接车送,当日来当日走。像个学校的“走读生”。“走读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而“走读官”,“蜻蜓点水”,工作作风飘浮,往  相似文献   

14.
“为官一任 ,致富一方” ,此话如今已成为好多领导干部自勉的座右铭了。现实生活中也确有一批这样的“官” ,他们任职一方 ,甘为人民公仆 ,勤政廉政 ,时刻以“致富一方”为己任激励自己 ,带领民众奋发图强 ,穷则思变 ,用辛勤的汁水改变着当地的贫穷落后面貌 ;或运筹帷幄而废寝忘餐 ,或身先士卒而积劳成疾 ,或呕心沥血而鞠躬尽瘁……这些似“官”不是“官”的公仆们 ,用自己的所作所为 ,忠实地履行和实践着“致富一方”的诺言。在他们的努力下 ,那里的穷帽摘掉了 ,经济发展了 ,生活提高了。“富”或露端倪或已生根。“致富一方”的“官”也由…  相似文献   

15.
假冒伪劣商品何以久打不衰?河南周口假药案无可辩驳地表明:没有当地众多党政官员的庇护,诸多的制造假冒伪劣者是难以冒头的。所谓“假官”,就是不称职的贪官、庸官。“打假须先打假官”主要是因为:一个地方官若果真一心为国为民,时刻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努力做个廉洁实干的“真”官,那么在其所管辖的地方,不仅绝难容“假”存在,而且也决不会容许“制假贩假”。如“周口假药案”,若原县委书记刘炜东等23名党政之官均属“真”官,该兽药厂岂敢长期制售假药而坑国害民!因此,打假必须首先打假官,否则打假既难以顺利进行,又极有可能变成“假打”。  相似文献   

16.
新闻回放:报载,某县委书记为防止底下干部在班子换届之际“跑官要官”,防止各方“说客”,在其大门上张贴了一张“告示”,敬告“要官别找我”。另据报载,某县不久前通知全县干部,今后凡是找县委领导或组织部“跑官要官”的,一律记录在案,并将其名单在电视台曝光。——要制止“跑  相似文献   

17.
为“官”者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权力。有权就有个用权问题。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就必须德法并举,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德,不仅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官”之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一向强调选人用人必须德才兼备,两者缺一不可,并且把“德”放在“举官”标准的首位。大思想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官”是人民的表率,为“官”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可见,“官德”决定民德,“官风”决定“民风”。为“官”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  相似文献   

18.
论点摘编     
年轻干部要重“接班”轻“接官” 陈晋川 蒲松林(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年轻干部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接班”和“接官”的问题,是重接党的事业的班,还是重接象征权力的官,不是一般的思想认识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重“接班”与重“接官”,其实反映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权力  相似文献   

19.
中日作为东亚地区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大国,目前两国关系处于外交冷淡的局面。本文从“以民促官”的视角入手,来探讨缓和两国关系紧张状态的途径从理论、历史、现实三个方面分析“以民促官”的可能性,并对今后“以民促官”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做“官”是领导干部的本份,做人是做“官”的根本,做事是做“官”的天职,做学问是做“官”的基础,四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是一个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思考和躬身践行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