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中国青年文化的发生、形成和发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青年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有助于在历史的轨迹中探求青年文化的意义。十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大多数人只是在论及青年文化其它方面的特性时,偶尔提到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没有提供严格的论证,不能给人以信服的答案。归纳起来,青年研究学界关于中国青年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五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青年文化具有普遍性、开拓性、渗透性和幼稚性四个方面的特点。其普遍性特点的一个表现就在于:任何民族,任何时代,凡有青年存在的地方都有青年文化。这也就是说,有了青年,就有了青年文化。“比如,我国最早的诗歌选辑《诗经》中许多诗都是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有若干雕塑、装饰器、刺绣等也都是青年文化……”。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失之偏颇,其论据也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撇开青年文化的具体内容,学者们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的认识,那就是青年文化“使得青年开始脱离校园的,或者  相似文献   

2.
邹贺 《学理论》2009,(29):127-128
介绍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玄奘大学讲座教授高明士先生著《中国教育史》一书主要内容,分析此书与大陆同类著作的异同。认为:高明士先生的教育史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向历史学的靠拢。同时,《中国教育史》一书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中国传统教育“庙学化”的新观点。这些都是高明士先生对教育史研究的重要贡献。另外也对《中国教育史》一书的印刷错误、史料观点提出了若干商榷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青年文化是具有前瞻性的,那么,我们能否建构一种理论模型,超前地揭示出世纪末,乃至21世纪初中国青年文化流变的总体趋势? 如果我们不是超现实主义者的话,就发现,在青年文化中已出现属于未来的萌芽,因此,我们并不担心重提旧话遭致的诘难。以下是我个人对未来中国青年文化流向的几点预测。 一、“道”与“器”选择与文化信仰的紊乱 世纪末中国经济神话般的崛起,使得百年以来的“体用之争”用一种平和的形式表现出来,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实用工具理性,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成为无需争论的共识,这必然措伤东方的文化传统。奈斯比特预言现代化只会使瑞典人更瑞典化,中国人更中国化,这是从未来世界的可能性角度得出的结论,对于世纪末中国青年来说“道”与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离不开“两个结合”这一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1]我们必须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间“契合”与“结合”的辩证关系,深刻领悟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充分认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在1997年11月16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江泽民同志十五大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全面性”。报告的题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突出地提出了全面性的要求,报告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在对每个重大问题的论述上,都贯穿了全面性。所以,要把十五大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力求全面,防止片面。笔者认为下列几个问题特别需要强调。  相似文献   

6.
今年初的一个下午,我到北大朗润园去拜访邓广铭先生,想请先生为我正在编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创刊三周年纪念册”写一篇“笔谈”。我已经有好几年没来看望先生了,但却一直和先生保持着联系。邓先生见我来了,很高兴,一边握着我的手,一边非要从椅子上站起来。虽然几年没见了,但先生的身体还是那么硬朗,看不出已是年届九十高龄的老人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府处在精简机构、深化改革之中,它迫切需要一种应时的行政文化理念来支撑。而现时行政文化又是历史上长期政府活动沉淀下来的关于治国安邦、创设政制、选择官吏等观念和价值的合乎逻辑的演绎,它和历史上的行政文化既有着共相性,又有着殊别性。王沪宁先生在分析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时,认为政治文化由历时性结构和共时性结构构成,历时性结构包含古典结构、近代结构和最近结构等变量,每一个历时性结构都意味着对前一种结构的否定和批判,但每一种历时性结构中所蕴含的价值因素都不可能销声匿迹,而是以更新了的形态保存在共时性结构之中。共时性结构表示一种因素组合关系,它包括因素结构、群体结构、功能结构和地域结构,这些因素是相互渗透的,因此它们是相对划分、不能截然分开的。行政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主要部分,因此王沪宁先生的分析也适合于行政文化的情况。共时态文化的不同结构均程度不一地含有历时态行政文化结构的价值因素,即“历时性文化矛盾的共时态呈现”。它体现着行政文化的发展规律。通过历时态结构的纵向分析和共时态结构的横向分析有助于把握和理解行政文化演变的幅度和历史动因。但是正如王沪宁先生所说:“政治文化是一个捉摸不到的对象,因为它太广大无边。这的确是政治文化分析的一大  相似文献   

8.
我的四点看法──关于“天人合一”及其他蔡尚思《望》周刊1994年49期发表了胡绳先生的《介绍一篇文章》。他介绍的是罗卜先生的《国粹·复古·文化》一文。罗卜先生的文章则批评了陈国谦先生在《关于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一文中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倾向。三位先生的文...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最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 ,把“坚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和要求提出来 ,使我们从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成败、事关我党前途命运、事关我国社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 ,进一步认识到建设先进文化的极端重要性。本文拟从分析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来探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先进文化 ,以及如何来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以期加深对江泽民同志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解。一中国最大的基本国情就是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发展起点上看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相似文献   

10.
自1991年以来,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宁稼雨先生连续出版了三部专著——《中国志人小说史》、《〈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魏晋风度》。从三部专著的选题不难看出著者学术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即由单纯的古代小说研究,走向了小说与文化之关系的研究;由小说内在因素的研究,走向了小说外在环境的研究。就像所有的研究者一样,宁稼雨先生之所以在学术生涯开始之初,就选定了志人小说作为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林同济先生的名字,今人知道的恐怕不多了。但他的《文化形态史观》一书,岳麓书社前几年又将它与雷海宗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合并出版。林先生对中国历史上的士阶层与官僚集团作了尖锐的剖析,今天读来仍令人耳目一新。 据林先生说,在中国3000年的历史中,知识阶层经历了一个从“大夫士”到“士大夫”的转化,即两种人格的嬗变。大夫士者,类似于武士阶层,崇尚的是义(荣誉)、礼(荣誉之规),人格的训练建基于死的决心,即何时死、何地死、为何死、如何死,甚至“未知死,  相似文献   

12.
钱穆以“扩广群”、“历永世”为原则将世界文化划分为中国、印度、欧洲三大文化,分析了中印欧三大文化的个性精神,指出文化个性决定于环境,并且从文化个性的角度得出了“中国文化最优论”的结论。钱穆的世界文化个性思想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是其对文化个性的概括显得不充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脱离了社会生产方式;“中国文化最优论”也只有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来评价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继90年代初国际上某些别有用心的火炮制出“中国威胁论”之后,最近又出笼了另一种奇谈怪论,即所谓“中国无足轻重论”。该论调的始作确者,是西方有名的保守派国际问题学者、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西格尔。西格尔不时抛出极端观点攻击中国。在近日出版的美国《外交》杂志9一10月号上,他发表了题为《中国重要吗郊的长篇文章,妄称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充其量也是个“小角色”,在军事上是个“二流国家”,政治上的影响和权威显然“微不足道”。一言以蔽之,“中国是多么地无足轻重”。西格尔的文章,从材料的选择;到结论的导向,通篇贯2穿着一…  相似文献   

14.
韩生 《党政论坛》2012,(5):18-19
一、“文化源头”,上海城市地位应有的功能要求和作用发挥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国家战略高度阐明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上海市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中国和上海进入了一个新的建设和发展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5.
范秋贵 《学理论》2012,(24):212-213
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中的地位出发,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基本内容的融合,并就如何在该课程中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了几点建议,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最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科学论断。其中,关于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精辟论述,是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的进一步深化,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研究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之建构,必须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坚持文化的主导性 坚持文化的主导性,就是说建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必须首先弄清楚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其文化之实质。对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  相似文献   

17.
正9月4日,《知识分子》刊发了杨振宁先生的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正在高能物理一线从事实验工作的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表示,不能同意杨振宁的观点。并针对杨振宁先生提出的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的七点理由,分别做出了对应的反驳,最终形成的观点与杨振宁先生的"中  相似文献   

18.
对“文化”一词的理解,许多的人给予了许多的解释,对其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功能下了许多定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也常论及文化问题,由于他们毕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和人的解放,十分重视在社会发展和人的改造进程中的文化作用。因此,他们所论及的文化主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对的观念形态的文化,正如毛泽东认为的:“五四运动成为文化革新运动,不过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进一步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在中国有帝国主义文化,这是反映帝国主…  相似文献   

19.
柳萌 《民主》2007,(2):37-37
最近得到两位友人赠送的新书,一是老作家袁鹰先生的《风云侧记》,一是诗人雷抒雁先生的《雷抒雁精短抒情诗选》,出于多年从事出版工作的习惯,还未顾上打开书页阅读,装帧设计的浓浓文化味,就让我有种享受的喜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反正在我阅读的视野里,已经好久未见这样的图书啦。自从我们忽然“富”起来,图书装帧也显得“阔”了许多,很有点“人一阔脸就变”的味道。只是有的变得俗不可耐,反而没有“素面朝天”悦目。  相似文献   

20.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最早提出。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一文中,最早提出和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在本文中,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以下简称“邓选”)实践上,我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开始了,这一时期的提法是“中国式的现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