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民 《两岸关系》2001,(9):23-25
据台湾多家媒体报道,从几年来公布的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的支持率呈上升趋势:1999年12月,仅有13%的受访民众支持“一国两制”,到了2001年6月,TVBS电视台民调结果显示,支持“一国两制”的受访民众增加为31%。而7月14日的一份最新民调显示,支持“一国两制”的民众急速上升,有47.5%的民众表示可以接受“一国两制”,高于不  相似文献   

2.
重视公共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我到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演讲,英国学生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强国,他们关心“一个强大的中国将如何运用自己的实力?”“中国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强国崛起,将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观点在西方比较有代表性。一项民调显示,80%的欧洲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  相似文献   

3.
《民主与法制》2008,(6):18-20
2008年2月21日,“艳照门”事件的男主角陈冠希终于道歉,宣布退出香港娱乐圈,被称为“网上雪灾”的“艳照门”事件在网上汹涌澎湃了20多天后看似进入收官阶段,但是,香港警方表示还要继续深究。 人们的共识是,明星个人私生活本无可厚非。但是,只要被公开、被放大,影响了公众的视听,性质就发生了变化。 明星不雅的影像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受害最深的恐怕是广大的青少年网民,除了规劝明星们谨言慎行、追究传播者的法律责任、教化网民遵循网络道德以外,走出当前的网络监管困局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媒体、民调和文宣(宣传)都与公共舆论和民意有关。台湾威权统治时期,国民党对媒体和舆论实行高压控制,党外势力和民进党进行了剧烈的抗争,要求媒体开放、公平、公正。但民进党上台之后,不仅没有退出对公营媒体的运作,而且以各种手法控制媒体,意图使“台独”理念成为评判言论的标准,陈水扁还大力塑造个人的“形象工程”,民进党运作民调和文宣手法也使其在选战中继续得利。但其结果是台湾公共舆论的批判力受损,民意也无法让政治真正地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5.
文迪 《统一论坛》2012,(1):13-15
台湾“二合一”选举落幕了,结果或许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近一年来岛内几乎所有的民调都持续显示,马英九、蔡英文两人支持度一直相差无几。直到投票前夕,台湾媒体都还以“高度紧绷”描述胶着的选情。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近日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一、深化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1.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推行“3+X”科目设置改革。“3”指语文、数学、外语为每个考生必考科目,英语逐步增加听力测试,数学将来不再分文理科;“X”指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所报的高等学校志愿,参加高等学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综合科目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年轻人的打工宝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新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网民已达1.11亿,每天新增加的网民就有两万多人,占世界网民总量的11%。这些网民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一个庞大的网络群体。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给信息技术带来一场革命,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乃至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互联网的这些巨大功能是人所共知的。但是,让互联网成为年轻人的打工宝地。成为新职场,  相似文献   

8.
<正>2020年台湾两项选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此次"台湾大选"被认为是近年来岛内选举中选情最为诡异的一次,主要表现便是候选人的民调与人气形成巨大反差: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虽在民调中遥遥领先对手,但基层造势场合却冷冷清清;而国民党候选人韩国瑜虽民调大幅落后,但造势场合却人潮滚滚。这一巨大反差让人不免产生疑问:到底是民调错了?还是造势场合的人心掺杂水分?要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只有等到2020年1月11日选举结果揭晓的那一刻了。  相似文献   

9.
刘小林 《人大建设》2004,(12):27-27
针对新时期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增多的特点.河南省鹤壁市从1999年开始全面构建以“五个创新”为载体的“大民调”工作格局,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解读"学生网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0年1月18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一份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权威报告中,关于网络行业数据中的网民分布问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变化是计算机行业和邮电通讯行业的人员比例从原来的50%下降为不到18%,位居第一位的是学生网民(21%)。学生网民的上升提示了中国互联网的平民化趋势,说明网络正成为一种个人消费,昭示着从学生网民开始,今后的中国互联网拥有了更广泛的用户基础。这些20岁左右灵动激情的网虫网迷们在网上主要作些什么呢?说来竟如此简单,三分之二的学生网民主要是:在线聊天和结交新朋友;泡“伊妹儿”和贴…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人也真是的,这些“刁钻古怪”的问题一旦总统回答得不好,会有多尴尬,岂不影响总统的形象?如果在中国,网民提这些问题,是不是开“国际玩笑”?但俄罗斯人就敢开这样的“国际玩笑”。  相似文献   

12.
民进党在2007年的“总统”和“立委”初选中首次采用“排蓝民调”。从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角度看,“排蓝民调”的制度设计在客观上有降低交易成本的效果,实质是民进党内某些政治势力和政治人物以实现最大的胜选利益为借口,修改党内初选政治市场的制度规则,来谋求实现党内政治权力和利益资源的再分配。“排蓝民凋”并没有摆脱民进党路线之争和权力之争的既有轨道,但却使民进党的政治生态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并影响到民进党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英语教育在中国已经走过了150余年。其间,英语地位的变迁和我们对英语态度的变化,勾勒出的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在他乡的经历,还有我们自己走向世界的脚步和轮廓。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省市开始"拿英语开刀"了。他们或下调高考英语分数权重,或提出"小学三年级前不开设英语课"。对于这些"改革新举措",赞赏者有之,忧虑者亦有之。其实,你考或者不考,英语就在那里,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中国和中国人走向海外的必然选择之一。如果从1862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教授英语至今,英语教育在中国已经走过了150余年。其间,英语地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青年工作的课题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日益普及,使现代社会越来越进入“网络时代”。据统计,截止1998年底,全球共有9000万因特网用户,其中中国的网民总数是210万,预测网民总数在1999年还将成倍增长。有媒体将“上网”评为1998年的社会流行语...  相似文献   

15.
解决“三农”问题,瓶颈之一是农村基层融资能力不足,缺乏通畅的融资渠道。商业金融机构由于农村中小企业、农户贷款的风险大,收益小,正不断地退出农村领域,其县级分支机构因“只存不贷”反而成了农村基层金融的“抽血机”而不是“造血器”。这种情况,为国家开发银行在广大农村地区以开发性金融支持“三农”建设提供了舞台。  相似文献   

16.
破解“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恐怕还得在了解国民心态上下点功夫。其实,“红灯停绿灯行”等基本的交通规则路人皆知,违法要受罚也是基本常识,但在现实中这些规定常常被抛诸脑后。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7.
近年,中国有一种思潮非常流行:“小政府大社会”。很多人认为目前的政府太强势,政府的权力应该降低,民间力量应该增强。这些人信奉西方的“有限政府”理念。他们认为政府是“必要的恶”,人类社会需要政府,但政府的发展趋势总体是向恶,所以必须对政府加强限制。这些人信奉自由主义,认为只要政府退出,民间力量就可以把事情搞好。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认清自己所推崇的理论的真相。  相似文献   

18.
《公民导刊》2008,(3):44-45
案情简介 2008年1月27日。有网民在某网站“香港讨论区”的成人贴图区,上传了一张疑似陈冠希及钟欣桐(阿娇)的艳照。当晚,有人在“香港讨论区”上,以英文留言称曾看过该张艳照,并表示是陈冠希修理手提电脑令照片外泄。28日下午,网上流传第二张疑似陈冠希与另一个绯闻女友陈文媛的艳照。29日下午,自称“EdisonChen”的网民发布与第一张艳照相连的四幅连环照。与此同时,有网友宣称这些照片是出自一短片,并准备上传该短片。  相似文献   

19.
阿计 《人大研究》2009,(8):35-37
30年来,在中国社会先后出现的“法治”、“人权”、“依法治国”、“政治文明”、“以人为本”、“保护私产”、“和谐社会”、“公民社会”等流行话语,莫不源自“民主”这一普世价值的精神滋养,它们支撑着政治变革的渐行渐深,也见证了执政理念和国家价值观的不断成熟。路线7:网络风云,开启“互联网政治”时代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亲赴人民网,首次与网民进行了在线交流。这一天,被无数网民视为“网民的节日”,亦被海外舆论视为中国执政风格更加民主、开放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如果仅是阅读两岸官方的文书与代表性谈话,就来定论“一国两制”在台湾存续的问题,可能会产生误判.一个模式是否适用,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当局,反而是民意.如何检验“一国两制”价值的标准,本文特从台湾历年来对是否接受“一国两制”的民调结果,进行数字与问卷内容的深入分析,希望了解:1.从民调数字分析“一国两制”对台湾的适用性;2.剖析怎样从民调数字观察“一国两制”是否在台湾存在有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