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引用了许多来自《诗经》的诗歌。考察其引用的具体篇目以及比例,可以发现《四书》在内在精神上与《诗经》提倡的“思无邪”、“温柔敦厚”诗教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即强调培养个人道德修养,教化民众,以平天下,同时对统治者的举措失误和道德败坏,给以及时讥刺。这些是《四书》引《诗经》的主要倾向  相似文献   

2.
《吕氏家塾读诗记》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传统《诗》说的肯定、维护和发展有力地校正了宋代《诗经》学演变,激活了传统《诗》说的生命力;主张《诗》为雅乐的“主声说”是郑樵、王质“主声说”向朱熹、王柏诗乐理论嬗递的桥梁;对郑樵“淫诗”说的批驳是“淫诗”说从郑樵到朱熹再到王柏不断演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诗经》原名为《诗》,或称《诗三百》。汉代尊称之为《诗经》,现在只是沿用它作为书名而已。《诗经》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部诗歌集子;也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集子。其中某些诗篇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中国诗歌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诗经》所反映的历史时代,为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也即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共五百年。《诗经》一共有三百零五篇,传统分法为《风》、(十五国国风)  相似文献   

4.
礼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诗渗透、积淀在礼的各个环节,并暗暗地决定了礼的存在方式和礼的历史命运.而当诗变成了《诗》,"诗学"变成了"诗教"时,"礼"也变成了"礼教",礼的诗性特征逐渐消失.在礼的诗化进程中,《诗》也逐渐政治、伦理化.用诗与用《诗》的礼典意义贯穿于"礼"的诗化和"诗"的礼乐化双向互动演变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作品 ,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各个时代各个学派的学者 ,按照自己的政治观点、历史观点和艺术观点对《诗经》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他们对《诗经》的研究都没有越出经学的范围。真正超出经学研究潮流 ,把《诗经》作为文学作品欣赏研究而影响较大的 ,有清代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方玉润在《诗经原始·卷首上》中指出 :“今之经文 ,多分章离句 ,不相连属。在明者 ,固可会而贯通 :在初学 ,殊难缀而成韵。解之者又往往泥于字句间 ,以至全诗首尾不能相贯。无怪说《诗》者之难于解颐也。”所谓“分章离句 ,不相连属”是指…  相似文献   

6.
"还乡"母题渊源于原始蒙昧时代的生命体验和思考,及至<诗经><楚辞>时代衍生出现实性以及个体生命"存在之思"的精神性"还乡"内容,成为后世文学的书写和想象的灵感源泉.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第一次集中书写了农耕文明背景上的"还乡",在回归家园以及对生命来源的感恩中,<诗经>流贯着人世之归的素朴世俗情怀.比较而言,诞生于巫风盛行楚地的<楚辞>,因其更多原始文明神秘性和宗教感的存续,诗人一方面行吟于人世之归的"还乡"之路,另一方面又走向超迈的神界之游.  相似文献   

7.
闲暇之时,翻阅《纲鉴易知录》,在卷三周纪中看到召公治陕时巡回办案的一段精彩记述,现抄录如下,供大家欣赏。“初,召公治西方,甚得民和。有司请召民,召民至庭听断。召公曰;‘不劳一身而劳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乃巡行乡邑,听断于棠树之下。至是卒,人思其政,不忍伐其树,作甘棠之诗,歌咏之。”《诗经》过去粗略地读过,但对《国风》中《甘棠》一诗没甚印象,当读到这一段时,想到西周时还有人巡回办案,感到惊奇,而且还有诗为证,勾起了我这个从事政法工作的人极大好奇心。兴趣所致,便专门找出《诗经》一阅,诗是这样写…  相似文献   

8.
经学尤其《诗经》仍然是支撑魏晋文学的主流意识之一。在诗歌体式上,魏晋文学大量摹拟《诗经》,以四言为主;在诗歌题材和主旨上,直接摹拟《诗经》,创造出拟经诗、补亡诗、拟《诗》诗三种类型,复古之风达到了空前炽烈的局面;在艺术风格上,以雅颂为主、又以风入雅,从而对如何继承《诗经》的文学传统提供一次集大成式的探索,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氓》是《诗经》中的佳作。《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4月修订第4版)中对《氓》的注释这样写到:“……诗中通过女主人公对自己错误爱情和不幸婚姻的诉说,表现了她悔恨的心情……”作为配套教参《大学语文选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10出版)对《氓》的分析有这样的论述:“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  相似文献   

10.
《诗经·豳风·七月》的作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毛诗序》把它说成是周公之作,曰:“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后来注《诗》的大家,如郑玄、孔颖达等,都恪守“疏不破注”的原则,因袭这一说法。近几十年来,研究《诗经》的学者,又大都认为这是一首奴隶(或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