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从1922年12月至1923年2月,列宁在病重期间以顽强的毅力和超人的乐观精神,口授了5篇论文和3封信。这组重要的历史文献被人们看作是"列宁的遗嘱"。在这些文献中,列宁贡献了他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最后的智慧和思考。其中有一篇短文,题目叫《论我国革命》,文字虽然不多,却言简意赅。他对俄国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领导人否定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论点做出了总结性  相似文献   

2.
列宁1922年12月23日至1923年3月初口授并亲自审定的八篇文稿是一套完整的创新理论成果,其中所承载的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人们习惯称为列宁“晚期思想”,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构想。列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他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创新勇气和探索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3.
姚燕 《学习导报》2011,(7):57-57
从1922年12月到1923年3月上旬,病榻之上的列宁,对经济文化落后的苏维埃俄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作了一系列深入思考,口述了《日记摘录》、《论我国革命》、《论合作制》、《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和《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等5篇文章。学界将这5篇文章称为“列宁晚年思想”或“列宁的政治遗嘱”。  相似文献   

4.
90年前的1月21日,列宁在俄罗斯戈尔基村去世,终年仅53岁。 档案证实列宁曾要求获得毒药 由于多年的流放、牢狱、革命、战争,列宁的身体一直不好。而1922年的遇刺最终击垮了列宁的身体。1922年5月,51岁的列宁第一次中风,右侧部分瘫痪,开始减少政务。12月第二次发生中风后,他被迫停止政治活动,把权力移交斯大林为首的“三驾马车”。  相似文献   

5.
列宁晚年十分重视苏维埃国家机关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他为巩固布尔什维克党的团结和统一,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费尽了心血,在他的被称作“政治遗嘱”的最后文章中,他要求“把工农检查院变成储备能量的头等的蓄电池。”(《布哈林文选》中册,第357页),并要求以改组工农检查院为突破口,不断完善和发展苏维埃国家的政权体系。列宁晚年为何要把改组工农检查院作为改组整个国家机关的序幕和突破口呢?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首先,列宁关于改组工农检查院的设想是与工农检查院当时的糟糕状况相联系的。工农检查院的职责之一是保证坚定而及时地贯彻中央有关经济和国家管理各个领域里的  相似文献   

6.
列宁曾经指出,民粹派“否认一切商品经济的基础——社会分工”。(《列宁全集》第3卷,第19页)这就是说,任何商品经济的基础都是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的精细的程度决定了它的发展水平”。(同上第52页) 列宁的这个观点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是一致的。马克思说过,“分工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因而使它转化为货币成为必然的事情。”(《资本论》第1卷,第129页)恩格  相似文献   

7.
党给韬奋以力量——周恩来和邹韬奋的革命友谊□穆欣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1944年7月24日在日军占领下的上海病逝。他在临终前口授遗嘱说,他的“骨灰尽可能带往延安,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9月...  相似文献   

8.
1922年8月31日,苏联共产党政治局决定在《真理报》的专栏对“无产阶级文化”问题开展一场辩论。通常认为,这场辩论始于1922年9月27日《真理报》发表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主席瓦列宁·普列特湟夫的一篇文章“在意识形态战线上”。列宁对此作出的反应则是通过共产党宣传鼓动部副部长雅·雅柯夫列夫的名义,  相似文献   

9.
列宁作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在工作中接待了大量的来访者。列宁的接待室曾被称作"世界上最大的接待室"。仅在1922年10月2日到12月16日,这两个半月中,他就进行了125次接待,共计171人,平均每天接待2至3人,每周接待17至20人。  相似文献   

10.
1854年,马克思指出:“英国工人阶级既然创造了现代工业的无穷无尽的生产力,也就实现了解放劳动的第一个条件。现在它应当实现解放劳动的第二个条件。它应当把这些生产财富的力量从垄断组织的无耻的枷锁下解放出来”(《马恩选集》第1版第2卷第77页)。这里的“第一个条件’哪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指的是资本主义时代创造的社会化生产力;“第二个条件”即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条件,指的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剥夺者。1922年,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充分保证我们有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问题‘只’在于无…  相似文献   

11.
党群关系问题是党的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1922年1月,列宁在为俄共(布)中央起草的一份决议中提出:“对于领导一个大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来说,最大最严重的危害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列宁全集》第33卷第162页)。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也指出,党群关系好坏,党是否能保持和发展同广大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相似文献   

12.
正2020年4月22日,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列宁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在缔造和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岁月里,列宁曾与近百位中国人亲身交往。其中一部分是参加十月革命的中国战士,李富清等中国战士还曾担任列宁的卫士;另一部分是赴苏学习和工作的中国共产党人。此外,陈独秀曾作为中共代表,于1922年参加了列宁主持召开的共产  相似文献   

13.
列宁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的一生是读书学习的一生。列宁的学习方法很多,如,“边读书、边摘录、边写批注”、“善于写通俗小册子和通俗演讲稿”、“自己口授,秘书记录、自己审阅”等,这些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是我们今天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资源。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后的第五年,列宁就十分注意并着手对苏维埃国家机关进行改革。一九二三年初,苏维埃俄国的国家机关,绝大部份仍留有旧机关的痕迹。面对这种情况,列宁指出了必须“特别认真地整顿国家机关”,“寻找真正革新这些机关的办法”。(《列宁选集》第四卷693页)围绕国家机关改革问题,列宁发表了《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和《宁肯少些,但要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制的理论与实践》我先从高放先生的《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制的理论和实践》一文谈起(此文原发表于《新版〈列宁选集〉导读》一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123页,后收入《纵览世界风云》一书,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616—629页)。高先生此文首先开宗明义指出:“学习和研究列宁思想遗产方面,没有比社会主义民主制更加重要的了。”应当说,在某些方面,它甚至比党内民主更根本、更重要。高先生挖掘出被人们长期忽视的列宁十月革命前后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开创性的贡献:第一,社会主义必须实现充分的民…  相似文献   

16.
郑异凡 《党建》2009,(6):62-63
斯大林时期一些著作都特别强调,是列宁提议斯大林担任总书记的。例如经斯大林本人亲自修订的《斯大林传略》写道:“1922年4月3日,中央全会根据列宁的提议选举列宁最优秀最忠诚的学生和战友斯大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对此一说历来有不同说法。中央全会参加者托洛茨基在《我的生平》(1929年)中认为:“斯大林正是在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由季诺维也夫推荐,违背列宁的意愿而被任命为总书记的。”托洛茨基还说,谁也没有赋予这次选举以特殊意义。“在列宁生前这是个技术性的职务,不具有政治性质”。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在有关的党史论著中,对“省委”、“县委”、“市委”的称谓始自何时说法不一,大体有以下几种: 1.党的五大前即存在以上的称谓。如《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0卷第161页:“1924年夏,陈佑魁调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长”;第9卷第250页:“五卅惨案发生后,他(王凌波)又由何叔衡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前来宁乡的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罗迈主持下举行了入党仪式”:第7卷第116页:“北伐军占领南昌(1926年11月8日)后,中共江西省委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18.
陈赓在云南     
陈赓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显赫的战功以及传奇的一生,在国内外广为流传。云南省解放后,他担任第一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在其人生履历表上又写下了令世人瞩目的一页。挥师战滇南陈赓,1903年2月27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1922年12月,加入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或基本性的原理之一。列宁说:“阶级斗争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列宁选集》第2卷第453页。)他又说:“阶级斗争的原则是社会民主党的全部学说,全部策略的基础。”(《列宁全集》第13卷第56页。)无产阶级在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的全过程中,都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否则,在  相似文献   

20.
公开性是列宁早年提出的。他说:“这个政权对大家都是公开的,它当着群众的面办理一切事情”(《列宁选集》第10卷第215页)。1977年《苏联宪法》重提公开性。宪法第一章第九条写道:“苏联社会制度发展的基本方向是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公民日益广泛地参加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改进国家机构,提高群众团体的积极性,加强人民监督,巩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法律基础,扩大公开性,经常考虑社会舆论”。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