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春节是最大的民俗,合家团圆、看望父母是亘古不变的主题。为了能够买到一张车票"回家看看",楞是把亿万国人折腾得上下都秃噜掉一层皮。即使是这样,一个现实又让人无比纠结和无奈——7天时间加起来只有1天时间陪爸妈。(2月6日新华网)七分之一的概率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多,而一篇"这辈子你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的报道中有网友感叹:"我在外地上班,每年只有春节能回家一次。我妈妈今年55岁了,如果上天眷顾妈妈能活到85岁,那么,我在她身边的时间不超过600小时,还不到一个月,这个结果真是太残酷了。"  相似文献   

2.
正太庙国学讲坛——别样的职工培训"既学习了传统文化,又迎接了节日的到来,这是劳动节来临前一个以别样的方式度过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对我们职工来说有非常意义。"2013年4月29日,一个专门向职工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公益性活动项目——"太庙国学讲坛"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启动,当天参加国学讲坛的职工李先生说。记者了解到国学  相似文献   

3.
石勇 《南风窗》2016,(4):30-33
中国社会,将更加变成一个"生活世界"。春节过后,我们在心理上、身体上,又一次进行"转身",从"家"出发,继续向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去。这是在走向哪里呢?我们会—遭遇什么?从认知上讲,这些问题让人好奇。但现在已没那么多好奇心可以激发了,有些"改变"的可能性已经被锁定,而曾经担心的一些东西,也许会渐次发生。我们关注这些问题,更多是一种心理上对自己已有  相似文献   

4.
回家     
《南风窗》2016,(3)
正2016年春节很快就到来,官方预测今年春节全国旅客发送量29.1亿人次。看到这个数字,几乎已经可以看到密密麻麻蜂拥在全国各地的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的提着大包小包的中国人。他们的日程不同但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回家。尽管中国农历年的"年味"日益淡去,但"回家"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流连故土的中国人,原来一直在迁徙之中。我们像候鸟一样南来北往,东奔西突,为了生计,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家人,为了家。然而,家到底是什么?它对处于今天这个当下的中国人,到底有何种意义?对于家的思考又有可能把我们带往何处?  相似文献   

5.
何处觅乡愁?     
石破 《南风窗》2014,(3):7-7
<正>我们过春节,其实是在寻觅乡愁。1687年,瑞士有一位叫约翰纳斯·胡斐的医生,撰文记述一名患了怪病的大学生。这名大学生因为非常想家而病人膏盲。医生给他开了许多药都不见效,只好建议他回家休养。没想到只是"回家"这个计划,就令他振奋许多;在回乡的路上,他竟然完全康复了!胡斐用瑞士方言把这种病症命名为"思乡病",并把它"翻译"成了希腊语:他把希腊语中的"nostos"(意思是"回家")和"algos"(意思是"痛")这两个单词组  相似文献   

6.
游子的春节     
正后台职工就是我们的后台看了你们这期的《春节假日生活特刊》,尤其是"三奶奶和我家的除夕"一文感触良多。不禁想起了自己。从离开老家外出闯荡至今,我一共在外地过了三个春节。第一次在外过春节是十年前,那时,我还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名战士。因为是第一次在军营过春节,心里感觉很新鲜,所以尽管内心中多少有些想家,倒也没有特别难受。记得,当时,《中国军工报》的记者到我们连采访,很多战士都一边想家一边流泪,而我却高兴地说:"在部队过春节,那叫一个新鲜,一个快乐。"给父母打电话拜年的时候,我满心的欢喜也透过话筒传回了父母家,后来才听堂兄说,母亲在  相似文献   

7.
于坚 《法制博览》2010,(10):4-5
都说中国是个大国,只是到了春节,才知道也大不到哪里去,再大也就是一个家,而且每家都在看电视,而且只看一个频道。我平常不大看电视,每到春节,看场春晚倒成了乐趣。又是一年,看看那些歌啊舞啊又闹些什么。嗯,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当了一年华侨的人回到老家,北都找不到了。电视节目倒像故乡一样,还是那些老面孔,老嗓子。  相似文献   

8.
正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是炎黄子孙全年中最重要的民间节日,它代表着中华儿女追求团圆、吉祥、美满的生活诉求。关于"我们的节日——春节"的话题,近些年我们主要阐述了"春节与年""春节与立春""庙会文化""备年习俗"等春节民俗话题。今年,我们的话题就从"吃"字讲起,主讲人与大家一起盘点春节期间食俗文化——  相似文献   

9.
又一个年过去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向我们走来。从耳边淡去的,是从除夕绵延到正月十五的鞭炮声声,空气中的火药味道也慢慢地散发尽了。这声音,这气味,连同年前年后的相聚与别离,共同构成了年的氛围。四季一个轮回,过年的体验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过年离不开鞭炮。"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很多人小时候就背过  相似文献   

10.
2004年的中国教育界可谓触目惊心、大事不断(尽管这一年才过去2/3)。2月份,春节的喜庆还没有过去,马加爵事件就令国人目瞪口呆;其后,2000多名大学生在重庆被骗身陷非法传销;进入6月份,首先是河南濮阳、镇平的高考舞弊案被曝光,随后是全国英语四级考试题目网上泄密,再后是湖南衡阳初中毕业考试"大面积泄题"……国家和政府非常重视这些现象,3月22日,中央高层召开会议,通过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迎来南开中学的百年诞辰庆典(10月17日)。在此,让我们认识一位久违了的伟大教师--张伯苓,让我们回顾南开中学创建和发展的历史,我们会获得颇多的感悟。  相似文献   

11.
他们的春节     
春节将至。虽然费尽周折依然阻止不了人们回家的脚步。春节的团聚,是中国人坚守的情感底线,虽千难万险,也要成全这样一份团圆。但也有一些人,在春节的脚步声中步履蹒跚,进退两难,这无疑是我们应该正视的社会现象。本刊将目光投向近年来一些公共事件的当事人,以他们如何过春节为主线,展示他们的际遇和生存状况,展现时代转型中个人的坚持和努力、辞旧和迎新:  相似文献   

12.
正"就地过年",注定会让2021年春节成为一个特别的春节。对每个游子来说,"非必要不返乡"虽能理解,但独在异乡过年的孤独感会让人倍感煎熬。幸好有很多温暖的企业,对"异乡人"留人又留心,让游子们不再为是否回家感到为难。毕竟,心暖了,心安了,哪里都有家的感觉。本刊记者以物业、建筑、电商行业为样本,采访了3个企业中那些"就地过年"的职工。在企业的关心关爱下,让职工把"此心安处是吾乡"放进心间,让"就地过年"汇聚成一道"天下一家"的暖流。  相似文献   

13.
南乔 《南风窗》2016,(4):12
正每到春节,无论身处何方,"回家过年"都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一票难求的困境、人潮汹涌的春运大军、疲惫不堪的旅途,都不能泯灭中国人回到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过春节的热情。春节和回家,在国人的眼里,似乎是一对天然不可分割的词汇。不知从何时起,"回家"成了所有中国人的终极难题,尤其对于众多"80后"、"90后"来说,"回家"几乎等同于"有家难回"。最近几年,有关"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的争论一直未停歇过,争论的本质,仍是  相似文献   

14.
正前言:春节刚过不久,在大地回春的正月十五夜晚,我们又度过了代表团圆吉祥、喜庆欢乐的元宵佳节。元宵节不仅是中国春节里最后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民间性的传统节日,也是春节之后有固定时间指向的第一个民间传统节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从古至今都备受中国人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春节的模样     
正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亿万中国人的情感聚合。一想到春节,就会想到自己的父母、自己的亲人,心中暖融融的。春节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胎记,有说不完的主题,叙不尽的魅力。春节什么味?就是人情味!春节什么样?与中华文化一样的形象:春节文化的形状是"长"的,源远流长。首先是历史长,如果说春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已有五千多年历史;按干支纪年,《现代汉语词典》历代纪元表上首见"干支"是西周共和元年庚申(公元前841年),也近3000年。辛亥革命以后为了一改封建正朔,打破王朝纪年,在时间上与世界同步,于是推行西历,使用公元纪年。公历1月1日,由此定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其次是节期长,年禧期从腊月初八一直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2016,(3)
正一百年来,中国人的家庭形态、家庭观念随着社会转型不断改变,家庭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也几经再造,家庭所承担功能的嬗变,便是中国人精神空间或拓展或循旧的过程。过了农历年,才算是辞旧迎新。大部分中国人的内心是以圆满和团聚作为丈量时间的尺度。短暂而温情的停顿是为了下一年更有力的前行。或者说,回家即是为了离开。去远方,这已经是今天中国人的主体生活,在一个流变的时代中追逐、给养,而回家,反而成了一个诗意的彼岸。一百年来,中国人的家庭形态、  相似文献   

17.
男孩的担当     
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病房,14岁的女孩瑶瑶躺在雪白的病房床上,把脸藏在雪白的口罩里,只剩一双泪汪汪的眼睛,看着自己的父母. 这两位成年人正在争吵,吵得天翻地覆.母亲王娟边哭边说:"我给你打了多少次电话,你才回家?回来了也不肯为女儿捐骨髓配型……"父亲朱地彪坚持己见:"放弃治疗,带女儿回家.我在外面打工,哪有那么多钱给医院!"  相似文献   

18.
黄纪苏 《南风窗》2014,(16):47-47
<正>北京大学有卓尔不群的另一面。北大的一些师生这次又挺身而出,选择在沉默中爆发。这才是令人神往的北大精神,这才像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鲁迅、毛泽东等先贤呆过的地方。6月的一个下午,阳光暴烈得像五雷轰顶。我去参加了一个会,讨论北大的什么"燕京学堂"。会议通知写得太"价值中立"了,让人看不明白会议组织者到底想干什么。"燕京学堂"当然不看也明白,虽然说得高大上,要"构建中国文化主体性",其实就"办班"、"创收"那点事,早臭一条街了。一个惯见不怪的事情,我倒觉得有说说的必要,理由有两个,一个是它有代表性;第二个么,读者看到结尾就知道了。其他与会者们议论"中国学"、"国  相似文献   

19.
正春节,是中国人最浓郁、最美丽的乡愁。每年,山南海北、四面八方的游子都会不约而同地赶回家,历尽千辛万苦,共赴一年一度迎春的盛典,只为了一份亲情、一种温暖、一场团聚、一次欢庆。那么,在您的记忆中,春节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是年三十晚上妈妈忙碌的一桌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的三八妇女节,我们女职工过得很快乐。单位组织的几个活动很贴心,很细腻。忙了一年,我们不仅比男职工多半天的休息,还能聚餐娱乐,感觉比那"半边天"幸福多了。我们单位是国家能源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很大,男职工、女职工从来都不敢懈怠,一年到头地忙工作、做奉献,很不容易。现在,国家重视环保事业,我们在做贡献的同时,又多了一份更重的责任,就是在确保能源供应的同时,还要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