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实施法制改革,尤其是刑事司法改革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为司法部门的改革制定计划和政策的过程中,中国在始终保留中国特色的同时,已经开始了解和研究外国的主要司法制度。这样做的结果是,中国的法律专家与他们的外国同行和朋友之间就各自的理念和最佳实践进行了频繁而充分的交流。中国的研究者们也已经开展了广泛的比较法律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对于中国人理解外国的法律制度非常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贪官的出身     
谢泳 《法制博览》2010,(16):8-9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极大变化。总体趋势向进步方向呈现,这一般没有人怀疑。这三十年中,一个特殊现象是中国贪官的数量激增,我没有详细统计,但凭感觉和断断续续看到的各种材料,大大小小的贪官加起来的总数真是惊人。我有时候也想这个问题,事情何以致此呢?  相似文献   

3.
张治华 《法制博览》2013,(3):131+129
法律意识形态是理论法学重要的概念及术语的一方面,同时也是法学理论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我国法制社会正处于发展阶段,立法及执法情况不容乐观。因而,法律意识形态体系的研究,对我国法制发展过程中确立理性的主导地位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对中国法制社会发展中法律意识形态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曹海英 《工会博览》2008,(22):26-2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劳动立法有了巨大的发展,劳动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已基本上构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法律体系。就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年劳动立法全过程的著名法学家关怀,听他讲述所亲身经历的立法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发展似乎已经到了一个节点。经过近三十年的经济飞速发展期,现阶段,中国社会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尖锐,道德沦丧,"礼崩乐坏"。这是当前我国法治建设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无法脱离的时代背景。"依法治国"的口号年年喊,而社会的法律秩序却难以建立,法律被强权突破,被舆论突破的事时有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法治之路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社会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中国的社会管理方式却出现了一系列的不适应。如何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的创新,关系到中国未来几十年能否继续保持稳定快速的发展,中国应如何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呢?结合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变化,研究国际经验,我们认为可以在下面几个方面多下些工夫。  相似文献   

7.
《法制博览》2013,(2):2
《法制博览》杂志由共青团山西省委主管、共青团山西省委和山西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主办。国内统一刊号ON14-1188/D,邮发代号:22-80,为中国人文社科类遴选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以"博览法制,弘扬正气"的办刊风格,曾荣获"华北十佳优秀期刊"称号.全国百家指定赠阅期刊。欢迎广大法律及相关学科工作者积极投稿。本刊征稿范围以法律法学类为主,各交叉学科为辅。栏目设置博文论坛、热点笔谈、法学研究、法律实务、司法实践,法制园地、法与社会、法与经济、法治论坛、学术前沿、社会管理、文化教育等。  相似文献   

8.
王江雨 《南风窗》2013,(13):95-95
新加坡的法律制度虽然暗合了法家的不少主张,但法家并不是新加坡法治的思想源头。说实话,几乎完全由英文教育的精英所统治的新加坡,恐怕在成为法治国家以后也不会有什么人懂得或有兴趣去了解何为"法家思想"。新加坡作为一个华人社会不同于传统中国社会(如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最大特征是它的法治,这一点新加坡自身深以为傲,也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李光耀曾经指出,新加坡成功的关键是法治(rule of law),以法律在今日新加坡社会至高无上的地位来看,可以说这一点并非虚言。  相似文献   

9.
索国兴 《法制博览》2014,(2):138-139
法律信仰的实质是对法治的信仰。"法治应当包含两层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建立,客观上为实现法治提供了科学详尽的理论支持,主观上,如何实现民众由被动接受到主观认同的转变,从而引领整个社会走向法治,日益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信仰作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较之于外在约束,发挥着更独特、有效的作用。针对中国法治进程的境况,该文将通过分析现存问题,进行学术考量,阐释确立法律信仰的可行性和途径,以期为最终实现法治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李栋  赵彩霞 《工会博览》2009,(4):124-124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社会廉政建设逐渐完善了以为人,为政和理财等为内容的一系列标准,并在为政,吏治、叉利等方面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廉政观念。这些廉政观念也为今天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1.
何建 《法制博览》2013,(5):216+215
民法的出现,使中国的法律文化由传统偏重刑罚的刑治逐渐趋向民法时期,强调损害赔偿。梅因定律谓言之"中国的法制则以逐渐扬弃身份导向,而逐步进入以契约为导向的法律时期。"在民法中,虽说公民权利受到侵害可以请求损害赔偿,但民法、侵权责任法未能涵盖完善所有合理的赔偿,侵权行为发生后,往往求偿不可期待。既定法律在实际中并不是都能按照理想的预期发展而成立的。此时,就出现了需要社会的"网",从而来进行一定的社会补偿①。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中国的法制史从法律比较开始的,而且也通过法律比较从而逐渐发展。近现代中国的法制发展停滞的时候,也是比较法学在低谷中挣扎的时候。近现代中国法制的不断完善发展与法学的繁荣都离不开比较法学的促进。每个国家的法制建设都不能缺少法律比较,近现代中国法制建设和比较法学是共患难的。  相似文献   

13.
建立一个法律框架,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并建立起法制社会,已成中国决策层和民间社会的共同愿景。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劳动立法有了巨大的发展,劳动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已基本上构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法律体系。就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年劳动立法全过程的著名法学家关怀,听他讲述所亲身经历的立法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同性恋问题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对同性恋危害社会行为的定罪量刑问题有过一些不系统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在立法上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1、在立法中仅仅考虑处理与同性恋问题有关的违法犯罪,没有注意维护同性恋者的正当权益,2、对同性恋的违法犯罪行为的立法过于简单、模糊,3、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行政措施来实现对同性恋的治疗和预防。建立制定相应的法律来规范对同性恋问题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30多年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重大变革、重大转型的过程。儿童福利法治建设实践与这一过程密切配合,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中心、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等比较完备的法制体系框架,内容涉及儿童养育、教育、医疗、卫生、康复、司法保护等各个方面。儿童福利法制建设实现了历史跨越和发展。但仍然存在着立法层次低,法律法规过分注重权益保障,缺乏实际内容,缺乏可操作性规定等一些问题,与儿童福利现实的发展需要还有距离。未来应以制定《儿童福利法》为目标,进行儿童福利法律框架的制度性设计和建设。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吸纳了大量的外国新移民,其中来自中国的华人新移民占了很大比例.新加坡政府为此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保障中国新移民的合法权益,并通过政府机构和华人社团等为新移民的发展提供帮助.中国新移民也展现了良好的综合素质,积极完成角色转换,在逐渐适应和融入本土社会后,为全面提升华人新形象、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新加坡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中国新移民还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推动中新关系发展,传播中华文化,在提升中国软实力,巩固双边关系和塑造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良好形象等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这些年比较流行一个词语一“游戏规则”。个人有个人的游戏规则,单位有单位的游戏规则,国家有国家的游戏规则,社会有社会的游戏规则。最高的游戏规则是法律。人生在世,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就会四处碰壁,甚至被淘汰出局。  相似文献   

19.
《法制博览》2013,(6):322
《法制博览》杂志由共青团山西省委主管、共青团山西省委和山西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14-1188/D,邮发代号:22-80,为中国人文社科类遴选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以"博览法制,弘扬正气"的办刊风格。曾荣获"华北十佳优秀期刊"称号。全国百家指定赠阅期刊。欢迎广大法律及相关学科工作者积极投稿。本刊征稿范围以法律法学类为主。各交叉学科为辅。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乃至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是树立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根本立场和历史态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进一步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结合与统一,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