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和母親終於盼到了這一天:父親從台灣回來了?@一天又正好是中秋佳節——團圓節。半個月前,父親從台灣來信告訴我們,他將於這一天回鄕。這消息如同一場久旱的春雨灑進了我們母子兩乾涸了的心田;母親激動得哭了,  相似文献   

2.
华人之窗     
马來西亞七十多萬华裔就讀华小馬來西亞目前有七十多萬名華裔子女被送入全國的一千二百多間華小就讀。在現在華小學生中,還包括一萬四千名馬來裔學生及六千名印度裔學生,顯示華小的發展潛能。馬來西亞有關當局指出,九十年代属於東亞的時代,馬來西亞如果要加强與香港或台灣的商業活動,就要全力發展華小,以更深入瞭解對方的觀念及語文。華人子女將能  相似文献   

3.
李燕不僅在繪畫藝術上師承其父、中國畫大師李苦禪,還與父親一起相繼被載入英國出版的《世界名人錄》。四十八歲的李燕,身材魁偉,思維縝密,和善而健談。近年來,他先後在香港、日本、深圳、印度、馬來西亞舉辦過與父親的合展或個人畫展。他的繪畫藝術早為世人所矚目。同時,他又以對中華文化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及深遽而獨到的見解,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他不但多次在各地舉辦的研討會、報告會上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安溪、南安、永春三縣交界處的僑鄉華美村有五千人,歸僑、僑眷佔百分之七十多,旅外僑親達一萬五千多人,一半以上在菲律賓,其他的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及港澳等地。華美村在外鄉親多,海外聯誼活動也多?逖Y成立了由歸僑、僑眷和退休老敎師組織的僑務小組。每逢僑親回鄉,他們就主動登門拜訪,與僑親座談,介紹家鄉建設情况和遠景規劃,傾聽僑親對故鄉建設的意見和建議。華美的旅外僑親,早年遠涉重洋,對故鄉的一草一木,無不魂牽夢繞。早在一九○九年,華美旅外僑胞就捐資辦起了華美小學,後又捐資創  相似文献   

5.
孫傳芳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有名的北洋軍長官,他總共有七個子女,孫家勤最小。孫家勤五歲時他的父親就在天津遇刺身亡,因此對父親沒有什麼印象。孫家勤的母親是湖北宜昌人,寫得一手好字,作得一手好詩,還是一位出色的畫家。就在孫傳芳去世的那年,孫家勤開始跟隨母親學畫,這對他後來的藝術生涯有着重要的影響。如今,有了兩個孩子的孫家勤已經成爲享有國際聲譽的中國畫大師了。他現任巴西聖保羅大學中文系主任、巴西中華文化藝術協會會長。  相似文献   

6.
去年四月初的一天,老家在湖南邵東縣的馬來西亞籍華人李先生第一次回鄕探親。六十五歲的李先生,闊別家鄕已有四十七個春秋。他剛入國門時,正趕上廣州春季交易會開幕。在五金商品陳列廳裏,見一大羣中外客人在爭相購買一種新型的旅行剪刀,他也擠進人羣,買了二十把,準備帶回家送給親友。到家後,李先生與胞兄談及此事,胞兄一看買來的旅行剪刀,  相似文献   

7.
讀者信箱     
找到了失散三十年的親人我以十分激動的心情向你們報告一個好消息:今年七月,貴刊在第七期‘尋親訪友’專欄刊登了我的‘尋父啟事’,幫助我尋訪在泰國失散了整整三十年的父親。不久,廣東省梅縣地區大埔縣僑聯會又給我來信,說任《中國建設》上見到了我的‘尋父啟事’,决定通過旅泰潮洲會館進一步幫助我尋訪,後來大概還在泰國的華文日報上轉載了我的尋父啟事。九月九日我突然收到了父親的來信,我們終於在你們的大力幫助下取得了聯繫。此時此刻我真是悲喜交集,無限感激你們真誠、熱心的幫助。我父親現在泰國,是一個建築工程師。讓我代表我與父親一道向你們致以最衷心的感謝。  相似文献   

8.
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出身華僑家庭,父親孫達成早年在澳門當鞋匠,叔父孫觀成則是病故海外的華工。孫中山十二歲就出國到檀香山,投靠經營畜牧業發家的長兄孫眉,是在海外讀書成長的。他久居海外,深悉僑情,‘凡我僑胞直接間接所受政治上之痛苦,罔不洞知’。長期的海外流亡生活和多次策劃武裝起義的革命實踐,使他對廣大愛國華僑懷有深厚的感情。他不僅體恤華僑的艱難處境,而且更深切地體會到華僑與祖國革命和建設的不可分離的關係,始終把華僑作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要依靠力量之一。他說:‘華僑是革命之母。’这與清朝統治者把華僑一概視為‘海贼’、‘莠民’,有着天淵之別。  相似文献   

9.
去年六月,《中國建設》雜誌社《尋親訪友》專輯第四期,刊登了廣西柳州市王新齋尋子王孝明的一則啟事。沒有多久,這位八十六歲的老人突然收到他兒子從南美洲的哥倫比亞波哥大市寄來的書信。‘王爺爺,您是怎樣找到兒子的?’眾人關切地問道。王新齋向大家亮出了一本《中國建設》雜誌,揮手對大家說:過去我到處求神拜佛都不靈,還是這本雜誌幫我找到了失散三十八年的兒子。一九八五年六月五日下午二時,王孝明接到一位朋友電話,告訴他中國驻哥倫比亞大使館里有一本《中國建設》雜誌,那里有他父親  相似文献   

10.
父親生前身在寶島做盡了思鄕之夢,直到臨終也實現不了興親人團聚的宿願;他含怨辭世後,我却意想不到地得到了去台灣為他奔喪的機會。悲慘的話別父親是四十年前隨國民黨軍隊去台灣的?敃r,他從家門前的碼頭乘船時,我還清楚地記得那悲慘的情景。父親拉着淚水汪汪的母親,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着:“這裏到台灣用不了二十四個鐘頭,我去後會時常回來看你的,你千萬別太難  相似文献   

11.
近二、三十年來,海外華僑華人對他們自身歷史的研究日益重視。在美國,從六十年代初開始,當地的華僑、華人中的有識之士就認識到華人歷史工作的重要性,從而成立了美國華人历史學會、夏威夷華人歷史研究中心、南加州華人歷史學會、紐約華埠歷史研究社、美國西北華人历史學會、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等學術團體。上述團体的会員共有两千餘人。新加坡的學者對華族歷史的研究具有强烈的時代使命感。他們在南洋大學開設“東南亞華人史”課程,有計劃地開展“華族村史調查”,培养年輕的史學隊伍,並建立了檔案與口述歷史館。從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年,新加坡南洋學會先後在新加坡、台北、香港、厦門等地單独或聯合召開了五次大型的國際華人历史研討会,使新加坡華族史研究超越了本國的範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九八五年,馬來西亞全國華團文化工作委員会成立了“华人社會資料研究中心”。現在,該中心有職员二十人,资料檔案達四千五百個,舉辦各类專题演议一百多塌,已出版的三種語文的書刊近四十種。  相似文献   

12.
“老師,離開您半個月,如同半年。我雖然想念爸爸、弟弟,但更想念您,就像同學們想念他們的母親一樣……”。開學不久,中學女教師金樹文就收到一封信。儘管她時常收到學生畢業後的來信,但這封來自東北工學院學生國忠業的信件,使她尤感欣慰。熟悉的筆迹,讓她眼前浮現出一個樸實、勤奮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國忠業原是金樹文班上的學生,出生在一個山村,十歲時母親就病逝了,父親帶着他和兩個弟弟生活,家境貧寒。他到這裹上中學後,有一年患了闌尾炎,需要住院敞手術,可他父親一時凑不足手術費。金老師知道後,便用自己剛領到  相似文献   

13.
六十七歲的著名中國畫家東方人,以水墨畫魚著稱。他的近四百幅佳作,早已在日本、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香港等地流傳,為篗飧鹘缛耸克R愛。從捕魚到晝魚東方人,原名陳施仁,後來,他取姓名中每個字的一半,故稱東方人。他於一九一九年出生於中國南方湖南省安仁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中。五六歲時就跟着父親捕魚,每當夏夜降臨,父子便點燃松根火把,在水田旁、池塘邊照來照去,一羣一羣的鰱魚、鯽魚、鱔魚見到光亮,紛紛游出水面,一動不動麄兾兆鹏~叉向它們剌去。一個晚上能捕四五公斤哩!  相似文献   

14.
親愛的恩維爾·霍查同志: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團榮幸地同阿爾巴尼亞人民一起熱烈地慶祝阿爾巴尼亞解放十周年。我們對阿爾巴尼亞人民十年來在  相似文献   

15.
陳覺萬先生從東北吉林大學調到華僑大學任第一副校長,已經一年有餘。他在致力於把這所大學辦成有特色的學校。陳覺萬先生是印尼著名華僑教育家、泗水小學創辦者之一陳明諱的公子。陳明諱早年曾在陳嘉庚的公司里當過伙計,後就讀於集美學校,畢業後到印度尼西亞辦學。抗日戰爭時期,他冒着生命危險和黃丹季等人一起掩護過嘉庚先生。父輩對祖國對教育事業的熱愛,給陳覺萬先生留下很深的影響。一九四八年,陳覺萬十六歲時隨母親回到祖國?粴q時,他以勤奮和聰慧,成爲東北人民大學(後改成吉林  相似文献   

16.
那還是一九八七年的金秋十月,山東省濟南十二中語文高級教師趙延吉的岳父、在日本經商五十餘年的愛國華僑田敦誥老先生回國探親觀光,來到女兒家裏,一家人沉浸在歡樂之中勗捴?老華僑出於對女兒、女婿的關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日本國,中小學教師的收入僅次於牙醫,居各種行業的第二位,一個普通小學敎師可以用三年的積蓄來華旅遊一次。對比這種情况,我國教師的工資是否低了些?”  相似文献   

17.
我有一個叔叔在台灣。在過去的四十多年間,我一直未見過他。聽母親講,叔叔去台灣後最初兩年,同父親通過幾封信。後來,聯繫中斷,不知生死。我五歲時,父親去世,似乎把叔叔在家鄉的往事也帶走了。母親既要工作以維持生活,又要關心、照料我和四個姐姐,擔子更顯沉重,也就无暇提起叔叔。我和姐姐們漸漸長大,那位從未謀面的叔叔却使我們在人生道路上举步維艱,升學、工作無不受到影響。對此我們不免耿耿於懷,也對那位不知長得什麼模樣、却總是无所不在的老叔,產生了一種無名的‘怨恨’。然而,‘血畢竟濃於水’。一九七九年以來,随着各項政策的落实,我们全家人变得心情舒暢了。於是,我和姐姐們又重新憶起那位  相似文献   

18.
‘國飲’者,茶也。有朋自倫敦來,舉杯告我:如今英國人仍嗜茶,平均每人每天要喝四大杯,人均茶耗量居世界前列。在英國全部飲料消耗量中,茶佔近半。英國並非產茶國,至今還有如此衆多的嗜茶者。回看我們这個茶葉發源地——中國,現况如何? 從飲者的数量來說,我國絕對超過英國绽碚f,十億五千萬之衆,擁有一個很大的茶葉市場?v然採名山的極品,倾百泉之水,也未必能滿足我中華飲客的需求。著名的產茶國自然應當把茶作爲‘國飲’。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之游     
一九七九年初秋,我們菲律賓怡朗華商中學校友會旅行團,一行二十一人,懷着特殊的感情,踏上了夢寐中的父兄生長的土地——中華文化賴以滋長的土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土。 對於生長在海外的華裔來說,關於中國燦爛文化,地大物博的知識,都是從兄長的言談之中和書本上得來的。在這次短暫的一個月走馬看花的游覽中,對這個古老文明的  相似文献   

20.
對弈曲     
我不知道一個人的愛好是否一定受遺传影響,然而爸爸愛棋,我從小也成了‘棋迷’,却是事實。記得兒時,有一次家中來了客人,媽媽讓我去找爸爸回來作陪。其時,爸爸在鄰家正與人對弈。我看到爸爸正腹背受敵,局勢危急,馬上蓆地而坐給爸爸助戰解圍,竟把來客的事忘得一乾二净。媽媽親自找上門來,不過,當着眾人之面,不好向爸爸發火,只象徵性地打了我一巴掌。其實,媽媽亦愛棋。使她生氣的是,我和爸爸時常因同人對弈而誤事,乃至忘記吃飯。那時候,山村里的人们終日為糊口而忙碌,平時很少有人玩棋。我和棋友丁大山算是例外。我倆一起給人放牛,一有空闲,就對弈酣戰,常常殺得難分難解,玩得十分開心。媽媽很支持我同大山對弈,認為琴棋書畫歷來是高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