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78年,我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双流县黄水镇扯旗村。经过拜师学艺,第二年在家乡干起了无线电修理,日子过得虽不算富足,倒也轻松自在。  相似文献   

2.
镇店之照     
屈指算来,我们高中的同学分别快20年了。老班长提议,准备在老家县城搞一次大庆。请柬发出后,一些从商的同学非常热情地放下手上的生意赴会,那些在单位的同学特地请假,已在家乡当  相似文献   

3.
书痴·父亲     
我的父亲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那是一个满是心酸的年代,吃不饱穿不暖,但为了上学,父亲抵抗了多少白眼,忍受了多少饥饿,因为在整个家庭中,谁都不愿承担一个不干活,却要消耗口粮的男人.高中毕业后,确实无钱再上学了,高考的当天,父亲特地跑到县城的离考考场外转了一圈,没有参加高考,挥泪离开了家乡.  相似文献   

4.
“工作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这幅挂在我们县城大街上的标语很是醒目,周围不少老乡都响应了这个号召,趁今年春节之后招工,就在家乡县工业园里工作了。我姐今年也回来了,在一个厂里做包装工。今年开年逢上“用工荒”,民工特别吃香,厂里特地提了工资,还给了不少其他关怀物资。据说县里还下达了招工指标,做动员,可劲儿挽留出门打工的人。  相似文献   

5.
"工作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这幅挂在我们县城大街上的标语很是醒目,周围不少老乡都响应了这个号召,趁今年春节之后招工,就在家乡县工业园里工作了。我姐今年也回来了,在一个厂里做包装工。今年开年逢上"用工荒",民工  相似文献   

6.
我是大兴区榆垡镇刘家铺村党支部书记,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打小我就有一个梦想——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我今年57岁,不瞒大伙儿,直到初中毕业,我都没穿过袜子!为了这个梦想,我高中刚毕业就报名参了军。后来我脱下军装,退伍回到家乡当起了农民。这“城里人的梦”一直深深埋在我的心里。  相似文献   

7.
邓正明 《湘潮》2011,(3):1-1
寒暑潜催,岁月如流,从我参军入伍至今离开故乡已经50年了。50年来,乡音、乡情、乡思,始终萦怀于心。 我的故乡是宁乡县双江口镇,沩水从这里流过进入湘江,两岸翠柳婆娑,田畴肥沃,古有“商贾云集、鱼米之乡”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变化很大。过去我到县城上初中、高中,  相似文献   

8.
乡情永恒     
湘乡,是我的家乡,也是我的摇篮。我14岁在白田参加工作,3年后进县城,而立之年走出湘乡,不惑之年离开湘潭,在长沙“知天命”,如今人生之船又已过“花甲”,真是岁月如流。  相似文献   

9.
乡情永恒     
湘乡,是我的家乡,也是我的摇篮。我14岁在白田参加工作,3年后进县城,而立之年走出湘乡,不惑之年离开湘潭,在长沙“知天命”,如今人生之船又已过“花甲”,真是岁月如流。  相似文献   

10.
我是秀山县的一名高中生,从小学六年级开始阅读《当代党员》,不知不觉已有4年多了。我到县城读高中的时候,同学们在周末一般都外出上网或者看电视,而我却喜欢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聚精会神地阅读《当代党员》。4年多来,是你,陪着我度过了寂寞的岁月;是你,让我这个山里娃知道了山外的世界。我从心里感激你,你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相似文献   

11.
一张客车票     
我的家乡地处湘西雪峰山腹地,开门见山.出门爬山.修的公路也是在半山腰上盘来盘去,什么“鸡公界”、“望天峰”,一呼就让人心惊胆战。20年前,从我所居住的小镇去一起百里之外的县城,是一件既体面又风光的事。因为,对于山里人来说,能到百里之外的县城去“看世界”,仿佛周游了世界般。那时,坐在公共汽车上左顾右盼,。C里总有一股莫名的喜悦和激动,将脑袋伸出窗外,看天看山看水,仿佛总也看不够,满面的笑意写在脸上,别提有多美!而这一切,对于能否买到一张客车票有关。记符那是我读高三的时候,放了暑假,我的。C早已飞到了…  相似文献   

12.
无悔的选择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北京大学毕业生吴奇修,却从繁华的京城到偏僻的县城,又从舒适的县机关到艰苦的农村,走的是一条和常人不同的道路。吴奇修说:‘俄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没有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我的事业不会有今天。我深深地感到,每个成功男人的后面,都站着一个坚强的女性。”我的家乡涟源市,地处湘中,是革命老区。这里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1983年高考,我以娄底地区“文科状元”,考取了北大经济系。早在1986年暑假期间,我回乡做社会调查,了解到家乡正准备作为全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进行…  相似文献   

13.
“捞人”     
大侄子今年24岁,在我家乡的县城当临时工,给一家"通讯技术"公司挖渠铺线,每个月有千儿八百块钱的收入。前  相似文献   

14.
忠孝能两全     
李华洲 《湘潮》2011,(8):1-1
我这个农家子弟出生在张家界市永定区谢家垭乡。1963年那年,我18岁,家乡还不通公路,我正好高中辍学在家,赶上修路,就从工地上应征入伍,走出了山村,走进了部队,踏上了整整40年的军旅生涯。入伍时思想单纯,怀着一颗好奇心离开老家,本想3年服役期满解甲归田,伺候父母,没想到这一步迈出,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寻访《大刀记》作者郭澄清的故里,我来到了山东省宁津县城。原以为这样一位当代著名作家,在他家乡的县城会尽人皆知,谁知却远不如一些歌星在年轻人中有名气。历史不算太久远,《大刀记》所反映的时代离我们也不过六七十年的光景,其成书、搬上银幕的时间以及作者的生活时代距我们也仅二三十年时间,但在人们的记忆中却很快消逝了。在县城里,我询问许多人:郭澄清是谁?郭皋村在哪?看过《大刀记》吗?大多数人摇头不知,偶有六七十岁  相似文献   

16.
工作变奏曲     
大学毕业后.我进了一家私企.工作半年后,我当上了一个部门的小小主管,从那时起,我的自信心得到了不小的满足.从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每天的小小成就感都源于下属对我工作能力的信服和对我所作出决策的认同,每天工作并快乐着。但在这家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在我父母的强烈要求下,我应聘到家乡的一所高中任教。  相似文献   

17.
谭博文 《湘潮》2011,(5):1-1
我出生在湖南省桑植县一个偏远的山村,家境贫寒,父母虽然没有文化,但他们人穷志不穷,决意要让我成为一个读书人。解放后,我在乡下读完小学,在县城读完初中,接着在永顺读高中,在长沙上大学。学习生活虽然穷困艰辛,但由于父兄的支持、学校的帮助和个人勤工俭学,总算一步一个脚印,如期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我上大学时路费不足,永顺中学当即补助了15元。  相似文献   

18.
"虽然我现在不在鲁甸工作了,但我一直把鲁甸当成第二个家乡,家乡遇到灾难,理应挺身而出。"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鲁甸县龙头山镇发生了里氏6.5级地震,一时间,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从全国各地赶往鲁甸救援。在鲁甸县城的各救灾物资接收分发点、在物资中转站、在志愿者安置点、在志愿者们中间……你总能见到这样一个身影: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拿着扩音器,身穿志愿者服装,有条不紊地安排协调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  相似文献   

19.
张庆敏 《共产党人》2009,(14):54-54,51
共和国刚刚诞生的1949年,我在读小学四年级。当时在我的家乡,地处淮河之源的桐柏苏区,从县城到乡下,从坊间到学校,人们到处都可以听到一种美好而又新鲜的传言:“一天不用功,跟不上毛泽东;三天不学习,撵不上刘少奇。”这里且不论领袖之间是否有这种传言,  相似文献   

20.
梅子 《党课》2010,(20):92-93
1996年的夏末,李燕离开贫穷的家乡河南蒿县后山村,独自一人来到了洛阳。这一年,父母因车祸不幸去世,16岁的燕子成了孤儿。乡亲们筹钱让她上高中,要强的燕子却另有想法,她给村长留了封信就离家出走了。在留给村长的信中,李燕承诺:“等我几年,我一定会成功,我要让乡亲们都富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