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把1958年以来的法国政治视为生命个体,那么对外强调独立自主与大国地位、对内强调总统核心地位的戴高乐主义无疑是左右其行为的思想和灵魂,而第五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则是承载这一灵魂的躯体。戴高乐在1958年之所以能够"再造共和",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再加上戴高乐个人的崇高威望和坚定信念,使半总统制的第五共和政体具有浓厚的戴高乐色彩。总统拥有位居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之上的超级权力。但是,60年后的今天,第五共和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制度设计中的结构性问题不断显现,与法国政治现实之间的距离和落差持续拉大。  相似文献   

2.
自从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以来,法国历史上先后有过四个共和国,1958年由戴高乐将军缔造的第五共和国,在一条坎坷曲折的道路上,至今已走过了29个年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第五共和国政治体制经受了国内外政治风云变迁的考验,把一个受到第二次大战重创的法国变成一个科学技术和经济发达的国家。它在国际舞台上改变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病夫”形象,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反对美苏两霸,解决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法国和世界各国一样面临着是否承认新中国政府的问题。当时,法国尚处于第四共和国时期,尽管法政府及议会内部也有承认新中国的呼声,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直到戴高乐将军重返政坛,成立第五共和国并解决阿尔及利亚问题后,中法才顺利建交。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发现,中法建交是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到第五共和国历届政府对华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戴高乐将军的决断对于促成两国建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戴高乐与雅尔塔会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45年1月初,戴高乐从报纸上获悉“三巨头”又将举行一次会议的消息,他预感到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对于三大国,说到底是美国把法国排斥在外的做法,戴高乐异常气愤。盟国这一举动,对戴高乐争取法国大国地位的努力,自是一大挫折。1月15日,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正式照会美、英  相似文献   

5.
1987年3月,他访问武汉大学法国问题研究所,就戴高乐研究发表演说,受到热烈欢迎。这篇文章是特里柯先生为本刊撰写的专稿。文章对在戴高乐将军主持下制定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并从根本法的角度,联系法国当前的政局,分析和展望了即将于1988年举行的共和国总统选举,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夏尔·戴高乐的名字和业绩在四十年代已逐渐被中国人民所了解。到第五共和国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和中法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戴高乐在中国的知名度日益提高。最后,他被誉为“反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和“中法友谊的奠基者”,受到中国领导人和人民普遍的崇敬。这是从前任何一位西方政治家都无法得到的尊荣。然而,历史告诉我们,戴高乐赢得中国人民的诚挚的感情,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风云变幻的国际斗争洗礼的。第五共和国时期,戴高乐同中国的关系,象他充满传奇色彩的坎坷生涯那样,也走过一段不平坦的路以后,才达到光辉的顶点。  相似文献   

7.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现在已经成为一历史陈迹。二次大战的失败后,维希政府抛弃了第三共和国宪法,而另建立独裁的傀儡政权,戴高乐的流亡政府和从事抵抗运动的法国共产党也都认为第三共和国已经死亡,他们希望建立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关于新共和国的蓝图,意见虽各有不同,不过,大家都  相似文献   

8.
舒适 《法国研究》2009,(1):47-50
法国58年宪法第23次修改规制了总统权力,加强了议会作用,增设了公民权利,是民主的进步。但是,第五共和国半个世纪以来法国政治体制存在的权力不平衡问题,并不因宪法修正案的通过而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对戴高乐和他所领导的法国抵抗力量 ,美国政府多年一直推行抑制、排斥的政策 ,尤其对戴高乐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努力 ,美国更是竭尽所能予以限制、打压 ,但到战争末期 ,美国这一政策却发生了转变。一、法国和雅尔塔会议1 945年 1月初 ,戴高乐从报纸上获悉“三巨头”又将举行一次会议的消息 ,他预感到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对于美国把法国排斥在外的做法 ,戴高乐异常气愤。盟国这一举动 ,对戴高乐争取法国大国地位的努力 ,自是一大挫折。1月 1 5日 ,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正式照会美、英、苏三国 ,强烈要求参加即将举行…  相似文献   

10.
同志们,朋友们,同事们! 一九五八年,戴高乐将军就任法国总统后,十分重视对华关系。他公开宣称:“法国应该能够直接听到中国的声音,并且也能把自己的声音传给中国。”在戴高乐将军和毛泽东主席的亲切关怀下,法国在一九六四年一月二十七日先于许多西方国家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距今已有二十年了。  相似文献   

11.
去年秋天,一位同志从法国回来,赠送我们一册皮埃尔·米凯尔著的《第三共和国、人物和权力》,巴黎1971年版,博尔达斯袖珍知识小丛书之一。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是研究第三共和国史专家中的后起之秀。他二十九岁时,就出版了名著《德雷菲斯事件》(1959年)。后来陆续刊行了《普恩加莱》(1961年)、《现代法国的经济和政治》(1971年)、《现代法国的政治问题和政治力量》(1971年)、《第四共和国、人物和权力》(1972  相似文献   

12.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半总统制”是对西方国家政治体制进行比较研究时的一个特例。在“半总统制”的政治体制下,其行政体制呈现出二元特征,即掌握行政权的,既有总统,也有总理。因此,在研究法国的政治体制时,其总统和总理的关系就成为一个颇有意义的关注点。以往学者在对此进行研究时,总逃不出这样一个范式,即认为尽管宪法明文规定总理是法国的政府首脑、行政首长,领导政府的活动,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除了1986—1988年“左右共治”那段时期外,政府的实际领导权掌握在国家元首——共和国的总统——手中。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有…  相似文献   

13.
申皓  闵杰 《法国研究》2004,10(1):161-171
长期以来,在法国的政治理念中始终渗透着一种“共和”的传统。从宪法所体现出的立国思想和原则,到内政外交方面具体政策的制订与执行,法国一直都十分强调国家的主权利益至上,并且神圣不能分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尤其是随着第五共和国的诞生,法国在国民经济领域更多的是偏向于政府干预,而并非听任完全的自由市场竞争,因而具有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以及典  相似文献   

14.
夏尔·戴高乐作为一个领导反对极权主义和帝国主义、争取祖国独立的无双战士,是众所周知的;他所象征的价值和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任何人都无可怀疑的。但戴高尔在1945年作为共和国临时政府的元首和1958年至1969年间作为第五共和国的奠基者,关于对内政策范围内的改革事迹,则似乎很少为人们所知道。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政治体制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各派政治力量围绕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展开了长期的角逐。争论的中心问题是维护传统的议会制度,还是建立一种能保证“国家的持续性,政权机关的稳定性,政府行动的有效性”的新体制。戴高乐在这场政治体制改革的战争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战后法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戴高乐体制形成与确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 :法国驻汉总领事馆副领事贵永华先生 ( M.OlivierGUYONVARCH)于 2 0 0 0年 1 0月 2 5日来我校为外院法语系、商学院双学位班师生作了题为《法国第五共和国体制》的专题学术报告会。贵永华先生运用结构图表简单、明确地介绍法国总统、总理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 ,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的作用及其两院议员的产生方式 ,两院与国家、政府之间互相影响与互相制约的关系。贵永华先生采用讲解与问答相结合的生动形式 ,会场气氛热烈。师生们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里了解了法国第五共和国体制运行方式 ,对法国政治体制增长了不少的见识。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7.
张云祥先生是一位长期研究法国政治和历史的知名学者,著述颇丰。先生有遗稿《戴高乐与法国》留世。本刊发表的是这部力作的前言和第一章第七节《戴高乐的性格特征》。限于篇幅,刊登时有删节。  相似文献   

18.
"萨科齐主义"的实质是法国外交在萨科齐外交理念指导下的萨科齐外交风格演绎。"萨科齐主义"包含了萨科齐的外交理念和外交风格两个方面的诸多内容。概括而言,"相对大国论"构成了萨科齐外交理念的核心。萨科齐坚持了戴高乐主义精神实质,奉行务实原则,推行现实主义外交政策;而其外交风格则表现出意志主义(volontarisme②或译为唯意志论)和个人主义、浓厚的经济外交色彩、实践主义和媒体化政治推广等特点。萨科齐执政后的外交实践同第五共和国2007年以前的外交实践之间并无大的"决裂",反而是其外交政策之间的继承性和延续性,萨科齐对希拉克的外交遗产也采取了继承和发展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孟虹 《德国研究》2011,(4):14-20
在实行“议会内阁制”的联邦德国,国家的方针决策权由担任政府首脑的联邦总理掌控.作为国家元首的联邦总统系五大国家宪法机构中的独立一员,他无权领导总理,享有的权限与实行总统制的美国以及实行半总统制的法国不同,介于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之间.宪法虽然赋予总统对外代表国家、对内引导和团结全国人民的重任,但由于总统权限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简述了“法语世界”这一概念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认为“法语世界”首先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曾一度有过的政治概念。所谓“法语文化”也将像戴高乐内阁文化部长、法国著名作家和学者安德烈·马尔罗认为的那样,逐步地被“人类博爱”文化所涵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