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说,嫉妒是女性的专长,不然,老祖宗为什么给它加上“女”字的旁证呢?其实,给贬义词加“女”字旁的还有“奸”“妄”“奴”等.这不过是传统偏见的一隅.女性嫉妒心理果真比男性更强烈吗?笔者没有科学的量化数据,也不敢妄加判断.只是男性很少为别人的容貌、服饰等生活细节而嫉妒,即使对别人的才华、职位、机遇的嫉妒也比较隐蔽.于是,极易外露的女性嫉妒心理就往往成了千夫所指.  相似文献   

2.
嫉妒是女性快乐的“杀手”。这一点在女性罪犯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女性罪犯与男性罪犯相比,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着其特殊性。正是由于她们在意识、情感、行为上的特殊表现,使得她们在性格上也与男犯有所不同,多数表现为心胸狭窄,不易暴露思想、情感脆弱,遇到问题,内心矛盾多、疑心重,而更为引人注意的是普遍存在的嫉妒心理,已成为影响她们改造的情感障碍。为此,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女性罪犯特有的嫉妒心理作分析,并探讨一下有关的教育改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既是一种商业,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它都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性别成见而存在.东西方文化中对女性的歧视都可谓源远流长,那么,作为一种深植于文化之根部的集体无意识,男权观念存在于世界范围内并通过大众传媒广为传扬就不足为奇了.在一个男性文化霸权的社会里,鉴于大众传媒在现代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敞开"与"遮蔽"的双重功能,它在对女性形象进行媒体再现时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男权中心价值观这种深层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会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不同程度地使女性遭到象征符号上的消解,或者不被呈现,或者被定型为母亲、妻子等角色.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青年教育艺术家的刘吉同志在回答青年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时,有这样一则问答:“问:你认为世界上最狭小的是什么?答:嫉妒者的眼睛,它容不得别人的一丁点优点。”刘吉同志的答问,一针见血,发人深思。嫉妒是膨胀的自私之心,也是膨胀的主观主义,这二者相互助长,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嫉妒者带着私心,唯恐别人超过自己,所以他就不能客观地看待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事实上,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都是客观的存在,硬着头皮采取不承认主义,别人的长处不会因此而不复存在,而个人的缺点则会因为不承认它而越益严重起来。  相似文献   

5.
空巢老人成为城市的特殊群体。空巢与空巢老人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在于:当事人主动自愿独自生活或选择核心家庭生活;当事人不愿独自生活或选择核心家庭生活;当事人盲目效仿别人,走上了独自生活或选择核心家庭生活。从客观条件看,由于我国性别比较高,男性比女性要多,加之女性寿命较长,导致有些人难以成婚或婚后离异难以再婚组成家庭;传统家庭的经济生产功能越来越少,家庭成员之间的人身依附也越来越弱。心理调适方法:一是自我调适(内因),即空巢老人通过学习提高、养生之道或心理培训,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调适。二是外界调适(外因),即空巢老人原来的工作单位、党组织、社区和亲友的关怀,做好社会关怀也十分重要。虽然外因是第二位的,但也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末的女性作家徐坤,以一位女作家与女学者的双重身份,在创作中拆解男女平等的神话,消解男性知识精英的权威形象,质疑女性现实文化处境,揭示了女性文化中的负面因素对女性心理与身体的羁绊,力图建构一种健康的女性人格.  相似文献   

7.
按照现时流行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既然如此,女性在其中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呢?笔者认为,通过对传统文化发生、发展或衍续过程的历史考察,便可以发现,女性在其中的作用,不仅不是微不足道的,而是举足轻重的.一、女牲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与意义(一)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初期建构中的作用与意义1、女性在文明社会初期文化建构中的基础作用与意义.根据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文化的发生和发展,一般都是渐进的和连续的.也就是说,一种较先进和高级的文化是以较原始和低级阶段的文化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也只能是以原始社会的文化为基础、原型和模本发生和发展而来.如果能够证明女性对于原始文化的主导作用及其对文化的凝聚、积淀和标志意义,那么,讲女性对于文明社会时期文化具有着基础、原型与模本作用和意义,也就顺理成章.而这一点是有足够的证据的.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和自然有着密切的关联。自然往往是"女性化的",而女性又经常是"自然化的"。多丽丝.莱辛注重与女性相关的自然、社会、心理、文化等具体问题的研究,注重男女之间平等而理智的对话与交流。本文以《裂缝》为例,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着重揭示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在父权体制下,男性对女性、人类对自然的不公正的压迫,从而体会莱辛作品中所期待构建的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共生的生态理想,试图唤醒人类心中的生态意识的主旨。  相似文献   

9.
性别角色即社会性别,是指男女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由于文化传统、社会期望的差异导致了男女不同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在现代社会中,男女平等意识已经基本普及,女性的学识及其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俨然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半边天"。同时女性不再如过去般依赖于男性了,然而"灰姑娘范式"的影视剧依然很受欢迎,且大有机械复制之势。因此,当前探究女性"灰姑娘情结"的社会心理根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性别角色即社会性别,是指男女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由于文化传统、社会期望的差异导致了男女不同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在现代社会中,男女平等意识已经基本普及,女性的学识及其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俨然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半边天”。同时女性不再如过去般依赖于男性了,然而“灰姑娘范式”的影视剧依然很受欢迎,且大有机械复制之势。因此,当前探究女性“灰姑娘情结”的社会心理根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塑造出被动、柔弱的依附型传统女性人格模式,自然的两性差异形成“男强女弱”的社会分殊.它积淀内化为一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渗透于人们的深层意识中,以广泛和持久的隐在观念传递形式实现特殊社会遗传,为现代女性能动地参与社会生活设下种种文化、心理的障碍.这种精神束缚不是源于某种认识上的误解,也不是来自单纯的男子世界,它是广义民族文化的产物,需要在广义的文化背景下批判解决.中国文化对人格性差的影响呈现出一条极端曲折的轨迹,自然禀赋造成的人格性差被扭曲,女性人格中温柔、优美的特征被凝滞而畸形化,柔顺与服从是社会所认可的标准人格.迄今,社会普通流行的基本上仍是男性坚强有力而主动、女性柔弱顺从而被动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今日崛起于西方文学界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以女性为主体具有强烈政治性的文学批评方式.它试图抛弃男性文学批评的标准和理想,用妇女自己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整个文学史,以打破传统文化性别歧视的束缚,确立女性真实的自我形象,创构妇女自己的文学.它为二十世纪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批评视野和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语言作为社会化产物,受社会心理、文化观念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因而存在着性别差异.近年来,随着国内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女性语言具有较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一命题亦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几种女性用语现象入手展示这种语言特点,并从生理因素、心理机制、生命意义及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探寻这种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与科举     
自科举学创立以来,学者对科举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以男性为中心的制度和文化层面的研究,对女性与科举关系的探讨非常缺乏.但是,身处科举社会的女性必定与科举在某些方面有着巧妙而不可避免的联系.女性对以科举为业的男性及其家族有不可避免的作用和影响,对科举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一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派生出来一种形态,叫做合理利己主义。这种利己主义,并没有放弃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每个人关心自己总要胜过关心别人,这些利己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它鼓吹把自爱(即利己)与爱别人(博爱、利他人)结合在一起,鼓吹在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利用。这种所谓合理利己主义的人生哲学,在资本主义社会长期受到推崇和赞扬是很自然的事。可是在前一个时期人生观的讨论中,有  相似文献   

16.
忠恕之道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标准。忠恕之道是讲求尽心竭力地为别人办事,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运用忠恕之道理念矫正罪犯的心理--推己及人--由自己的心理推断别人的心理,通过角色互换的心理体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用仁爱之心去帮助别人,将心比心,宽厚待人,可以使罪犯走向利他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女性美的标准往往是以男性为主导的,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改造加工是以男性的标准来展开的,女性处于被改造、被观看的位置,美女标准的特征实际上成为女性解放道路上的羁绊.女性美的实现依赖于女性自身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应跳出男权审美文化的陷阱,实现真正的女性自主与解放.  相似文献   

18.
性别特征形成是指一个人养成那种他(或她)的文化认为适合于他(或她)的性别的行为、个性、特征、情绪反应、态度和信仰的过程.一个人的性别.是人与人之间行为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它对人整个一生的心理和社会发展具有直接和重要的作用.有篇文章甚至这样说:“……在心理学上.再没有其他分类法象把人分男和女以及把他们的特性分为男性和女性这样重要了.”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觉"标志一种文化观:文化的个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文化的精髓并非反映社会经济政治的思想观念,而是承载文化个性的知识及其传统。"文化自觉"标志一种文化认知方式:以自知的方式认知自己文化。自知自己文化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谁,要面对并解答"认识你自己"这个古老而又永恒的哲学问题。自己就是我,人称自己为我,人是自我完善的动物,因而困惑于"我"、有精神需要。先哲创造满足自己精神需要的精神食粮,也因此确立了自己完善的目标,实现了人的自我创生,创建了族群的精神家园即培育人类成长的文化。文化的经典即记载文化创造者自我界定的知识的文本。中国文化的创造者以"君子"界定自己。中国哲学的经典即中国文化的经典。中国文化是世界诸文化中唯一的非宗教性文化,中国人通过学习中国哲学经典来满足认知自己的精神需要,要自觉自己的文化,就必须重建秉承中国哲学传统的哲学,让中国人重新拥有属于自己的哲学。  相似文献   

20.
人的生理条件和智力水平,是其成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文化素质,则是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经过教育所达到的一种知识和智慧的综合水平.研究女性的成长、发展与成才,必须了解同男性相比较女性的智力特点及其优势;同时,树立信心,加大措施,努力提高女性的整体文化素质,以使女性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