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试解李约瑟难题安作相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李约瑟(JosphNeedham,1900-1993),这位世纪的同龄人,热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一部《中国科学史》使他闻名于世,也成为中国人民的挚友。他以惊奇的心情,赞叹中国在中古时期高超的科技水平。他熟知中国历...  相似文献   

2.
新视点     
上海交大江晓原教授认为 “李约瑟难题”是个伪问题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主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科学技术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只是到了近现代才落后于西方——中国为什么会落后,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教授认为,所谓的“李约瑟难题”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当然伪问题也可以有启发意义)。那种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在很长时间里处于世界领先的图景,相当大程度上是虚构出来的——事实上西方人走着另一条路,而在后面并没有人跟着走的情况下,中国“领先”又从何…  相似文献   

3.
卢嘉锡与李约瑟的难忘友情李汉秋1995年3月24日,世界著名科学家和科学史家、宏伟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95岁的世纪老人李约瑟博士,安详地躺在英国剑桥大学他寓所的床上,永远闭上了眼睛。深夜,在北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原中国科...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英国生物化学家、中国科技史专家,1995年3月24日在剑桥大学溘然逝世,享年95岁。鲁桂珍博士是李约瑟年近九旬时与之缔结连理的妻子、华裔科学家,1991年11月28日与世长辞,终年88岁。自1937年起,鲁桂珍就追随李约瑟,长达...  相似文献   

5.
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及,1972年,他参与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的研究项目,他注意到李约瑟的说法,"共产党(对中国)的接管是个幸运事件,因为新中国也许可以避免西方在工业革命初期所犯的所有错误.在19世纪初,小女孩被绑在大箱里到地底运送煤矿;小男孩超时工作,导致眼力受损,身体变形;据马克思说,伦敦的面包师傅一天工作十六个小时".李约瑟坚信,"中国为求脱离停滞状态而达成现代化,社会主义路线不但是最好方法,而且是唯一办法".黄仁宇表示,"一思及此,你或许想同意他的说法"[1].显然,李约瑟对中共之所以抱有好感,就是出于道义性立场.李约瑟痛恨19世纪资本主义对人性的摧残,特别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摧残,当他看到新中国消灭了这一切时,由衷地肯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看得出,李约瑟是在道义优先基础上——而不是在别的方面肯定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6.
台湾知名人士陈立夫先生于2001年2月8日晚在台中病故。在他享年103岁的时光里,有近半生在为祖国统一大业奔走呼吁。陈立夫昆仲于1949年败遁台湾后,失宠于蒋介石,遂自逐赴美,以养鸡为业。20年后返台,潜心于儒家、老庄、周易等祖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的研究,颇有见地撰写了《中国文化之特点》、《弘扬祖德,以利人群》、《孔孟之道永存》、《弘扬先祖的智慧》、《四书贯道》、《人理学研究》、《中国文化与世界前途》等书,还翻译了英国人李约瑟所著《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他在潜心钻研学问的同时,始终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主张第三次…  相似文献   

7.
哲学思维与东西方科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雪是自马可·波罗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长期从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功勋卓著。然而,由他的研究导出的李约瑟难题,即“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也成  相似文献   

8.
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见《人民日报》2007.5.10)  相似文献   

9.
梦溪如梦     
和一位台湾友人谈起中国科技史,他赞叹古代中国科技曾列于世界前列,而近代中国才掉队了。他举出的名字是沈括,说他在台北学校读书时,就对沈括这位北宋大科学家非常崇拜。他的一番话唤起我的记忆。我曾在江苏镇江住过数年,而沈括就与镇江有缘。和那位台湾友人一样,我也是早在学校念书时就知道了沈括,开始是因为集邮,后来是因为课文。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就不能不对沈括充满敬意。于是,沈括这位先贤成为我和台湾友人的话题。沈括为我们中国人嬴得了一份世代相传的荣耀,他沤心沥血完成的巨著《梦溪笔谈》,被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先生誉为十一世…  相似文献   

10.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100周年诞辰前夕,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李约瑟文献中心联合主办的《李约瑟研究著译书系》出版座谈会于2月25  相似文献   

11.
一个幽灵,"应试教育"的幽灵,依然在我国教育版图上徘徊;"应试教育"魔咒笼罩在许多儿童青少年、教师和学生家长心头已经多年。这个魅影至今挥之不去。每个有教育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人,都在思考如何破除"应试教育"魔咒对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禁锢。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教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作者李约瑟曾经发问,"为什么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明到了明朝中期就陨落了?为什么如此灿烂的古代科技文明没有成就一个强盛的近代中国?"这就是萦绕中国人心头许久的"李约瑟之谜"。当"李约瑟之  相似文献   

12.
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教授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公元后的一千四百年的过程中一直比西方先进,重要原因是中国拥有比西方文化完美得多的悠久文化。李约瑟教授在他的《天朝的技术与思想》一文中指出,中国的文化在五个方面为世界科学思想形成作出了贡献。 (一>中国社会重视伦理观念,中国人不相信超自然的力量,也不把自然科学看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所以,中国的“科学之王”既不是神学,也不是物理学,而是历史学。 <二>中国的伦理观是基于“性善”的信念。“为人民服务”这句当代中国名言,最明确地表  相似文献   

13.
<正>作者在中国是个知名度很高的人物,一提起他自然会想到那部多卷本鸿篇巨制《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译本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这就是被人称为"李约瑟问题"的标准提法,对此问题最为明晰而详尽的回答就集中反映在作者  相似文献   

14.
1994年元月12日凌晨,与病残拚搏二十多年,凭自学成为宁波市优秀青年、省杰出青年的邹海波(1960.7.14—1994.1.12),走完了他自强不息的历程。噩耗传出,举市哀悼。第三天向遣体告别时,自发前来悼念的人挤满殡仪馆大厅。广播电台临时排出《燃烧生命,青春无悔》特别节目,悼念年轻的英灵。 一 这位收入《中国残疾名人辞典》、《中国科技翻译家辞典》、独立译完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  相似文献   

15.
台湾知名人士陈立夫于2月8日病逝,他出生于1899年,跨越了3个世纪,享年103岁。陈立夫大半生纵横政海,历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组织部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等职。在台湾被挤出政坛后,有过在美国养鸡的沉默岁月。晚年主持翻译了李约瑟的巨《中国之科学与明》。他虽风风雨雨一生,却能跨越三个世纪,实在是个奇迹。在他百岁寿辰时,根据他的亲身经历整理成“我怎么会活到100岁”一。中所述的长寿秘诀,其实并非奥秘,只要肯认真对待,人人皆可效之行之。  相似文献   

16.
40年代中后期,中国科技界进步知识分 子在追求科学昌明的斗争中成为推进民主运动的重要力量。当时科技界的《民主与科学杂志》、《科学新闻》和《科学工作者》以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为武器,猛烈抨击国民党独裁统治,企盼和憧憬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在民主运动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5年1月创刊的《民主与科学杂志》,所载文章,慷慨激昂。 董时进借讨论科学在中国不发达的原因而抨击“东方式的专制集权政体”。他认为,中国贫弱的最大原因是没有科学。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没有产生科学,接受西方文化洗礼近青年科学仍然不发达。李约瑟将…  相似文献   

17.
李友唐 《传承》2010,(19):15-17
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朝,使用中国文字的人已经开始出现快速记录。当时文字由"隶书"演变到"草书",就是为了快速。英国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九世纪,中国唐朝出现一种快速记录方法,几乎可以与语言的速度相等。可惜具体的  相似文献   

18.
《友声》1995,(3)
1995年3月24日晚8时55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英国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李约瑟博士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家中逝世,享年95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分别发唁电致哀。  相似文献   

19.
五十余年前,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博士千里迢迢率团来中国考察。当他在重庆与贵阳之间的遵义这个小城镇里找到当时因战乱和动荡而迁徙至此的浙江大学时,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办学的十分动人的情景:莘莘学子,孜孜以求,英才荟萃,弦歌不辍。这位著名的科学史家在惊  相似文献   

20.
早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曾提出“既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非常伟大,但是中国的古代文明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这一问题,也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的讨论,中国学术界虽已开展了多次,但它始终是一个具有巨大魅力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