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传统与现代:人格理想测量冯波,肖明人格是价值观念的一种,它反映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们对于人的素质的基本价值取向。人格这个名词是在近代才开始流行的,在中国古代只有“人品”这个名词。现在一般所谓人格理想或理想人格,是指能够表现某种学说、团体以至社会...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中国古代理想人格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理想人格学说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博大的胸怀.以孔子的理想人格为研究对象,从孔子理想人格具备的基本品质、其成为可能的内在根据以及理想人格的修养工夫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3.
古代清官的人格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官人格是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神载体,清官的记载遍布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各个时期,正史、野史中如缕不绝。清官产生于封建专制时代,其思想观念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他们孝亲、智慧、俭朴戒贪、爱民如子等优秀人格特征却有超越时代和阶级的普适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反腐倡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时期,对古代清官身上所折射出来的闪光的人格特征及其成因进行深刻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卢华斌 《学理论》2012,(24):92-94
"一人犯罪,诛其九族",是中国古代连坐制度的一个形象表述。职务连坐,在我国古代,特指官吏职务连坐。作为古代法家重刑主义思想的产物,连坐制度与儒家正统思想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选取官吏职务连坐为视角,分析连坐制度的理论基础,探索连坐制度何以在与正统思想矛盾的情形下延续千年,并试图重新审视连坐制度的普世价值,论证在现代官吏治理中引入连带责任问责方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高珣 《行政论坛》2001,(6):76-78
中国古代官吏享有"特权"及"重典治吏"是当时社会的显著特征.在司法上,官吏享有特权的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重典治吏,可从两方面来理解,既有用刑之重,还应包括法规形式的多样与数量的庞大.这看似矛盾的二者,实际上有着不同的调整对象,有着互相承接、互为补充的关系.当前的许多腐败现象可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吏的特权与重典治吏的相互关系中找到根源.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清官大都具有公正廉明、勤政爱民的高尚人格,并能毕其一生持之以恒。清官人格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儒家伦理政治文化根基,哲学基础上的天人之辨、治国模式上的德治传统、权力来源上的民本思想和价值取向上的义利观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清官人格塑造的理论渊源。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因素在清官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对当前的官员品德培养及廉洁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理想人格问题的探讨古已有之。中国古代哲学家早就在讨论何为圣人,即何为理想人格的问题,孔子最先提到成人之道。《论语·宪问》里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有了智慧、廉洁、勇敢和才艺,再用礼乐来美化,就能成为完美的人格。在现代西方学术界,人格问题也是最受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不同的人、不同的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人格问题,形成声势浩大、追随者众多的人格哲学和人格心理学。历史唯物主义则比较多地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去考察人格,马克思说:…  相似文献   

8.
王颖 《理论探讨》2001,(5):35-37
"新民"是梁启超构想的理想人格.梁启超关于"新民"之诸种品格的理论设计,在当时的中国以至当下的中国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查芳灵 《学理论》2009,(17):60-61
尼采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是其批判西方基督教世界观的重要一环。在批判基督教文化设置的“偶像”——上帝及其理想人格的基础上,解构了基督教的道德价值体系。以“强力意志”理论为本体论依据,建构起新型理想人格,“超人”是此理想人格的范型,即将强力意志充分发扬和实现了的人,是强力意志、新的价值观念和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的理想化和人格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素以礼义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定意义上说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我国古代有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 ,历来十分重视道德的教化 ,也十分重视对于为政者本身的道德要求 ,并把“德治”作为一种社会和政治理想。这一传统对于民族文化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在评价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地区的时候 ,无不把社会风气、社会道德水准尤其是各级官吏的道德素质状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古代…  相似文献   

11.
明代统治者的官吏考核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吏考核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人事管理制度。明王朝建立之后 ,太祖朱元璋及其传人牢记“为治本于任官”的古训 ,适应封建社会后期高度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积极“仿唐虞成周之制”,“远稽汉唐 ,……亦参以宋朝之典 ,建立起了一套“考满、考察二者相辅而行”的、颇为详备的官吏考核制度 ,并为清代所取法。其在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 ,政治法律制度等上层建筑是人们根据社会经济基础等的客观要求 ,并“通过人们的意识所形成的”。明代统治者之所以能够总结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作为传统治国之道的重要部分,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就其哲学基础而言,民本思想是传统社会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础,人性论是传统社会官德修养的理论依据,义利之辨影响着古代官吏的行为模式,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论世界观塑造着古代官员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哲学基础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传统的治国智慧,汲取历史经验,拓宽理论视野,更好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促使社会变得更加清明和公正。  相似文献   

13.
理想人格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塑造相结合的产物。每个人都无法脱离其生存的制度环境,不能不受到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塑造。制度环境决定人们道德人格的养成和类型。理想人格的塑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道德教化;二是制度规范。相对于道德教化而言,制度规范具有优先性。制度规范是塑造理想人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古代惩贪廉政建设的历史渊源 据现有的文字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惩治官吏赃罪的刑事立法可以追溯至夏朝,按夏朝皋陶的法律,官吏犯“昏”“墨”“贼”三种罪的要处以死刑。“贪以败官为墨”,其中的“墨”罪即指官员贪赃枉法的罪。这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肃贪廉政建设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5.
周敦颐作为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和哲学家,他的理想人格思想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他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与建构,是对中国以往哲学的继承与超越。他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基本要求是"无欲";核心思想是"诚";可贵之处是"独立";完善过程是"修养";终极状态是"和谐"。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如何塑造理性人格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当代中国大力提倡的大公无私、诚实守信、人格独立、修身养性、身心和谐,无不与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相对应。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古代考选制度衰落的原因王一多近现代文官考选制度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英、美两国,但它的更早的形态则应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早在隋唐时代,中国就已建立起高度完善的文官考选制,即通过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来选拨任用政府官吏的制度。自隋唐以后一千三百多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官吏政绩考核制度始建于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官吏政绩考核制度,考核内容和标准从重视品德到综合考核品德和治绩;考核管理机构从无到有;考核方式主要是上计制度;奖惩措施根据考核结果实施.相比于先秦时期,秦汉时期的官吏政绩考核制度体现出许多创新之处,同时又有历史局限性,应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8.
杨钦英  姚丹 《学理论》2009,(18):146-147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理想人格学说,将孔子倡导的仁智勇具体落实到他的“大丈夫”人格理论中,强化了理想人格现实的操作规范。孟子的“大丈夫”人格以人性善为理论基础,以仁智勇为精神内涵,呈现出强劲的阳刚之气,通过居仁由义,持志养气的培养途径得以实现。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显于当世影响延至当代。  相似文献   

19.
作为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孟子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发展中,有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思想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孟子不仅承袭了孔子的人生哲学,发展了我国儒家文化的恢宏博大的思想体系,其所创立的“养浩然之气”学说,也被历代儒家学者推崇为培养理想人格的卓越理论。几千年来,孟子的“浩然之气”说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发展,并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培养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一个理论楷模。“浩然之气”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篇中讲到的,原文是这样的:(孟子)曰:“难言…  相似文献   

20.
潘星宇 《学理论》2013,(3):38-40
当今中国正走在社会现代化的道路上,而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这也是形成现代人格的前提条件。孔子提出的"君子人格"是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传承的基本人格,同时也符合现代价值观,对于现代人格的形成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