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近年来,在国内反腐风暴中落马的官员大多数与工程建设有关。在其他国家,工程腐败同样是社会一大毒瘤。无论是战后重建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在苦苦寻求切除这一毒瘤的利剑。  相似文献   

2.
“裸官”现象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裸官”,是指那些老婆孩子都在国外拿了绿卡,而自己单身一人在国内任职的官员。该词发端于网络,网友们称那种自己在国内当官腐败、家属却早早移居海外、将腐败所得转移出境、提前留好后路的官员为“裸体官员”。  相似文献   

3.
王湧 《现代领导》2010,(9):19-19
人之本,在于心,思想决定行为。官员腐败,都有一个“失衡补偿、侥幸支撑、由惧到坦、肆无忌惮”的心理过程.以及“继发型形成、自强性内化、合理化选择”的蜕变犯罪过程。要使官员拒腐保廉,必先从官员的“心理腐败”着手预防。因此,高度重视廉政心理建设.构筑反腐败的心理防线.切实有效地防治腐败心理演变,是从源头上建设反腐败体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微言     
《民主与法制》2013,(5):37-37
“几个官员的倒台在中国这样的大社会里本不足为奇,但舆论饥渴般地等待新的官员丑闻,并且添油加醋喝彩的情景,却是今天中国社会特有的奇观。原因有很多,但根源是社会不公平和由此不断堆积的情绪。官员腐败本来就可恨,当它与社会不公叠加在一起时。就尤其令人愤怒。”——近日中国一幕幕上演着腐败官员落马。针对此情况,《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微博发声  相似文献   

5.
权力是联结政府官员与公众的一种特殊产品。因此具备成本─—收益相统一的内在规定。公众是权力的所有者,政府官员是权力的行使人。政府官员行使权力类似于经济活动中的委托与代理关系。政府官员在委托与代理关系中充当理性经济人和权力代理人的双重角色,腐败正是双重角色冲突围绕成本—收益的比较而作出的理性选择。建立成本-收益的均衡统一是遏制腐败的有效措施。因此,要提高廉洁行为的收益,以建立一支执法严明的司法队伍、从严惩处腐败分子、加大经济处罚力度等措施来提高腐败行为的成本。  相似文献   

6.
在9月19日闭幕的第17届国际刑法学大会上,各国专家呼吁,腐败是全球性问题,国际组织应当支持各国对其官员的腐败行为进行侦查、起诉。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由于其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征,为公民提供了更为自由、即时、充分的意见表达空间。“人人都是传播者”,普通网民轻松拥有了话语权,通过网络发布对社会事务甚至对政府、官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监督政府和官员,并将官员的腐败行为通过网络向上级机关,直至中央举报,还可在网络上公开官员的腐败“行径。有专家指出,网络监督已成为“草根”反腐败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8.
《观察与思考》2009,(6):12-13
有的贪污官员喜欢“囤积”现金,有的腐败分子则偏好“收集”房产,腐败花样真是层出不穷!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曦称,腐败“创新”很可怕。  相似文献   

9.
廉洁的官员不怕威慑,腐败的官员才怕威慑,这在理论上也许是成立的,但是实际上腐败的官员才不怕威慑,廉洁的官员却因为要更加廉洁而瞻前顾后。而这恰恰是政治生态中官员怕干事,不干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80/90后"官员腐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政治现象。"80/90后"官员腐败有七种类型,包括谋求权力型腐败、谋取利益型腐败、贪慕虚荣型腐败、消费享乐型腐败、依附关系型腐败、急功近利型腐败与随波逐流型腐败。而市场观念的侵袭、政治生态的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心态的失衡、权力制约的缺失与理想信念的薄弱则是"80/90后"官员腐败主要原因。为此,我们需要从合理设计薪酬、优化制度环境、树立正确导向以及筑牢理想信念等方面入手开展腐败治理。  相似文献   

11.
聂长建  兰艳 《求索》2011,(5):160-162
因果关系是原因与结果之间的一种恒常的结合。腐败结果的出现,根本原因不在于腐败者的道德素养低下和法律知识欠缺,而在于腐败者基于其他腐败者是否受到司法惩罚的理智判断:腐败行为和司法惩罚是否具有恒常的结合关系。司法公正显示了腐败行为和司法惩罚的恒常结合关系,腐败就从道德判断转换为理智判断,而大部分官员有着清醒的理智,腐败就成为愚蠢的行为远而避之,司法公正因此是遏制腐败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2.
近年发生的一系列官员腐败案件,犹如一部连续剧,不断刺激着社会大众的敏感神经。  相似文献   

13.
《人民政坛》2013,(3):43-43
游伟在2013年2月8日《法制日报》撰文《织密法网,关住“官跑跑”》认为,近年来,我国官员涉案潜逃境外的人数和级别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涉案资金也在不断增大,大笔的国有资产外流、受损,这对我国反腐败的成效及其评价形成了伤害,也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声誉。有时,它还会像瘟疫一般,在腐败官员的群体中不断传播和蔓延。一有风吹草动就想溜之大吉,一出事就潜逃出境,似乎成了某些腐败官员的抗法对策,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重血缘、分亲疏、序尊卑的伦理社会,同财共居组织大家庭为国家法律及社会主流观念所肯定,家族主义伦理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经济互助,尤其是家族中优秀成员对其他成员在经济上的帮助,由此,官员理所当然地负有供养家庭、帮助宗族中贫弱族人的道德义务。来自家族的需索和对家族的回报构成许多出身贫寒的官员沉重的经济负担,致使其俸禄远远不够支出。基于家族的经济负担成为传统社会官员腐败的动因,贪得无厌的贪官以之为肆无忌惮腐败的借口,而那些律己甚严、持身清谨的官员也不得不在体制默许的范围内收取一定灰色收入,以周济亲族和应对人情来往。在传统社会,权力监督机制的失灵为公权力寻租解除了制度上的束缚,家族主义伦理则一定程度上为腐败解除了道德束缚。家族主义伦理仍构成当今中国腐败多发的催化剂,遏制腐败不仅要构建监督、规范公权力运行的有效机制,也须从文化上正视、治理家族主义伦理。  相似文献   

15.
《人民公安》2006,(2):7-7
“富赌”蔡豪文案这一案件展示了中国打击赌博犯罪、惩治贪污腐败的决心和信心;同时, 蔡豪文案让大家对“官赌”有了一个深层次的认识,虽然没有人能说得清到底是赌博促进了官员腐败还是官员腐败孽生了“官赌”,但不容置疑的是赌博确实加速了官员腐败。  相似文献   

16.
时下,在社会上,甚至在某些政府机关单位里,有的人一开口,总是离不开“腐败”二字,好像腐败是光荣的事儿。无论谈论什么事,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不忘套用上“腐败”一词。在一些人看来,腐败的人,都是一些有职有权、有脸有面的官员,手中无职无权的平头百姓,哪有机会腐败。没有权力去  相似文献   

17.
一些本来清廉无瑕的官员,为何往往让腐败成为其仕途的终极选择?个中的缘由值得思味。  相似文献   

18.
潜规则是官场腐败的催化剂,是官员腐败的护身符。这种误党误国的官场潜规则不改,即使在高压反腐形势下,官场边反边腐和官员边腐边升的现象仍然难以根除。为堵住腐败官员以潜规则获利之路,就必须在全党营造"讲政治、懂规矩、守纪律"的氛围,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规则意识,严格遵守明规则,坚决破除潜规则。  相似文献   

19.
<正>关于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官员财产公开试点并没有呈现逐步扩大、升级趋势,而是呈现衰减趋势。这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试点是一个敏感性较高,牵涉面较广,阻力较大的反腐战略,推进速度缓慢。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建立的关键在于中央的决心,而腐败存量、官员阻力、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态,是影响中央对其持谨慎态度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遏制腐败是古今中外权力监督的普遍难题。人们进行了诸多尝试和探索,如强化制度约束,实行权力分立制衡,鼓励社会公众监督,培育廉洁文化氛围,等等,但往往都难以根绝腐败。由于官员腐败行为常常伴随财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腐败问题进行经济学与政治学的比较研究,形成以下观点:腐败是政府官员以公权谋私利的非法行为;腐败是经济效率的漏斗,是政治稳定的大敌;腐败的存在以非市场权力及其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为前提;以净收益的存在为内在动因,以权力制约的软化为外部条件;挖掉腐败赖以滋生的体制基础,硬化权力制约机制,是标本兼治的反腐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