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宗教与民间信仰呈现盛行之势,这是由历史根源、经济根源、社会根源以及村级组织不作为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宗教、民间信仰盛行使得村级党组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困难加大,助长了农村宗族家族势力的发展,直接损害了党组织的形象和权威.必须正确认识宗教和民间信仰及其发展趋势,以疏导为主,抛弃监管思想,加强与广大信徒的沟通;加强宗教事务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宗教和民间信仰组织的各项管理制度;大力提高乡镇村级党组织引导、驾驭宗教组织、民族组织和民间组织的执政能力;加强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加强党员干部自律要求;努力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场所.  相似文献   

2.
试论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军 《求实》2011,(Z1)
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调查研究大学生信仰状况对于当前和今后党和国家的稳定及党的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落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民间信仰的功利性、心理补偿性、道德性与道德颠覆性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认为民间信仰具有"认识自己,整合社会","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繁荣社会主义农村传统文化"等作用;而新农村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和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要通过提高民众素质,政府积极引导和建设宣传阵地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段超 《实践》2004,(3):19-21
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文化生态是由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信仰崇拜等文化因素构成的统一体,它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有机组合,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西部大开发中,有效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意义十分重大.   ……  相似文献   

5.
民间信仰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信仰,实际上是一个在宗教学、民俗学、人类学等领域游动的概念.中国民间信仰是民族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信奉的忠孝节义、和睦助人、积德行善、善恶报应、安分守己、平安幸福的人文道德理念,不仅滋补和丰富了中华伦理文化的内涵,而且也为民间社会的整齐风俗、和谐生活与平民百姓的修身养性、安身立命提供了实践智慧和意义关怀.因此,加强民间信仰的管理,需要通过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语法转换,使其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资源,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相适应,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要的文化工程.  相似文献   

6.
闽台民众古往今来亲如一家,个中原由,除地缘近、血缘亲、语言通外,一脉承传的民间信仰也起着重要的精神纽带作用,这就是今人所谓的神缘同。福建民间信仰深植于台湾,自然离不开台湾民众历史上多来自闽籍移民这一基本前提,也离不开闽籍移民“险象环生,艰辛倍偿”充满苦难的移台拓殖经历,同时福建民间信仰的在台深根还与一种强固无比的社会心理力量息息相关:“乡国情结”。(一)乡国情结即指对故乡、祖国所表现出的一种无法割舍尤为强烈的依恋与认同心态。对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生活于乡土社会的农村下层民众来说,离乡背井远走他乡谋生…  相似文献   

7.
积极引导民间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宗教信仰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对党的宗教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 ,民间宗教信仰活动日益活跃 ,深刻影响当代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稳定 ,甚至制约着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与文化教育的普及。因此 ,探讨民间宗教信仰的真实传承状况 ,提升文化品位 ,实行合理扬弃 ,积极引导其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民间宗教信仰现状的基本特点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主要是指那些长期以来在中国社会历史上形成的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为核心 ,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宗教组织及宗教经典 ,具有分散…  相似文献   

8.
余未人 《当代贵州》2010,(20):62-62
毛南族"打猴鼓舞"的动作纯粹来自民间,它是真实的、有着扑面而来的山野气息,有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和特色。要传承和弘扬这种"原生态"的舞蹈,就必须尊重民间"打猴鼓舞"的美学特质,不仅舞出其动作形态,更要舞出其神韵和灵魂,舞出其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正说起猴,中国最著名的猴子要算"大圣"孙悟空了。然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塑造的孙悟空形象,却有着数百年民间传说的源泉,有着复杂的原型背景。南宋时出现最早的取经故事作为《西游记》的一号男主角,孙悟空这个形象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南宋时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以取经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其中的猴行者形象,就是《西游  相似文献   

10.
刘汉林 《理论学刊》2015,(3):125-129
在文本语境中,统计《论语》中的"学"字,涵义以"怎样学"为主;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学"处于"仁"与"礼"之间;"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是"学"的两个层次。从历史语境看,在社会层面,春秋时期由封建国家向地域国家转变,由宗法制向官僚制转变,由亲亲向选贤转变,使私学成为可能;在信仰领域,人们由崇拜鬼神变为崇拜祖灵再到崇拜个人,使"学"成为必需。孔子之"学"的能动性、人文性与历史相契合,促使"学而优则仕"制度化,儒学最终意识形态化,从而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