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石。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既是社会信用建设的关键,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信用失范有其内部成因和外部诱因,可以从观念维度、制度维度和社会维度三个方面对重建我国地方政府信用体系进行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和普遍的信用失衡状况,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突出问题之一。我国信用失衡原因有体制性障碍、利益驱动、缺少资信评估机构、失信惩罚机制等,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西传统信用观念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诚信危机,表面上是社会道德水准下降,深层次的问题是我国传统信用观念与现代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结果。中西传统信用观念在信用来源、信用价值意义、信用适用领域、信用对象、信用保障机制等因素上存在差异。我国信用文明转型应当保留传统信用文明的积极因素,汲取西方信用文明的有益因素。制度建设是我国信用文化变革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关于信用的话题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社会转型期道德秩序失衡 ,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 ,私有财产权未作为宪法权利予以保障是目前我国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要重塑信用观念 ,建立信用体系 ,使信用和法律共同成为维护市场秩序的两种基本力量。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和金融的安全性。而我国自建国以来信用缺失现象严重,从人们的信用观念淡漠,到金融机构的不正当竞争,再到社会自律机制、信用监督机制、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很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如何树立信用观念,加大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设形成有效的信用约束机制,成为现阶段我国建立社会信用,防范金融风险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董志超 《人事天地》2014,(11):25-27
<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问题日显突出。2014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提出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这标志着我国信用时代的来临。"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法律、法规、标准和契约为依据,以健全覆盖社会成员的信用记录和信用基础设施网络为基础,以信用信息合规应用和信用服务体系为支撑,以树立诚信文化理  相似文献   

7.
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居于关键的主导地位。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必须了解当前我国政府信用的现状,分析政府信用缺失的危害,探索建构政府信用的策略。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曲卫东 《理论前沿》2004,(19):29-30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发达的信用就没有成熟的市场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建设问题是我国现实经济运行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由于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社会信用基础薄弱,在此基础上进行信用体系建设必将面临很多困难与障碍。就目前而言,制约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因素主要有:(一)社会心态因素首先,社会的价值取向的负面效应,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大障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的价值取向是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保护诚信的利益,因而人们没有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9.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和准则,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缺失问题日益突显。本文试从信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出发,探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的信用现状并对信用缺失的成因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对策,以期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10.
完善的信用法律制度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充分认识信用建设试点中的法律障碍,对于构建完善的信用法律制度、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