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人格简单来说就是指人的思想品格,是人的思想品行、道德情操、人性操守的综合体现。人格不仅仅是人品问题,而且反映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和其他人的态度,因而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西方著名哲学家康德认为:“人格是每一个人的那种品质,这种品质使他有价值。”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人格体现表现出双重性,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双重人格”。共产党员决不能有“双重人格”,因为共产党员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要以自己的光明磊落和诚实透明来让人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相似文献   

2.
晏昱 《新湘评论》2004,(12):56-56
有学者认为:“人文关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主旨就是以大学生发展为本,走向主体、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所以,体现人文关怀,最关键的是要体现对青年大学生个性化人格品质的关注和养成,这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内涵。从根本上说,体现人文关怀,就是要体现高校“精心培育人,善于激励人,真心关爱人”的办学理念,它的核心内容是“尊重人”。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而企业领导者则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能够开拓大市场、创造高效益的优秀企业领导者队伍,对于我们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当前在认识上要进一步搞清究竟什么是优秀企业领导者、在实践中应如何去培养优秀企业领导者。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深入探析一下当代中外一些成功企业领导者的人格特征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格”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胆识、能力等方面的精神特征的总…  相似文献   

4.
何文 《党课》2010,(12):108-112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你可以摧毁他,但永远无法打败他。”说这话的是老渔民桑提亚哥,说这话的也是海明威——桑提亚哥的创造者、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文坛“硬汉”形象的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然而,当逐渐年迈又疾病缠身的海明威最终选择了将猎枪双管伸入自己的口中并扣动扳机时,他是被命运“打败”了,还是只是被“摧毁”了?  相似文献   

5.
一、历史进程中的人格独立性发展马克思在讲到人类社会发展史时曾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又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把这种发展史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发...  相似文献   

6.
于邻 《党建文汇》2002,(13):42-42
甲说:“一年又过去了,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又少了一年。”乙说:“新的一年来到了.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又拥有了一年、”又一个人说:“甲用的是减法思维,所以越减越少;乙用的是加法思维,所以越加越多。”而我们,是该用“减法原则”,还是该用“加法原则”?  相似文献   

7.
成功的“一把手”需要其自身具备诸多方面的优秀品质。魅力 ,是一个人或一个事物对人们的影响力、吸引力。笔者认为 ,“一把手”起码应具备人格力量的魅力、知识结构的魅力、艺术水准的魅力 ,从而使下属对其产生信任感、钦佩感、仿效感。  一、人格力量的魅力———信任感人们常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关键是“人格” ,因此可以说 ,“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是共产党人 ,这里所谈的人格 ,不同于一般层次上的人格 ,而是党的基层领导干部的人格。这种人格集中体现在政治上、工作上和交友上。在这三个方面 ,关键是要使下属对…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对于人格的一份解读。 我曾经看过一个禅宗故事,弟子问师父:“都说人心有大有小,可人都长得差不多,心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小呢?”师父说:“你把眼睛闭起来,用心来造一座城池,看看能造多大。”弟子于是闭上眼睛,开始想象宫墙万仞、深深的护城河以及其中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师父又跟他说:“你再闭上...  相似文献   

9.
遥宇 《党课》2009,(3):58-59
人格,即人的道德品格,是一个人本质的表现。高尚的人格是一个人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其形成虽有社会教化和环境影响的因素,但主要还是靠个人严格修身自省。中国古代先贤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人格修养列为第一要素。党员干部要修身自省,提高人格感召力,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论点精选     
有条件搞腐败的人数太多  (摘自《人民日报》) 经济学家樊纲在《经济月刊》上撰文说,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有条件搞腐败的人数太多。所谓腐败,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利用公权谋私利”。这种“以公权谋私利”的行为,当然首先与“用人体制”相关。如果现实一点,即使不说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为私的,也总得承认生活中至少有一部分人是“有私心”的,一有机会就要以权谋私。那么,我们首先要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把那些私心较少、愿意为了公利而勤奋工作的人选出来去“当官”,掌握“公权”,而不是提拔那些蝇营狗苟之…  相似文献   

11.
生活作风不是小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峻 《党建》2001,(11)
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人的思想里,认为生活作风是小事,是小节,有点问题没什么了不起,因而不放在心上。有这种看法的人中,有的就是我们的干部乃至领导干部。实际上,生活作风决非小事。从生活作风上,可以看出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人格,看出一个人灵魂的美与丑,简言之,可以看出他的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十分重视“人品”,重视“德”,把它作为立身处世之根本,生活作风就正是“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普通的人来说,道德操守不佳,行为不检点,人们会说他是一个人品…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的研究长期排除了化的影响,化进入心理学首先是以“人格”作为契入点的。“人格”被假定为不变的实体,是作为客体在化中存在的,不能全面阐释化与人的关系。“自我”则是动态的和开放的存在,与化交互作用,是作为主体在化中存在的,在本质上揭示了化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有人格,国有国格。格是什么?格是取向,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格是规范,是规矩,是为人之本,是立身之道。而我又一直以为,在诸种人等之格中,“官格”当属首重。因此,在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倡导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应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并大力开展官格官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知止”观念和“忠恕”行仁之道,表现了儒家对自我认同、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及个体人格教养的独特理解。“回到你自己”是“知止”的根本义。知止展开为三重意义:回归自然、回向历史与成德知本。忠恕之道就是从最切己的欲望、要求和意愿出发,通过推己及人的践履工夫,达到于内外、人己、物我的一体相通,即“仁”的境界。忠恕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统一、限制性与沟通性的统一,是不可以做“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的积极表述的。儒家论人格教养,特重“独”、“诚”的观念,“独”表征人格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同时又是向着他人和世界的一个完全的敞开性;“诚”则标志人性的完成,表现为一个转化实存和“形善于外”的工夫历程。  相似文献   

15.
石扬朋友: 你好!看完编辑部转来的信,我非常理解你的困惑和处境。你在信中将自己定义为“一个疲惫不堪的年轻人”,其实,在社会转型期,“疲惫不堪”的又何止你一个人,可以说,每个现代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疲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悦假活不说真话是官场的一个痼疾,一直都没有真正得到纠正。当然,有时高涨一些,有时低潮一些。 有人指责说,说假话不说真话是一个品德问题。也确实。说假话不说真话不能说不与品德有关,囚为一个品德至纯至正的人是不会说假话而只会说真话的。但这样的人有过吗?然连被颂为圣人的人都承认自己有过“违心”之语呢!  相似文献   

17.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马克思指出:"主观性是主体的规定, 人格是人的规定。"也就是说,人格是指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起码的素质要求和行为规范。人格是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交往而产生的,是一个人的志趣、能力、心理旗帜的集中表现。高尚的人格是一个人只是积累、智慧力量、道德  相似文献   

18.
权力是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和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细细想来,“权力”既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快慰,又能让人陷于极度的沮丧。多少人迷恋于它,企图成为它的至高无上的占有者;而又有多少人憎恨它,只因为被它害得身败名裂,甚至家破人亡!正确行使权力,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一直是无产阶级执掌政权后必须正视并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权力从何而来?古往今来,对此说法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天”给的;有的说,是“上帝”给的;有的说,是靠强力夺取的;有的说,是靠自己本事获得的;也有的说,是花钱买来的……说法不一,但…  相似文献   

19.
人生与正气     
人生在世,是需要一点正气的。以前,笔者经常患感冒,虽用药打针,但不解决根本问题。治疗时有所减轻,过不久病又发作。一位老中医对我说:“正气在身,邪不可侵,内体虚弱,必然抵挡不住风寒、病菌的袭击。”他劝我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我照老中医的说法去做,果然感冒现象明显减少。看来,一个人生病,往往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主观是一个人的体质,而客观就是外界的风寒、病毒。对于一个内体健康,一身“正气”的人,病毒这个“邪气”,就很难侵入他的体内。一旦体质虚弱,“邪气”便有机可乘,致人生病。在社会生活当中,又何…  相似文献   

20.
关于合伙在民法中的法律地位,学者们颇有争议,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合伙不能成为民事主体,民事主体只限于自然人和法人,合伙仅为自然人或法人进行民事活动的特殊方式而已;二是认为合伙是自然人和法人之外的又一民事主体,包括“非法人团体说”、“准法人说”“法人说”、和“第三民事主体说”等;三是认为合伙能否成为独立民事主体,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区别对待,一些简易的合伙没有组织或字号,不能成为民事主体,合伙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民事主体。要想确定合伙的法律地位,必须首先界定清楚合伙的概念以及合伙的权利和义务,然后方能确定合伙能否成为民事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